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的成长轶事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7 02:57
标题:
我的成长轶事录
我的成长轶事录
上海曹杨二中
王伟娟
我深知成长过程中力的意义。一个人的成长既离不开内力的作用,也需要外力的推动。内外力的结合,就会减少成长过程中的阻力,呈现成长过程中的加速度。我很庆幸,成长过程中有“力”的作用。我,我们,我们这一代,是在老一代名师的哺育、浸润、教化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成长记事本上,一定有他们的影像存在,我下面摘录的,只是对我成长过程的三个关键期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片段……
【时间】1984年夏天
【成长阶段】教师生涯哺乳期
【轶事记录】我遇到了救星。我已不记得当时金老师对我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当时是穿着一件白色的汗背心,全然没有在学校时的衣冠楚楚和儒雅风范(其实我肯定还要更狼狈,仓皇出逃还能好到哪里去),因为天太热,他不停地摇着蒲扇。尽管如此,高手就是高手。不用醍醐灌顶这类词来形容,至少我的感觉是遇到了老中医——话不多,但句句点在穴位让人开窍。从见面到走出金府大门,前后也就是半小时左右,我竟似换了个人,汗收进去了,人不感到热了,脑子清醒了,整颗心也明镜似的亮堂起来,甚至有了马上进入赛场一比高下的冲动。第二天上的评讲课,我获奖了。(摘自《一次难忘的“作弊”》)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我
29
年前参加《语文学习》主办的作文评改大赛时,“违规”从赛场逃出到师傅金志浩老师家“求救”的场景。
1984
年暑期,我参加了华东中南十三个省市中青年教师作文教学比赛。当年的我还是一个刚在讲台上站了一年、连“初出茅庐”都挨不上的满是乳臭味的新教师,就这样被推上了高手云集的赛场。害怕、恐惧、不知所措……全有,又全都没有用。因为全校甚至是全区就这样一个名额,你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所有期待、焦虑、试探、鼓励等交织一体的复杂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你别无选择、无处可逃。就这样,作为参赛教师中年龄最小的参赛者,我悲壮地上场了又带着伤凯旋了。说“凯旋”是因为我获得了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奖项;说“带着伤”是这次比赛让我受到了“刺激”。这次比赛有三道关,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我顺利过了评改关、教学关,第三关就是写教研论文。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窘状。尽管自己在大学里还算是会写文章的几个人之一,但我绝对不会写教研论文,我甚至不知教研论文为何物。在“教研论文”面前,我的写作功夫全废,我终于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了。我交了生平第一篇叫作教研论文但肯定不是教研论文的文章上去,结果当然是与全能奖无缘,我得了个单项奖。我败在了教研论文手下,而本来我是被看好的一个“选手”。
我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刺激”。而正是这种深刻的“刺激”激发了我的内需,促进了我的成长,我从此知道在教育教学之外还有个“教研”,从此知道作为一个教师不会“教研”是会让我陷入窘境的,也从此让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地搞起了“教研”,并且在曹杨二中这样一所市重点中学,连续做了十六年的教研组长。现在看来,在我教师生涯的哺乳期,“提前断奶”让我有了“饥饿”的感觉,让我主动觅食进食甚至自制食物以满足成长之必需,也成就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本领。
【时间】9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
【成长阶段】教师生涯低谷期
【轶事记录】那一晚,是在徐老师家里。为了几天后到青浦开一堂市级(好像还有许多外地老师来听课)公开课,她约我到家里谈谈怎么上这堂课,上的篇目是《谈骨气》。那晚,根海和杨杰也在。吃完饭,她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则搬了个椅子坐在我对面听我谈对文章的理解和上课的设想。我已不记得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徐老师仍然优雅地夹着根烟,认真地听我说着,不时地提问着我什么,我似乎基本处于无法回应的状态,而在走进徐老师家门前,我感觉是马上可以上课了的。于是,我心里受了威压似的感到沉重,回到家,我傻坐发呆了两个小时,我甚至想放弃那堂课。可是,我终于没有放弃,我终于琢磨出了徐老师发问的背后意味着的东西,我终于把那堂课上得很好——不是我感觉很好,是真的很好。那种上完一堂好课后的兴奋、舒畅和幸福的感觉,我现在还有。(摘自《被徐振维老师“点醒”》)
之所以摘录了这一段,是因为上那节上海市展示课的时段,正处于我教师生涯的低谷期。那可以被称为“低谷期”的日子可能每个人都会遭遇,跳过了别有洞天,跳不过则可能从此躺倒。我虽然还不至于躺倒,但那时的情形也颇可以用萎靡来形容。
1990
年,正处于我教学生涯“七年之痒”时期,经历了初出茅庐的“辉煌”——
1984
年首战告捷(尽管不是全能奖)、
1985
年全市中青年教师一等奖,还有连续几年五校联赛和区市的各类各级比赛的获奖,迅速成长的势头终于在我进入恋爱、结婚、生子的阶段得到了遏制,特别是
1989
年孩子的出生,让我差不多要将满腔的教育热情消弭到育儿教子的美梦之中。幸运的是,我有来自多方的援手,拉一下、顶一把、扶一程,使我非但没有久陷低谷,而且很快重整旗鼓。其中,那个冬夜在徐振维老师家中遭遇的那一连串“无法回应的发问”,重重地把我“点醒”,让我无法回避现状,不得不思考出路。
另外,发生在这个时段的“紧急召回”事件客观上也“逼”着我赶快上路。
1990
年
1
月,产假还没休完,我就被学校“紧急召回”;当年又被委以重任,做起了语文教研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初中部的工作,我一下子明白了校领导的用意:把我紧急召回后让我教了一个学期我从来没教过的初中,是为了半年后的“任命”。本想躲进“儿女乡”“温柔乡”的我,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当时的情形让我想起小学二年级学游泳的情景,还没学会闷水,老师就把我们一伙旱鸭子从岸上推到了深水池(当然下面是有人接着的),乱扑腾一阵、呛几口水后,慢慢地也就能浮在水面了。而让当时的我这只“旱鸭子”做教研组长,要求还颇高,不仅要浮出水面,还得能够“上架”。架子又高又滑,滑倒摔下应该毫无悬念。可是,我这只走在平地都蹒跚的鸭子,愣是在来自多方推力的作用下,踉踉跄跄地爬上了架,小心翼翼地稳步走了四年后,
1995
年又做了语文组组长,承担起了全组的责任,直到
2006
年,终于将这副总共挑了十六年的担子交给了我的徒弟丁蕾。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假如没有当年的“紧急召回”,凭着我对教育的热情,当然也会走出教育的“低谷期”,但肯定不会这么快地走出低谷期,我一定得在里面徘徊一阵,因为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我也有足够的理由在“低谷期”美美地徜徉一番:一是我已取得一般青年教师较难取得的成绩;二是我初为人妇初为人母是正该好好休养生息的时候。但一纸任书“剥夺”了我“躺下休整”的权利,还逼着我不停步甚至得迈大步。我没有辜负外力的推动。整整一轮的初中教学和教研组副组长的工作经历,不仅使我熟悉了初中每个年段的教学工作,了解了教研组长的基本职责和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还多次在区市参赛获奖、开课示范,还在培养“小作者群”方面形成特色,并取得还算得上骄人的成绩:我指导的学生在上海市第七届作文竞赛中一举获得四个一等奖、若干个二三等奖,因这样的成绩在当时来看尚无前人从目前来看也无后人而引起不小的轰动。不仅如此,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以后纵观整个中学阶段全局性地思考语文教学问题、对我独当一面地承担教研组长的重任、对我具备“大小通吃”初高中徒弟一肩挑的能力都奠定了基础。
【时间】2002年以后
【成长阶段】教师生涯瓶颈期
【轶事记录】那次,在杨高的于漪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上,那位来自四川的语文老师,说是于老师的“粉丝”,追随于老师27年,并衷心感谢于老师及其语文教育思想对他成长的影响和帮助。言辞中充满了对于老师的感激与景仰,令人动容。我感到他说得一点儿都不夸张。像他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凡是做语文老师的,不管有没有当面见过于漪老师,只要他(她)听过于漪、读过于漪、知道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绝对会被她吸引,而心甘情愿十几年、几十年地追随她。而且,追随的不是她的名声,而是她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她那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思想,那能够激活和唤醒我们的内心、甘愿一辈子学做一个好老师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有时候常会觉得在上海做语文老师真好,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像我这般从头到尾一直有机会从于老师那里得到指点与教诲,而不用像四川等远在外地的粉丝们“追”得那样辛苦。(摘自《做于漪老师的“粉丝”》)
2002
年,在我
40
岁刚出头的时候,我被评上了特级教师。其实,走出低谷期后,我似乎又进入顺风期:每一级(中级、高级)教师的破格晋升,每一项(教育、教学、教研论文、教师征文、教师作文等)评比的一等奖获得者,每一次重要的语文比赛,都有我指导的学生获一等奖,另外,还有个人的那么多项荣誉称号,任教研组长期间的那么多项集体荣誉称号,还有……我似乎已经提前到达目的地,我还有没有成长的可能?我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现在想来,在我行道受阻、心境迷茫之时,其实始终有一股助我前行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始终行走并引领于语文教育大道的前辈名师们。这一代人,以于漪老师为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虽早已登顶高山,却依然身先士卒,为语文教育拨云驱雾,身体力行,精心提携后来者拾阶而上。语文大道,因为有他们而旌旗在望、风光无限,因为有他们而使像我这样的后生小辈,在不断地受感召、被激励下,扪心自省、努力思进。感谢张辉之先生,在我刚刚评上特级时送我的那套《于漪文集》,它已成了我时时驻足、流连、回首的地方,就像这么多年听于老师讲座、报告,跟于老师交谈一样,每一次翻阅文集,都会获益良多,得到全方位的洗礼与全面的滋养。幸运的是我还常常有机会当面受教于于老师。每每想起那些日子,总能让我回味无穷——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听于老师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时、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教材审查会议上,我感受到了她高屋建瓴的专业思想与真知灼见;在于老师为我参加博雅征文的学生写下的长长的评语手稿中,我感受到了名师宽厚博大的情怀与高远的社会责任感;在纪念于老师从教
60
周年大会上,我感受到了她超拔卓越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有于漪这一代前辈名师的指点与引领,何其幸运!而这一份指点与引领化成的力量,使我三十年立身三尺讲台,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进入教师生涯的瓶颈期,也有努力走出困境的决心与勇气。
还要感谢的是,从
2005
年底到现在,我先后担任了
4
届区名师工作室、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
2008
年又有幸跟着郑少鸣老师担任市第二期语文名师基地副主持人,
2012
年至今又成为第三期市语文名师基地主持人。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地与风格不同、各具风采的名师交往。除了恩师金志浩老师,还有严谨务实、道德文章堪为表率的少鸣先生,个性特色鲜明、妙语连珠的友勤老师,聪明过人记忆力难出其右的根海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至于领衔抑或主持,更让我得益多多。因为,在我努力地为徒弟学员们听课评教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我努力地组织他们学习的同时,我首先得到了学习;在我努力地推进他们全面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我自己;在我努力地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时,其实也展示了我自己。
2013
年,在我的教师生涯度过整整三十个年头时,我又幸运地收获了很多: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上海市首批(试点)正高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我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期”,好在只要还在做教师,成长就不会中断。这样看来,成长恐怕也是一辈子的事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