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努力做一个“语文”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2 14:36
标题: 努力做一个“语文”老师
努力做一个“语文”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b8007b01010q70.html

我是教语文的,是一个语文老师。学生常常喊我语文老师。有人问起我教什么,我也这么说。但是,在这一次语文课程培训开始,吴忠豪老师的一篇文章《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却如醍醐灌顶,让我清醒了许多。原来,以吴老师的分析,我真的很难称为语文老师,我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课文”的,或者说,课堂上的多半时间,我是在“教课文”。说来汗颜,教了20年书,竟然半梦半醒,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悲哀与现状?在众多语文教师中,有多少是“教语文”的老师?

但是,要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又谈何容易!语文课本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教参分析的是课文内容,各种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课文内容转,各种优质课也是课文的精彩演绎,即使在专家指导下不能脱此窠臼,遑论我等平庸之辈?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怎么“语”,怎么“文”,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教材、教参都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父亲奋不顾身挖掘废墟营救儿子的过程,感悟父爱的伟大,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找出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重在文本阅读中语言的品味和欣赏;王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需要老师去设计,篇篇如此,课课如此,如何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相应的学段予以地把握,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实施,真的很难做到。

吴忠豪老师认为,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心急,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为我们要在有限的科室里完成课文教学任务。课文读一遍,就让学生说说讲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分几段几层,表现了什么思想、品质、情感……不知道?不知道老师就启发,启发不成就告诉学生。学生发言很多,却缺少有深度的思考与见解;课堂很热闹,却难以留下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看起来课堂内容丰富、容量大、效率高,其实不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几乎全是教师的理解。挖掘内涵,拔高理解,无异于拔苗助长。学生可能模模糊糊理解了“这”一篇,换一篇呢?仍然不知所措,不会阅读。因为他学到的不是阅读方法,没有形成阅读的能力,缺少大量的阅读时间和实践。就如游泳,在岸上的动作无论多美优美,下到水里也还是得沉下去。学游泳要在水里实践,学开车要亲自驾车,学语文也要学得方法之后在阅读写作中运用才能成为语文能力。这其实也有教师的无奈,看看考试的题目,考察的就是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些所谓的“理解”,要不是教师的理解,学生怎么“理解”得了?怎么“理解”得到?

我想做一个“语文”老师,虽然在夹缝中,虽然在困惑中。

今后,教语文怎么教?学语文怎么学呢?我想,努力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领会知识或方法”到“教师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教师清楚教什么,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这才能从“知道”转化成“能力”。

怎样做一个“语文”老师呢?我想,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较为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这还得真正研究课程标准,对照学段确定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学会舍弃,一课一法,一课一能,或者几课一法,几课一能,甚至一年一法一能。这样才能把这语文课学到的方法技能在实践中操练运用熟练,通过语文实践让学生终身掌握这一方法,获得一种能力。

怎样做一个“语文”老师呢?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我想,要依据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一种能力,教学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在《鲸》这一组课文中,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侧重的却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梳理,说明方法则成了学习课文的附属。再教这一组说明文,我会重新调整教学设计,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课文中出现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理解的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实践,找出课文中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的语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的);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在另外几篇文章中实践,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也许才能变成由“知”到“能”的一个升华。

怎样做一个“语文”老师呢?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我想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花在词语理解、语言积累上的时间不可谓不多,可是又有多少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的交流与文章习作中去呢?这是因为学生学到的是“没有生命”的词汇、语言,能理解但不会使用,会背诵但不知道化用。积累正如积水,积而不用,如死水一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积累的语言流动起来,才能充满活力与灵性。语言优美的文章,以语言的运用为目标去设计教学,力求每篇课文教学设计都尝试运用课文语言,以提高学生语言的丰富与鲜活,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努力做一个“语文”老师,很难,我想天地却很宽。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