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汤锐谈常新港:作家的变与不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3 21:37
标题: 汤锐谈常新港:作家的变与不变
汤锐谈常新港:作家的变与不变汤锐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2日 12 版)
|
常新港 |
对文字的控制甚至节制能力,是一个作家文学功力的体现。看你能否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意蕴。
很少有哪个儿童文学作家像常新港一样给我这种矛盾的感觉:他总是在变,又一成不变。常新港是个积累丰富、资历颇深的少儿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我读过的并不多,但是凡读过的,几乎都让我惊讶地重新认识他一次。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少儿文坛崛起了一批虽然年轻却已有丰富多彩人生体验的年轻作家,常新港是其中之一,他的第一部获得全国大奖的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当时的少儿小说作家们,大多出道不久,年轻稚嫩,有一腔滚沸的热血要喷发,又适逢一个充满启蒙主义激情和宏大叙事冲动的时代,文学表达的动作难免有点用力过猛。也就从那时起,一个沉重悲壮的少年小说家常新港在我脑子里定格了好些年。而2004年以来,随着他的长篇小说《陈土的六根头发》《五头蒜》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常新港也让我们领略了他越来越松弛自如、游刃有余的文学表达。
最近,读到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青草的骨头》,惊讶地发现:他又变了!
乍一读,满纸大白话,似乎什么修辞都没有,朴素到家了。可是读过几页我就已经有一种“进去了”的感觉,开始漫上来一种想要拍案叫好的冲动。
作者在那里慢慢地,气定神闲地,安安静静地讲北大荒一个小院里的故事。你觉得,他全不似当下那些被出版商追着撵着气喘吁吁日夜兼程的作家们。
几乎全部是短句子,几乎全部是简单句,几乎没有形容词,很少的定语状语补语,没有过多的风景描绘或者大段内心独白,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原生态地和盘托出——行动和对话。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事情、孩子的想法,用孩子般质朴无华的白描文字写出来,流畅、自然、充满真情实意!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抵挡得住华丽修辞的诱惑,我相信,常新港一定是想清楚了自己究竟要什么。
有些对话,我觉得是比朴素的叙述文字更具挑战性、更富魅力的部分;很简洁,却有很强的张力和丰富内蕴,让人想到很多言语背后的东西。此外,精彩的细节是提升文学叙述段位的最佳元素。狗妈妈不肯给别家的狗孤儿喂奶,老白便“把狗妈妈的眼睛朝下抚摸了一下”,是命令,也是安慰。大水和小朋友玩藏猫猫在柴垛里掏洞,被马六的爸爸当场逮住,于是大水、大水的爸爸和马六的爸爸三人交锋,淡淡的,没有鸡飞狗跳的戏剧化效果,三个人的不同性格却全出来了。爸爸被关牛棚,大水把爸爸写的小纸条藏进墙上的裂缝里,觉得从此爸爸每天从墙缝里看着一家人……
简洁又颇耐咀嚼的对话和细节,让朴素无华的白描文字有了容量、有了滋味。文字是作家唯一的表达工具,对文字的控制甚至节制能力,是一个作家文学功力的体现。说白了,不是看你能码出多少字,而是看你能删掉多少多余的字;看你能否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意蕴。
说到常新港的不变,是从写作题材和主题的角度看,他似乎很少追逐热点,只写自己感触最深的生活积累;手法上不媚俗不迎合,不向热闹市井中心去,而是循着内心的小径向文学的腹地开掘。少年人的“成长”始终是他钟爱的,这部《青草的骨头》似乎是三十年前《青春的荒草地》之翻版,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成长内核,连小说标题中都有“青”“草”二字。仍然是熟悉的时代,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但是内涵更丰厚了。作家分明是要用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全新的语言来重新诠释他记忆中那一段刻骨的人生历练。
比起《青春的荒草地》来,《青草的骨头》对于乱世少年的“成长”呈现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深刻揭示了“成长”的复杂生态。特别是大水和小舟兄弟俩,在同一个大环境冲击下,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成长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较深刻地揭示了人格成长过程中外因与内因的交互作用。乱世之中,社会生活的荒诞将千年文明教养带来的种种修饰、装饰全部撕去,人性中所有粗粝的原始生态彻底裸露。在无情的政治风暴面前,孩子突然失去了庇护,无论父母的庇护还是社会的庇护几乎全部在一夜间丧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磨难同时降临,尚未成型的世界观受到剧烈的冲击,稚嫩的人格凭着求生的本能走上不同的成长道路。因此,读者看到,爱、责任感和正义感,让大水,一个青春期叛逆的男孩子变得懂事和坚强;而恐惧、逃避和以牙还牙,也能让小舟,一个生性懦弱的男孩子变得自私和冷酷,那是缺乏正确引导和及时赋予责任感而被本能所俘虏走了“成长”的弯路。在人类的成长中,任何时代都会有这样的分支,包括小叔,他也是受害者,从他身上我们更多看到了人性的无奈和脆弱。
然而,成长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在小说接近结尾的地方,大水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爸爸,可是爸爸却说:“我伤感,因为生活让你长得太快了!”“你丢了快乐!你丢了热情,对人的热情!你已经不会流泪了。人要懂得流泪,不要忘记流泪!”在这一刻,作者常新港从童年记忆的痛苦中跳出,恢复了父辈的身份,用悲悯的目光俯瞰着大水和小舟,俯瞰着那一代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少年,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而唏嘘。
三十年过去了,一切绚烂归于平淡,作家常新港成熟了,蜕掉了青涩的、戏剧化的一切,简洁、质朴、直抵人心,追求着朴素中的内涵、平淡中的力透纸背。常新港通过他的变与不变,展示了新的创作审美追求。三十年,见证了一位作家和他笔下的少年一同成长。
《青草的骨头》,常新港/著,明天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20.00元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