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目标错了,路自然就走错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8 13:26
标题: 目标错了,路自然就走错了
目标错了,路自然就走错了

绍兴  茅卫东



这些年,写了一些教育评论方面的文字,有的同行很喜欢,也有些同行不以为然。不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经常在批评之后没能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很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认为,一线教师从事的不是教育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对于“这样不对,那样不好”的批评,他们更需要的是可操作性的东西,也就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我从不否定方法的重要性。不论在当年的重点中学,还是现在的职业学校,我的课堂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学生对我的评价,几乎很少提及我平时对他们有多么好,而是说我“影响了他们”,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一点方法,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事实上,我的文字也不是只有批评,同样也有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以最近发表一些文字来看:《为自己代言》,就是鼓励同行说自己想说的话;《从相互欺凌到彼此尊重》是建议每一个人都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世界,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在反对对方的同时复制了对方,是不是正在成为自己当年曾经憎恶的人;《看到学生就生气怎么办》这篇从题目看就知道是谈具体方法的;只有《当“用教材教”遭遇“教学进度”》一文主要是评析当前教育生态的,尽管这样,文中还是对同行提出了两点建议:或者强大自己的内心,或者及时转行。



只不过,这些——当然也包括以前文章中提出的——建议,很容易或被同行忽视,或被同行追问。比如,我在《为自己代言》中说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无需别人为自己代言。有同行就可以认为这篇文章缺乏可操作性:我不会写怎么办?校长看到了不高兴怎么办?写出来没地方发表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年,这样的情况我遇到过N次,每每我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建议,总会有同行用诸如“没有时间”、“没有氛围”、“得不到领导支持”、甚至“我不会”等理由予以否定,而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居然还是我的文章缺少可操作性。



于是我就纳闷了,这些同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可操作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这样急迫地需要可操作性的东西?后来明白,概要地说,他们要的是能够快速控制住学生,让学生考出高分的方法和技巧。可能有的同行看到这里又会说:我们自己就是在“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实。气象专家说,中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频繁遭遇雾霾天气。而我觉得,中国教育早已经处于雾霾笼罩之中,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方向,只能看到眼前三五米的距离。不少同行干脆放弃观察和思考,校长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校长说往哪里走,他就跟着走。而有几个校长真能比教师看得远呢?于是到最后,大家都在雾霾中挣扎,时不时有人问:怎么办?往哪儿走?



其实,没有正确的方向,永远找不到出路;目标定位错误,走错路是必然的结果。教育中人,本不应该依赖别人替自己决定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的。在教育全局暂时不可能有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对普通教师来说,破除教育雾霾,必须能够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为了不使这种思考陷入虚空,除了教材教参教育刊物,我们也应该读点非教育类的读物,比如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



我一直主张,教育思想不是教育家才配拥有,也不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专利,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相信,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给学生布置的每一个任务,自己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出于自己的思考,那么,他就不容易被忽悠,他也不会总是期待同行提供具体的方法,因为他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就能够透过重重雾霾看清楚目标在哪里,路该怎么走。



如果还有同行希望我提供更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那允许我也问几个问题:一个班就有几十个学生,有哪一种具体的方法能够为我们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的教育问题?每次遇到实际问题只希望同行提供具体的方法,那我们又怎么对学生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究竟是想帮助学生成长,还是想让自己在工作中省点心少点麻烦,甚或是尽快利用学生成就自己?如果是后者,我们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教育之路,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错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