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者反驳中国书画濒临“艺术死亡” 称模式化才是死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8 00:20
标题: 学者反驳中国书画濒临“艺术死亡” 称模式化才是死路
学者反驳中国书画濒临“艺术死亡” 称模式化才是死路
2014年01月26日
来源:雅昌






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说明作者已“江郎才尽”,创作不出新的、有价值的作品,所以才不断重复自己熟悉的、陈旧的东西,这是违背最基本的艺术精神的,是一种堕落的艺术表达形式。


林风眠作品
蒋兆和作品《雄鸡一唱天下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预言:“艺术必将死亡、必将让位于哲学。”近年来,这一理论被很多断章取义的人用来评判中国书画。在各种真实目的背后,他们利用舆论大肆批判中国书画作品没有艺术创新、缺乏技术含量、丧失审美价值,是一种死亡。这些没有依据的判定和论断,实际上是对中国书画的“谋杀”。中国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刘文杰先生评价道:“对于中国书画创作者而言,艺术如果不遵循继承和创新的法则,而是追求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的路,才是死亡。这种死亡不是中国书画的死亡,而是书画创作者个人的衰竭和死亡。倘若用‘艺术是否存在死亡’的问题去审视当下中国书画的创作,我们不应该去争辩这一理论根源,而是要从偏离中国书画精神的书画创作者个体身上寻求原因……”
作品风格的模式化是艺术的死亡
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艺术创作者的物质生存环境与艺术家的艺术内涵之间关系愈加紧密。于是,当下书画创作者往往要面对其作为社会构成之最小分子的个人存在的思考。而其中,妥协于现实而丧失艺术风格追求的创作者,其麻木标榜书画创作应该奉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的态度,是一种艺术灵魂死亡的表现。因为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实际上就是创作风格的“行活”化,就是语言、构图、用笔的方式、设色的方法重复类似,这样的作品只配称为“行活”,这样的画家也只配称为“匠人”。
徐悲鸿作品《奔马》
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说明作者已“江郎才尽”,创作不出新的、有价值的作品,所以才不断重复自己熟悉的、陈旧的东西,这是违背最基本的艺术精神的,是一种堕落的艺术表达形式。“行活”化的作品走入市场,作为社会文化财富出现,并被投资者一掷千金收藏的时候,一批怀抱商业目的人更加利用公众本身对于艺术的无知、敬畏,不断吹捧,过度渲染,以至于导致大众审美迷失了方向。
书画艺术,是艺术家心灵活跃、体验丰富的状态下的书画语言表达,同时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观者的心灵。中国书画传统的核心是继承与创新,只有创新才有传播的价值。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恰恰是创新的死敌,创新的终止,所以它是一条注定死亡的艺术道路。哪个画家形成这种风格,哪个画家的艺术就死亡了,就会被收藏家所抛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8 00:20
艺术创作:
“变”是唯一不变的原则
黄宾虹先生曾经提出,“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构图日日常新”,就是指中国画用笔、用墨(这里的“墨”是广义上的包括各种墨之外的其他色彩)的基本工具和意境追求千古不变,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表现中国国学的审美价值千古不变;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和审美,具体的绘画语言、构图布局、技法、题材是必须与时俱进的,也就是要有时代精神和气息。当下却有人肆意放言,“中国书画是农业文明的表达和审美”。须知,伟大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立足于永恒不变的人性之根本。其灵魂与精神永远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科技水平的发展而过时。
齐白石作品《三友图》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其高明之处,是既通达本体,又直指人心,故能汪洋恣肆,又能润物无声。“通达本体”故能超越,“时空变迁”不管有序无序,皆能静观其变。所谓直指人心,是在“明心见性”“通达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个体的关怀。而相较之下,令人忧心的是,眼下咋咋呼呼的许多艺术,“当代”“当下”的时髦词汇满天飞,但只让人看到了个体的癫狂,未见本体的灵光。也许,“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形容更加适用。
中国国学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规律的总和。每一条客观规律中,都有一个核心规律就是“变”。老子说的“道生一”,这个“生”就是各种规律中的核心规律“变”。正因为有“变”,才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画家遵循这一规律才会创作出千变万化的、有不同审美价值的作品来。中国历代大家都是以创作不同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它以不变、少变的“行活”风格,把自己的绘画风格引向死亡。
具有中国国学精神的有审美价值的书画
才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近二十年来,中国书画流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是前所未见的,“中国画”三个字已经意味着它被看作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甚至被人们崇拜。然而,正像任何一种事物具有两面性那样,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又被视作“保守”的旧文化的代名词,受到各种各样的新生思潮的冲击和责难。今日,中国国富民强,已位于世界强国之列,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一部分书画创作者认为中国美术与西方相比相差悬殊。这些人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出于一种民族自卑,以西方艺术史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和对待中国的书画艺术。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的,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低、上下、优劣之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其各自借鉴与发展的原动力。
在这种民族自卑感的蛊惑下,一些打着“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旗号却实际上却行着崇洋媚外之实的画家不在少数。他们竭尽所能去“创作”能让国外画廊老板、批评家、策展人接受并推崇的“中国书画”,进而参加所谓的国际性画展,名利双收。于是,一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胆妄为地、可以轻易抛弃传统的中国书画应运而生。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新颖别致的探索性作品,但由于缺乏传统精粹的厚积,终于造成了新异作品中程度不同的传统缺失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式微。李可染先生曾说:“跨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进到西洋那里去。”也正如曾经担任《齐白石全集》编委的艺术家李小山先生所言:“许多非驴非马的东西(抛却了宣纸、笔墨,代之以各种材料或各种颜色)被制造出来,冠以‘中国书画’的名头,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中国书画的创新,还不如说是消灭中国书画,不仅降低了作品的品位,也使它变成鱼目混杂的大杂烩。”
中国书画是中国国学的视觉表现。书画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是画家用自己独特的书画语言,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基本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书画审美价值而形成的。这需要书画家不停地要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才能创造出章法构图日日常新的作品,中国书画的精髓,是以“气韵”“意境”来充实自己的画面。所以请那些后学者千万不要去学习那些走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风格的画家,收藏者不要去买这样的作品,这类作品实际上就是“垃圾艺术品”。
在物质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中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热情日益积极、高涨。艺术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个群体,就是网上热议的“土豪”群体。在当下的消费时代他们挥金如土,在拍场上呼风唤雨,好不风光。也正是这些“土豪”消费群体,在中国书画市场上盲从地购买了大量没有审美价值、没有生命力的书画垃圾艺术品,并且他们还在以市场价格的高低来评价艺术品的价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哗众取宠、风光一时的垃圾艺术品总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并且那些缺乏美术鉴赏素养的艺术投资者,只能做耳食跟风之辈,花大量钱购买了一堆书画劣品、赝品。虽然他们的高价购买行为短期内会对市场形成一定影响力,但这就像皇帝的新衣,就算大家都不想也不愿去戳破它,但总有一天会不攻自破,自取其辱。我有必要做这个戳穿美丽谎言的始作俑者,并且希望以后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人愿意做这样的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