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3日
来源:新周刊 作者:孙琳琳
趋势七:大作变小
当代艺术素来偏爱大尺寸,尺寸与意义直接相关,视觉冲击比观念更有价值。作品非要做得顶天立地才算当代,艺术家被史诗巨作累得够呛。物极必反,未来省时省力省料的小作品将成为新的流行。刘野、张晓刚等艺术家都越画越小,以超大型雕塑闻名的隋建国也开始做摆在桌上的泥塑了。更小的尺寸适合的空间和场合更多了,价格也才是大作的几分之一,利于销售,适于收藏。
而就艺术表现而言,小作品偏向西方古典风格,或者如莫兰迪创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小画审美系统,总之需要极其精致才算得上好。画幅虽小,对艺术家的考验一点都不小,更能在方寸之地展示水平。另外,别以为小画没有升值潜力,一幅95cm×90cm的里希特(GerhardRichter)2008年就值1亿元人民币了。
趋势八:艺术越来越像公共事件
艺术不仅针对体制和社会发言,甚至把自己也做成了公共事件,而不再费心去将体验转化成审美。艺术变得更注重爆炸性,更雕琢舞美效果,还会更频繁地登上社会新闻版面,成为社会景观之一种。这其中有自发的、策划的活动,也有因为泛艺术化倾向而难以界定的行为。此外还会出现更多公知型和偶像型艺术家,乐于与传媒互动,根据社会议题设计作品。
和过去直接与政治批判挂钩的艺术不同,未来艺术家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更具体的社会热点上。裸奔不算激进,公开的一夜情还会发生,甚至可能把比苍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放入展厅里。他们努力不让公众觉得艺术这件事与自己无关,但是容易让自己变得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在这类艺术中,艺术家的光环褪去了,他们试图对社会施加直接的影响,不过有时会适得其反,反而令艺术“变成像个多功能的沙龙广场”(日本艺术家会田诚语)。
趋势九:大展来中国抢钱抢关注
外国展览在中国将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更多关注、更多传播、更多收入。上海草间弥生展期间,观众排的队蜿蜒如长龙,每进入一个房间至少要等半小时,拥挤程度堪比公众开放日的威尼斯双年展。就连在罗浮宫门前中国游客都是最抢眼的,更别说送到自家门口来的大师展了。
在草间弥生之前到中国的博伊斯、安迪·沃霍尔和培根,是2013年艺术圈雷声最大的展览。而“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画派珍藏特展”等则更受公众的欢迎。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Hofman)在香港维多利亚湾展出大黄鸭,观众挤破头。而大黄鸭在北京展出一个多月,两所公园门票收入分别过亿,衍生品及其他相关收益超过两亿元。大黄鸭的好成绩引来更多试水者,据说堪培拉的“天空之鲸”(skywhale)热气球也将亮相中国,这件由于太怪而备受争议的作品只要能在中国火一把,一定能改变世人对它的冷遇。
趋势十:私人美术馆成当代艺术主场
官方美术馆绕不开大师和美协,私人美术馆可以,因而具备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加之私人美术馆多聘请有国际资源的专业人士打理,未来私人美术馆将会比官方美术馆更加学术化、国际化,也更贴近观众。
如今不少活跃的私人美术馆已经是同类中的翘楚,如上海震旦博物馆有非常系统的古代精品器物收藏,广州时代美术馆比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更多,而今日美术馆一直是当代艺术家乐于写进简历的展出地点。未来,这些美术馆将担当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场,没在官方美术馆办过展没什么,没在某些私人美术馆办过展才属于资历不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