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者: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刻不容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1 13:35
标题: 学者: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刻不容缓
学者: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刻不容缓
2014年01月06日
来源:东方早报






说到看近现代艺术,人们去美国可以看MoMA,去英国可以逛泰特,去法国则必绕不开奥赛,可到了中国却顿时没了方向。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美术资源,在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理应承担的使命。


《图案集》第一集,第二册,雪花社1927年6月出版。封面为林风眠早期稀见作品。
怎样才能建立起一座座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博物馆、美术馆,留下一批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和相关档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阐释了何为美术资源,以及保护美术资源的重要性,并描绘了一幅实现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抢救,进而将中国近现代艺术遗产向公共文化资源转化的宏伟蓝图。
姜岑
说到看近现代艺术,人们去美国可以看MoMA,去英国可以逛泰特,去法国则必绕不开奥赛,可到了中国却顿时没了方向。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美术资源,在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理应承担的使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目前正在进行“近现代沪杭宁美术资源研究”的课题,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资深专家,李超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阐释了何为美术资源,以及保护美术资源的重要性,并描绘了一幅一步步实现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抢救,进而将中国近现代艺术遗产向公共文化资源转化的宏伟蓝图。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怎么会选择“近现代沪杭宁美术资源研究”作为课题?
李超:这个是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的重点项目。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发源地,而周边江浙地区的美术资源也非常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有着所谓“上海基点,长江动脉,连动南北,影响海陆”的历史效应。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比如:土山湾画馆、两江师范学堂、西湖博览会、国立艺术院、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苑绘画研究所、决澜社等,以前对此都有过单独的专题研究,或者办过回顾性展览,但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角度去梳理整合那段历史尚属首次。
由于历史上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外对美术资源的重视,导致“墙外”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课题方面的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非常活跃,形成了新的文献面貌和学术视角。如“东亚近代油画”、“亚洲立体主义——越界对话”、“中国之梦——未知的现代主义潮流”、“20世纪中国艺术家与巴黎”等展览活动,从国际化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过程,并已经部分涉及近代文化遗产保护、美术馆艺术品管理、城市文化建设等专业领域知识和经验,也从侧面提示了沪、杭、宁构成的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心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美术资源”研究,已经列为上海市一流学科“都市美术战略”中的研究方向,表明相关的美术资源研究,已经构成当下重要的文化建设规模和态势。由于文化积淀的断层,出现上海近现代艺术资源严重缺失,造成都市文化历史“失忆”问题。需要以海派美术历史传承作为学术主线,认真思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问题。以上海美术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历史记忆在学术语境和空间载体中的复合,结合国际名城在历史转型中都市文化形态的学术理念,通过记忆复合、经典定位、价值评估和文化推广,以实现对于日益流失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此举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美术收藏的“碎片化”状态
艺术评论:你所说的“美术资源”具体是指哪些?
李超:美术资源,基本元素是指相关的艺术之物与历史之物。美术资源研究,不仅是一个美术学研究的学术概念,更是一个体现文化实力的战略概念。一是数据库形态,检测复合率——指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收藏、修复展览加以记忆复合,通过数据库建设、数位典藏建设,对于相关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护;二是馆藏形态,检测转化率——指文化遗产如何通过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高等院校的定位收藏和常设展览,建立分级享用机制,转化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因此,美术资源,是指美术遗产通过“库”形态的保护和“馆”形态的再生。美术资源研究,是建立一种智库保护平台;是建立一种文化再生机制。
美术资源的概念很广,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没有完成之前的手稿、素描稿等都是美术资源的范畴。另外,作品发表后,会有一些媒体的报道,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除了美术作品本身外,还包括印刷品、非印刷类的手札、书信、录音影像资料,甚至口述历史等,这些都是记忆复合的一部分。这其中又分为“历史的遗产”和“艺术的遗产”两部分。
艺术评论:美术资源“热”的背景是什么?
李超:这其实是个文化战略的问题。中国近代美术如果完善了艺术资源的抢救梳理和保护,那中国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则有了掌握话语权的底气。因此,中国近现代美术和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其核心就是国家文化战略。
然而现实情况却比较严峻,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美术资源的概念,美术收藏还处在一个“碎片化”的状态。比如中国的早期油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国内早期油画的收藏却比较零散,作品流散到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普通民众、或者是学者学生去美术馆都看不到这些作品,去图书馆找资料也找不全,而来旅游的外国朋友也找不到一个专门的美术馆去欣赏这些作品。现在已有的大多是一些主题性的展览,通常是通过借展,可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又都各归其主、散落各地。
上海最有资格
讨论近代美术资源
艺术评论:梳理近现代美术资源的意义何在?
李超:研究中国近代美术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人们中国的美术是如何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但如果离开上海这个版图,这个问题是没法解释的。因为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祥地,也最有资格来讨论这个问题。在我之前的“中国早期油画史”研究中,就提出了上海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概念。
梳理近现代美术资源,首先面临记忆复合问题,其落地的事项就是文献库建设。比如我们要统计决澜社时期艺术家创作了多少幅作品,据现在统计大概是200多幅,35幅在民国时期发表过,但是,现存的竟然只有2幅,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艺术资源完整地进行保护。即便是我们看到的,那也是一些碎片式的,不完整的东西。从印刷类来说,民国时期也是相当丰富的,各个美术学校当时都有自己的校刊、纪念刊,美术学校派生出许多艺术社团、展览的图录、画册,还有各个美术学校的教授,当时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军人物,像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颜文樑等,既是学校领导,又是艺术界的精英,他们有很多个展、专访和评论。此外,1927年前美术学校都是私立的,之后公立艺术院校出现了,所以美术学校对于美术资源而言是核心,由此派生出两个“翅膀”——社团和展览,印刷类的文献也非常丰富。当时也有很多全国性的美术展,以及许多图录和画册。总体而言,我们发现这些碎片化资料背后的历史原型实质是非常丰富的。但现存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图书馆里也很稀少,在私人藏家处也是偶尔出现,这还不是量的问题,我们觉得要通过一个机制、通过一个载体把这些资料系统收集整理,来复合历史的记忆。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历史性的建筑,比如名人故居、美术馆、博物馆、高等院校等来把这些资源归档,把历史的记忆固定下来。
艺术评论:这个项目对上海美术的意义又在哪里?
李超:上海美术应该进入到一个文化战略的高度,把文化美术资源转化为公共资源,这是上海美术应该要做的事情。
现在已不只是一个平面的纸质媒体时代了,而是一个立体的、全社会互动的时期——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管理的互动,上海的美术研究要进入到综合协同创新的战略化阶段。最关键的是,上海要留住大师,留住艺术的原创作品,上海要成为中国文化的码头,把最好的文化推广出去,靠什么推广?靠什么吸引?就是靠美术资源。外国人到上海来看什么?不光要给他们看东方明珠、新天地,更应该给他们看上海为中国、为世界所创造的丰厚的文化资源。
这样也不至于在100年后那些文化资源都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后人说我们对他们不负责任。另外,大数据时代我们也要甄别好的数据,不能100年以后,后人点击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概念,结果出来100个,这也是对后人不负责任,必须保持其真正的经典性。当然对于近现代美术而言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点击有些重要画家,可能这些画家的资料都没有。
官方的收藏承担何种责任?
艺术评论:你打算怎样来抢救梳理中国的近现代美术资源?
李超:宏观来讲有四部曲:记忆复合——经典定位——价值评估——再生转化。
说到“记忆复合”与“经典定位”就不得不说到官方收藏。我通过参与策划一些国际性的展览想到一个问题,官方的收藏究竟承担一种什么责任?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近现代美术收藏,特别是西画部分的收藏,大多是属于兼顾性收藏的,缺乏明确和持久的定位收藏的学术意识。
艺术评论:能否解释一下“兼顾型收藏”?
李超:“兼顾型收藏”相对的就是“定位收藏”。“定位收藏”就是要有目的的,学术规划非常明确地围绕着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类型的艺术作长期持久的收藏、调查和研究。上述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实际上都是以捐赠为基础,而“兼顾型收藏”实际上都带有捐赠性质和背景,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去做一个系列的收藏,只是停留在一些捐赠作品的维护、修复、保护、宣传的层面上。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要做“定位收藏”就要求有政策和资金扶持。我们觉得我国在官方收藏这件事情上迫切需要加大力度。而且收藏需要根据历史脉络,要把每个时代的经典都流传下来。而这种时代经典必须强调艺术作品与艺术文献有效的历史对位。这才是真正的系统性。
收藏从我们专业角度来看,属于一种“静态复合”,而“动态复合”就是要靠展览。展览中有主题展和常设展,常设展其实就是馆藏定位收藏的成果展。为推动定位收藏和展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资源文献库的建设。
艺术评论:资源文献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李超:由于20世纪百年之中的战乱和动荡,使得近现代美术文献受到重创。所以现在我们的资源文献库建设,是在残存的基础上,求得最多的复合。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将建立起的资源文献库,提供给国内国外的各个文化机构,帮助他们进行定位收藏和常设性展览,他们就可以知道哪些东西要到哪里去找,哪些东西原件没有了,哪些东西可以通过文献来弥补等,以此将定位收藏向全国推广。这也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当机构的展览得到推动后,反过来也可以给我们资源文献库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渐渐从一个专题性的数据库发展成整体性的数据库,即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文献资源库。如此系统性的收藏和展览就有据可循了。
在定位收藏与数据库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是有计划进行修复工作,进一步推进数位典藏,建立完整的历史传承和技术鉴定报告系统。也就是要对这些美术资源进行系统的价值评估,包括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给予政府、社会、市场相关部门决策依据和参照。不过前提是,这些资源应该是已经“修复”好的。因为近现代美术资源遗产会面临破损的问题,大多都面临着修复的问题。同时在修复的基础上,还须进行数位典藏。这就需要一个协同配合,需要一个大的、国际性的专业团队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做这件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