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正式同意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6个国家成为该组织的“永久观察员国”。
从象征性姿态到“真正的政治”
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国的申请通过后,北极理事会这个原本并不“热”的政府间组织,一时间赢得了世界非同一般的关注。
北极理事会1996年9月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主要关注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同时促进该地区原住民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
最初的8个常任理事国中,有5个北极沿海国家——挪威、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丹麦,以及3个非北极沿海、但同样与北极息息相关的国家——芬兰、冰岛和瑞典。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雪消融,北极这个冰封大陆的巨大经济价值渐为人知。据估计,在北极圈内,有全世界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未发现的天然气储量。
2008年9月,卫星地图显示北极冰块融化,沿俄罗斯海岸的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在12.5万年后首次同时打开。走这条新航线,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亚洲通往欧洲的路程将缩短40%,每年可节省数十亿美元。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北极大陆架中富藏煤炭、黄金、铜、镍、锡等金属矿产,还有丰富的渔产和淡水资源。
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北极巨大的经济利益,想参与进来分一杯羹,北极理事会遂被戏称为“淘冰潮俱乐部”。
正如挪威外交部外交事务主任伦德·李所说,北极理事会的角色在全世界越来越鲜明。“直到如今,北极理事会都是一个各国政府环境部门组成的组织,但它正进入一个全新领域,一定会有权衡和争吵。”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正在从象征性姿态进入真正的政治,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从2006年开始,中国申请成为该组织成员。次年,中国成为“特别观察员国”,与欧盟、意大利、日本和韩国享有同样身份,今年终于实现夙愿。
“这是个开放的信号,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北极区之外的许多国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地区也有合法利益。”丹麦外交大臣瑟芬达尔告诉《每日电讯》报。“这加强了北极理事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主持会议的瑞典外长比尔特表示。
“新的声音能否被听到”
“在所有的地缘政治中,北极扮演了一个关键但未被认识到的角色——封闭俄罗斯的第四堵墙。”俄罗斯《真理报》如是说。
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插在北极点下4000多米处的海床上,西方媒体自此便频用“新冷战”、“北极圈地”等在俄罗斯人看来充满“嫉妒”的标题,让俄罗斯在北极的活动“充满竞争、冲突和危机感”。
面临种种责难,俄罗斯并不掩饰其在北极的野心。《真理报》援引海洋学家凯特琳·安特里姆的话称:“北极将在21世纪给俄罗斯带来发展机会,使其成为一个海洋大国。”
在北极拥有更多领土的俄罗斯和加拿大作为既得利益者,显然不希望再有人来染指这块“蛋糕”,因此更强调北极的专有性和北方原住民的利益。中国插手北极事务,遭到其强烈反对。俄罗斯担心,这可能降低自己在北极的影响力。
“中国离北极并不远,”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春告诉香港《南华早报》,“一旦进入北极,俄罗斯的利益会受影响。这两国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过,在该地区相对弱势的美国和北欧国家,却与“新玩家”有着同样的诉求,希望北极“全球共享”。美国国务卿克里公开表示,北极不属于某个国家,北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同样,在欧盟问题上,理事会也无法达成一致。据BBC报道,目前担任理事会轮值主席的加拿大强烈反对欧盟获得永久观察员地位。但瑞典外长发言人埃里克告诉《每日电讯》报,北极理事会并没“断然拒绝”欧盟的申请,只是“延期考虑”。“当特定问题解决后,它将得以实施,欧盟就可扮演观察者角色了。”
“北极发生的事并不仅仅停留在北极,北极理事会对新声音持开放态度,是个好开端。”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的戴维斯向BBC表示,“真正的问题是,他们的声音能否被听到。”
北极“没有免费的午餐”
期待了数年,中日韩等国才如愿坐上永久观察员国的席位,土耳其、蒙古等国则还在排队申请,格陵兰岛却放弃了这个机会。
5月14日晚,丹麦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发布新闻公报,拒绝出席第二天的会议并暂停与北极理事会合作,理由是自瑞典担任轮值主席国以来,格陵兰岛代表不能再坐到理事会的谈判桌前。这也意味着,其事实地位从成员国“降格”到了观察员国。
在该机构中,正式成员国与观察员国之间,的确有天壤之别。
按照海洋法公约,对公海资源,全人类都有共同开发、利用的权利,但BBC报道,北极理事会对接纳观察员的条件及其权利义务限制得非常严苛:新观察员国没有投票权,必须确保他们不会挑战8个成员国的权威和利益;观察员国必须严格遵守成员国制定的行为准则,只能参加一些讨论和辩论。
“没有免费的午餐。”挪威外长埃德告诉Alaskadispatch网站,“成为一名观察员,你也同时签署了体现组织意志的原则。”
《南华早报》将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因为观察员的身份意味着,北京同意放弃在这个日益敏感、重要的地区,所有可能的索赔和权利。
该报称,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后,外交部对这一决定表示“欣赏”和“欢迎”。
“我们试图加入北极理事会快10年了,为什么迟迟没签协议?”中国国家海洋局一位海洋地质学家告诉《南华早报》,“因为我们被要求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运输等关键问题上,放弃所有可能的索赔和权利。”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每个行动仔细审视,怀疑其意图者比比皆是”,因为“没人知道中国将如何使用其力量”,这种不确定性催生焦虑,甚至恐惧。
但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中国的动机不难理解——北极蕴藏的经济机会。“北京的北极目标并不可怕。”罗维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项目总监琳达·雅各布森认为,“中国‘觊觎北极资源’之说是无稽之谈,也不太可能挑战北极国家的主权。”相反,中日韩等国更可能努力争取和北极国家形成伙伴关系,或许还会为开发资源提供投资。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