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岂止运气,更需积淀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9 11:14
标题: 岂止运气,更需积淀
岂止运气,更需积淀
——读徐莉《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随想
沈丽新
其实我与徐莉并不熟悉。我在苏州,是小学英语教师;她在武汉,是小学综合课程教师。2007年,初次读到她的著作《能说的,都不痛》,很多言说都深获吾心,从此开始留意她。第二年与她在教育博客网站上彼此“相识”,陆续有过网络交流。五年来的交流其实极其有限,但我一直阅读着她的博客。看到她从轮流执教不同的“副科”到潜心综合课程的整合与实践;看到她开始研究家庭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也看到她渐渐关注世界各国及国内非主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些思考、研究与实践,再次结集成册,即《没有指责与羞辱的教育》(2013年2月出版)。我极其喜欢此书的立足点——从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角度,引导管理者和教育者(教师及父母)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立场,去省察自己的教养、教育方式。
对着徐莉,我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妒忌”,因为她是一个“同时承担一个教学班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教师。换句话说,她包揽了一个班级的很多门“副科”:科学、品德与社会、美术、综合实践。而且,这些课,基本上都是以“连堂课”的形式集中到2-3天的一个时间段内,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完成。她给孩子们上课,打破了课程表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施80分钟或者120分钟的大单元课时制,让一个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个下午、一周或者一个月中一次展开。想象一下: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不再被课程表划得七零八落,得以自然地伸展。田野旅行、自由开放的小组讨论、访谈等教学活动,在徐莉的课堂上,也都只是寻常事。
这样的情形,其实大家早已有所耳闻。欧美国家的小学,基本都是这样的授课形式;包括澳洲亦如此。我自己也曾在2008年的时候亲历这样的课程。伦敦郊区的一所小学,在我逗留期间,六年级孩子的课程是了解亨利八世。整个课程持续两周时间,涉及科目有:阅读、画画、创作、手工等等。作业形式有:阅读资料完成表格填写,完成亨利八世一生重要事件的时间表,制作亨利八世家谱图,制作亨利八世时期的钱币,制作亨利八世时期的建筑模型,设计并制作亨利八世时期风格的盾牌。在这个系列课程中,孩子们的历史、人文知识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设计制作能力得到提高。
我原以为,这样的课程只可能存在于我们的艳羡中。我们理直气壮地做不到,因为: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班级规模不同,班级授课方式不同……
可是,徐莉就身在这与英美国家有诸多“不同”的国度里、学校里、课堂上。她的践行,低调却不无暗讽地验证:不是不可能达成,只是你没有做到。
“羡慕妒忌”自然是跟徐莉的玩笑话。今时今日,她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不是教育局或者学校规划好了这样的课程让她去承担,而是凭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与校方共事多年的彼此信任,她才有话语权去申请整合这样的课程,才有可能自己去教学这样的课程。——这只是我的揣摩,后来向她求证,居然大体不差。
得到这样的机会,本身就是对她极大的认可与赞美。所以,不是简单的“运气”可以解释的。所有表面看来的“机会”,其实都是长期积淀之下的水到渠成。
既然徐莉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理论上,我、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让校方觉得教师“可信”与“值得”,之后提供便利让教师兑现一些想法,徐莉绝非唯一个案。“不可能”其实是伪命题,“何时抵达”,才是唯一可以探讨的。
徐莉曾对我说:你也试试吧,很好玩的。“好玩”自然是她的学生们的感受,对于教师来说,如此整合课程,绝非易事。若非有“进入一个新学科教学的勇气”,若非带着“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的诚意”,哪里能够在这样的课程中收获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徐莉看起来不是特别谦虚的人,也从来不是姿态特别低的教师。但在她的字里行间,却独独掩饰不住对孩子们最真的礼敬。她说:“我想和孩子们走得近一点,再近一点。在现有条件之下,我愿意尽我所能用心创造这种可能性,甚至不惜一次次从头开始,走进一个又一个学科,向身边各学科的资深老师学习,做个永远的学徒。”
这个“学徒”其实相当厉害。当语数英之外的教师常常抱怨课堂纪律差的时候,徐莉这个“副科教师”有着自己的理解:“教师如果只着力于丰富自己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将课堂纪律混乱归咎于自己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理差、学生行为习惯差是不对的。一位教师如果真正地了解学生,与之建立了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必然退到教学设计问题之后。”我喜欢这种极其冷静的自省。不盲目指责学生(行为习惯差),也不过分否定自己(课堂组织能力差),而是在表相后面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真相——教学设计的问题导致课堂上诸多纪律问题。若每个教师都如徐莉般能够明晰——教师最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纪律问题将可能不成为问题——那将是师生双方彼此的幸事。
如何定位《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一书的范畴,是件有趣的事。封底的上架建议是“教育实践”,大概参照了该书的副标题“小学品行教育实践”。我觉得“教育实践”不足以概括此书的内含。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考、践行与反思,品行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自然是该书的重点。但是,该书其实还包括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教师角色与立场的论述。无论家长,还是非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读后都会从中受益。甚至,此书还无形中“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阅读推荐者。很多章节后面都列有“拓展阅读”,有精辟的理论摘录,亦有相关的推荐书目。看到这些“拓展”,对于徐莉取得整合多门学科进行课程教学的机会,很难再简单感叹她的“运气”。阅读的高度,决定了她视野、气度、能力的高度。
有些无法界定《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的读者群体性质,其实真是好事。它意味着此书适合很多普通家长与普通教师。一起读吧——读此书,也读徐莉推荐的书,然后思考、行动、反省,那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会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