教师之友网
标题:
品味诗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 其 俊
[打印本页]
作者:
孝高陈材信
时间:
2014-1-4 10:12
标题:
品味诗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 其 俊
本帖最后由 孝高陈材信 于 2014-1-5 13:13 编辑
品味诗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 其 俊
在古今优秀的诗词曲和民歌中,往往有许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很能传神
写照,
耐人寻味,富有魅力。有些甚至教人过目难忘!诚然,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只不过是
速写式点睛勾勒之笔,而绝非小说中铺
张
式的细节描写那样。诗与画在我国传统文化
中是同源共生、异曲同
工的。
苏轼在评价王维诗画时即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之说
(《书摩
诘蓝田烟雨图》)。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人物画极其有名,
他画人物特
别注重画眼神,他深有体会的创作经验之谈,便是“传神写
照,正在阿堵
(这个)中。
”鲁迅后来也就此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
总之是,要极省
检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
话是极对的”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眼睛也就是“心灵
之窗”嘛!这也
就是说:诗词曲中的细节描写,务须突出其主要特色,
总是在捕捉某种稍
纵即逝的特写镜头,画龙点睛,而无须面面俱到,头
发胡子一把抓。
我们
且从如下几个侧面来品味品味它的魅力吧!
一是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往往可从神态、心态、言行举止等诸方
面
入
手,
摄取其最
能传神写照的特写镜头。在这方面,白居易的确是
高手:
他
在《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
那勾魂摄魄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神态,
怎能
不让汉皇神魂颠倒,而令后来的读者过目
难忘呢?!他
又在《卖炭
翁》中,
勾勒出一个以卖炭为生的老翁的形象:“满面尘灰
烟火
色,两鬓
苍苍十指
黑”,进而刻画他的矛盾心态:“可怜身上衣正
单
,心忧炭贱愿天
寒。
”诚乃
入木三分,可谓催人泪下。再如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描绘
那
种淑女林黛
玉的形象
: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弱柳扶风。”瞑目
思之,
便能宛然如
见其独特之风韵。
近日从《东坡赤壁诗词》中读到它特色鲜明的“新田园诗词”专栏,
其中
就发现好些能
让人眼前一亮的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湖南诗人伍锡
学就善于
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言行举
止,且看他的《望江东•荷塘畔》:
“荷叶田田荷
蕊小,嫂问妹:‘归谁好?’小姑斜眼桥头堡,
嘴一努:‘谁知
道!’ 崭新摩托
开来了,‘进城不?’高声叫。低头含笑好羞臊,脚踏
乱,
萋
萋草。”少男少女
初恋情怀,一个豁达开朗,一个腼腆含羞,绘
声绘
影,写照传神,语调轻
快,
新农村生活气息浓郁。他的另一首
《花间
意•洗衣》:“……堰口洗衣裳,时而
睃小郎。
棒槌捶手背,裙子
随流水。
惊喜叫声高:‘快来帮我捞!’”亦是神情毕
肖。又如刘贵连的
《鹧
鸪天•
禾场上》(三选二):“一、点亮红霞日渐升,禾
场铺麦闹
腾腾。几家
大嫂帮新妇,一
片欢情引怨声。 ‘ 悭吝鬼,丑男人,昨
日
短信好烦心:
寄钱不问花销事,催我银行去转存。’
二、智嫂闻言故作
嗔,搔
搔额头
便传‘经’:‘今天暂忍夫君气,来日休松玉女裙’。 刚出
口,
又添声:
‘感情太露显身轻’。高潮陡起人人笑:‘你这婆娘没好
心!’ ”场景角色,
鲜活逼
真,打
诨插科,妙趣横生。再如吕克俭的
《如梦令》:“一带湖
堤垂柳,细雨斜
风渔叟。收网跳花鲢,
呼媪赶
忙提篓。慌走,慌走,踢
倒一篮春韭。”水乡情
调,动作传神。以细
节描写新农村生活
的锦言秀
句,尽可信手拈来。诸如:
“捆星背月归
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刘庆
霖:《冬日
打背柴》);“放学枯枝
驮
一捆,胸前摆动旧书包”(李训论:
《山区留守儿童》);“犬吠村
头
迎远贾,
童奔田陌唤归餐”(周杰民:
《秋日农家》);“村姑借得秧
针线,绣出农家奔
小
康”(童芳勉:《春
日村景》);“储笑新仓装不
下,纷纷送进梦中藏”(郭省
非:《农家乐》
)
“市姑分蔗笑都甜”
(刘克万:《南阳小驻》)。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而
今广大农村,
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再也见不到晚唐诗
人杜荀鹤
在《山中
寡妇》中体恤民情所写
到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
烧”
那种
教人心酸的痛苦生活情景了。
二是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多是从静态、动态、动静相配等方面入
手,通过捕
获特写镜头展
现
之。写静态的,有如宋代刘攽的《新晴》
诗:“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时。惟有南风
旧相识,偷开门户
又翻书。”前两句为清幽宁静的环境
作好了铺垫,后两句以动显静,借
南风以
拟老友,连个招呼也不打,便贸然闯了
进来,“偷开门户又翻
书”,竟将“我”从甜甜的夏日午梦中
搅醒。这末句,可真是
神来之笔。
还有宋人梅尧臣的名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
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也皆是以动显静的生花妙笔。而杨
万里的“小荷
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则早被国
画家相中,绘为丹青。
写动态的,有口皆碑的
乃是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中的名句:“乱石穿空
(一作“崩云”),惊涛拍岸(一作“裂
岸”
),卷起千堆雪。”还有他的《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
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上水如天。
”白描出西湖夏日的一场来得猛、收得快的暴风雨的过
程。其
中第二句
简直是出神入化,道他人之欲言未能言者,实在是高明也。写动静相配
的,还如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
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
佳人笑。笑渐不闻
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公巧将暮春初
夏之静
景和佳人、行人在院墙内外的
行动与心态搭配融情入景,惟妙惟肖。再
举今人谢清泉的《田
园短笛•枝头小鸟》
为例:“花倚窗棂带笑开,日筛
疏影上书台。枝头好鸟知平仄,听我吟诗去复回。
”
前两句抒写静景,
后两句转写动态,动静搭配,突显韵味。在此取小鸟做旁衬,
便使我
不由得不
联想起贺知章在其《回乡偶书》中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
客从
何处来”做旁衬的味道来。即便是
写相思之情的诗作中,今人亦有
可圈可点之佳构。
试看欧阳秀兰的《相思》吧:“坐对空屏寂寞深,
思
潮一夜涨千寻。欲笺心思难成
句,别有音知不在琴。冷雨敲窗如暗泣,
清风过水似低吟。闲来惟
把君诗看,不
觉清香已满襟。”夜阑人静,雨
冷风凄,对屏独坐,思绪联翩,万般无奈,孤枕难
眠,
惟诵君诗,聊
以自慰。句句相思字字情,融情入景雅而蕴。
三是对事态细节的描叙。唐人孟郊的一曲《游子吟》,千百年来牵
动了多少
游子的“春晖”“寸草
心”!抒写的是游子离家别母时,目睹慈母
千针万线为他缝制
寒衣时的热切感受。而与之相呼应的则
是清人蒋士铨
写游子岁暮归来拜见慈母的
深切感受,其《岁暮到家》云:“爱子心无
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
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
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此诗以五律推出,
更有助于以质朴真
淳的方式抒情达意,诗中既暗用了孟诗中慈母缝衣之典,又增
添了许
多新的内涵,
双向表达了游子对慈母的殷殷关切之情,家信常托,墨痕
犹
新。特别是颈联,写慈母对爱子的疼爱,
一“见”一“怜”,又“呼”又“问”,
尽蕴其中,
以利引出尾联爱子的一“愧”一“叹”,从而表达身为人子未能
在家奉侍孝敬慈母的深
深愧疚之情。选取这些细节描叙,精当妥帖,
后人读之,感同身受。无独有偶,
再举一首抒写父子之情的小诗(这
是笔者数十年前从一张小报上看到的佚名诗,
而其内容尚记忆犹
新):
“隔窗望见子抱孙,我儿对着他儿亲。但愿他儿成长后,
莫要负了我儿
心!”诗中前两句的细节
描写,其特写镜头摄取的角度和聚焦点,真
是
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仅是“隔窗望见”,紧接下文便是
“我儿对着他儿
亲”,一个
有意;一个无心,全然不觉。这倒使我联想起一个不恰当的
比喻来:螳螂捕
蝉,岂
知黄雀在后。这自然会勾起有些落寞之感的老父
亲的许多联想来……然而,毕竟总
是:人往高
处走,水往低处流。做长
辈的也总在期望子孙们一代胜过一代,因而便
能以豁达的胸怀,对孙辈
寄以
厚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后两句的期愿之
词来,很是耐
人寻味。从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优
秀诗歌中,抒叙亲情、爱情、友情
的
精品佳构,其中蕴藏很多范例,值得我们漫品细研。诸如汉末蔡
琰(文
姬)的
《悲愤诗》、杜甫的《北征》等等,都是杰出的范例,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
但愿我们都能从细细品味诗词曲里那些精妙的细节描写的魅力中受
到启发,深
入到现实社会中去摸
爬滚打,体察、捕捉、摄取那些可供作
诗材之用鲜活灵动的细
节来,以激活、充实自己的创作。切记
古人“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遗训。以兹作为医
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抓痒、
买椟还珠诸多弊病的
一剂良方。愿与诗友们共
勉之。
本文作者:张其俊 教授、诗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专著有:
《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诗艺纵横》、《诗趣百味》、
《诗艺管锥》、《履痕
心迹》等。
通 联:430077 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36号 :锦绣江南7-3-502
手 机:15342227096 电子邮箱:
zqj1934@sina.cn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