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秋的早晨 |
作家野夫简介
野夫本名郑世平,1962年出生于湖北恩施。中国自由作家,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约一百多万字。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
野夫出生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边远村庄。1978年考进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开始诗歌创作。1982年组织诗歌社团“剥枣诗社”,开始使用“野夫”作为笔名,近年偶尔也在网上自称“土家野夫”。1985年担任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根据作家章诒和描述:野夫在“十六岁写下血书:不考上武大此生誓不为人。他在鄂西土生土长,视武汉大学为教育圣地”。1986年插班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组建湖北省“后现代诗人沙龙”,出版诗集《狼之夜哭》。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曾受业于易中天受到赏赐,成为亦师亦友入室弟子。
根据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2009年5月9日公告:“野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家。在古体/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在汉语、文体、历史与情感之间,找到了最稳固的平衡点。”部份野夫作品无法在中国公开发表,流传于网络,或由海外出版商出版。作家章诒和在为野夫散文集《江上的母亲》书所作序言自称为野夫的粉丝。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前,野夫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做农村调查,准备写一本《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关于乡土社会的问题的书。部份文章《治小县若统大国》、《废墟上的民主梦》、《余震绵延的大地》已经在海南《天涯》杂志上发表,前两篇并列2008年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优秀散文奖第四名。地震发生后,就在当地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罗江县募集到约200万现金,成立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拍摄电视短剧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并将影片拿到县电视台播出,在2008年杭州国际传媒大会上得到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
野夫有《别梦依稀咒逝川》、《地主之殇》、《组织后的命运》、《江上的母亲》、《革命时期的浪漫》、《生于末世运偏消》、《尘世挽歌》等作品传世。
洒脱独立的土家野夫
——野夫其人及新作《父亲的战争》
谭琼辉
初识野夫是在几年前的清江论坛,只知其诗歌、散文写得好,一直未见其人。直到近日在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看见一部由野夫写成的书名为《父亲的战争》的大著作时,才与其联系上,恰好他在应邀回乡参加利川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的路上,于是相约20日在州城见面。
野夫本名郑世平,1962年出生于利川,是地道的恩施土家人。初次见面,他便送我一本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父亲的战争》,因为之前曾了解《父亲的战争》是写他父亲的往事,而且是发生在利川的真实的事,所以颇感兴趣,闲聊之时更了解到该书已经被搬上荧屏,马上在省台热播!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父亲的战争》制作非常精美,封面磅礴大气,很是抓人眼球,故事的精彩更是不用说了。这是一部以剿匪为主题的小说,但在野夫看来,“剿匪,本身不算一场战争……但对于许多参与者来说,却是他们一生的战争。他们在这场战斗中取得功名,经历死亡,感受仇恨、友谊和爱,并结下影响平生的各种因缘。”
编辑在推荐该书时也写道:“作者在创作这部心血之作前,曾与身患绝症的父亲闲聊,得知他平生惭愧的一件往事——在剿匪时招降了一名匪首,却在日后按上级指令将之秘密处决。这在改朝换代的大革命时代,原本只是一件寻常小事,但它却是个人生命中耿耿于怀的大事。父亲的真实故事激起了作者对清匪反霸这一运动的兴趣,在大量了解那一段历史和家族史之后,作者创作了《父亲的战争》,并同时推出了这部具有深刻反省的残酷历史小说。”
或者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在写父辈,也是在写土家民族和土家儿女。
还有学者就此书评论说:“即使当代众多涉及过死亡的作家,也多只是为我们呈现了伤痕、复仇、炫耀等等自我心理,远未能将历史、现实的中国人尊之以礼。正是缺乏这种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缺乏对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中国作家们提供的文学答卷多是不及格的。在这方面,野夫是一个少有的例外。”
当然,这些评论是很高的了,但对这部作品,野夫心里仍然有一个遗憾。他虽然在小说中将“利川”改成了谐音“梨川”,“文沙场”则是文斗、沙溪和长顺的合称,但小说中很多地名也都是恩施各地的真实地名,为的就是希望影视剧能在家乡拍摄,但最后拍摄的场地却被制作方选在了湖南凤凰。
“小说中的人物关勇波就是以我父亲为原型,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也是对我父辈以及那个时代的一次纪念。”
野夫感慨父辈的传奇经历,而他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1982年组织成立鄂西第一个民间诗歌社团“剥枣诗社”,并与省作协联合在利川组织召开两次全省性的“清江民族诗会”,1985年担任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组建湖北省“后现代诗人沙龙”,出版诗集《狼之夜哭》。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创办图书公司,成为全国民营书业十大策划人,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今年6月成为香港《亚洲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连续报道两次。
野夫其实是一个洒脱的人,常年在外漂泊,北京、大理、海南等地是他常去的地方,但每到一处都无法呆久,不仅为了寻找灵感和素材,更因为自己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在漂泊之余,他还创作出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江上的母亲》等多篇用思想浸泡出来的文章,其意义和影响广泛而深远。
做了几年出版,野夫又进入了编剧的行当,先是担当了电影《玉观音》的制片策划,纪录片《关注末代匠人——正在消失的职业》总制片人等,接着又亲自担当《父亲的战争》编剧。
野夫是从清江边走出去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字中有很多都是写故乡的,其间充满了对故乡这片热土深厚的情感。这次回归乡土,也是野夫这辈子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做宣传,他说:“我取得的小小成绩只代表过去,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恩施本土文学的长远发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