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当代新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跨学科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0 15:02
标题: 当代新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跨学科思考
当代新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跨学科思考2007年4月20日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燮君   
  
  
  当代新学科的发展波澜壮阔。
  
  当代新学科发展的总体背景是分析与综合进一步走向系统化。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新的坐标空间展开,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政治领域的新变化、经济领域的新变革、社会领域的新发展和文化领域的新建构,将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总体效应。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的建树,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推陈出新,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将在社会科学的宏观走向上产生合力,促进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发展。
  
  纵观思维方式发展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分析与综合的演化是与科学技术的推进紧密相连的。和原始时代使用石器的极其低下的生产力相一致的,是一种神秘的、以“集体表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用形象进行“原逻辑”的思维,不自觉地显现朦胧的分折与综合,当时并无科学与学科可言。古希腊时代的思维方式虽是朴素的、直观的、自然思辨的,重客观世界的整体图像而忽视其细节,但在思维方式发展史上却堪称划时代,为科学与学科的发展迈出了综合性的最初步伐。在今人看来,并不会因为初始综合阶段的自然思辨而抹煞它的重要价值。中世纪的黑暗的宗教统治,曾把科学沦为神学的婢女,把思维禁锢在神学的领地,可是科学的光芒无法禁锢,思维的发展进程不可阻挡,思维悄悄地与科学携手,思维方式演进与科学进步是那样地艰难,又是那样地顽强,近代科学的萌芽终于破土而出。当文艺复兴的狂飙席卷欧洲的时候,近代科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神学的枷锁,思维方式随之得到巨大变化,更有力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分析的功能,加深了对学科的认识,促使自然科学与哲学相分离,不少学科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轨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比起朴素的、自然思辨的思维方式来说是一大进步,但毕竟带有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机械的致命弱点。这些致命弱点的克服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的出现,工业化大生产的形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确立,使思维方式进入了唯物辨证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终于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本质特征。今天,我们处在科学技术整体图景深刻变革的前夜。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完善和变革思维方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大背景,激励了人们在新兴学科领域和新的理论园地寻求现代思维方式的新的逻辑起点的信念。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汇、综合,在广袤的学科发展空间当代新学科的成群崛起,智力工程的研究触角向思维规律、智力结构和思维机理等领域的涉猎,灵感思维领域的探索者的结集,创造性形象思维网络和定量描述的初探,用完善“模式识别”来拓展思维深度的努力……人们以全新的视野对待学科创建,铺展了思维科学与人工智能、智力开发结合发展的道路,大大拓展了思维能力的状态空间,有效地深化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深度,把分析、综合进一步引向了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在世纪之交,分析与综合系统化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在宏观与微观的协同上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把人类的视野放大到宏观以至宇观领域,深入到微观以至超微观领域,汲取现代科技养料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使宏观的分析、综合与微观的分析、综合相互融合,大大增强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力度和深度。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在宏观与微观的协同上会有新的突破。社会科学将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采集学科王国的最新成果,拓展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凝聚新的学术理论,建构新的研究体系。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将在跨学科研究上进一步显示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神速推进的动力之一是学科间的高速渗透、相互交叉和结成新的联盟,跨学科的研究和大跨度伸延使现代科技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更显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征。
  
  在当代新学科研究中,要探索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原则,促进当代新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法国学者博索特根据学科结合的不同形式,把跨学科的类型分成三种:一是线性跨学科,即把一门学科的原理运用到另一门学科中去;二是结构性跨学科,即在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结合中产生新的学科;三是约束性跨学科,即在一个具体目标要求的约束下,实现多学科的协调和合作。环境科学探索人与环境这个大系统的发生、发展、调控、改造和利用的规律,旨在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优化环境,美化环境。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在同一个大系统中,生物群落、人类社会和无机环境既各成系统,又紧密相连,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环境科学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必然性。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跨学科方法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跨学科方法从分析跨学科宏观走向入手,运用学科综合、交叉、渗透的原理,研究学科跨度结构、跨学科生长类型、跨学科具体途径和跨学科发展战略的科学方法机制等。跨学科方法的主要内容是:1、剖析跨学科过程。跨学科方法很注重跨学科过程的解析,从中发现跨学科的具体渗透点、结合部和交叉层。跨学科的含义较广,可以是学科的杂交,学科的组合,学科之间的双向反馈,众多学科的立体攻关,也可以是不同学科的不同思路的融汇,不同学科各层次的交错结合,等等。尽管跨学科的具体形式千姿百态,跨学科的本质过程却离不开学科术语概念的跨越、学科理论板块的跨越、学科科学方法的跨越和学科结构功能的跨越等主要形式。从学科术语概念的跨越、学科理论板块的跨越,到学科科学方法的跨越,再到学科结构功能的跨越,反映了“跨越”过程的逐步深入。当然,在整体深入的过程中,这四种跨越也不乏交错进行。一般来说,研究者的智能横移、研究团体的智力互补和学科研究信息的主动沟通,是这四种学科跨越的主要形式在主体方面的综合反映。学科基础理论之间的相互融合,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科学的紧密结合,学科整体框架之间的互容重组,在本质上也离不开这四种主要形式的跨越。2、协调跨学科层次。学科体系结构具有层次性,跨学科方法研究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间的跨学科协调问题。同一层次的跨学科协调包括综合学科之间、横向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之间和各学科领域分支学料之间的同级比较和跨越;不同层次间的跨学科协调包括高层次的综合学科、横向学科、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与低层次的学科相互跨越。以跨学科的美学为例,伦理美学、心理美学、教育美学、音乐美学、建筑美学等属于同一层次间的跨学科,而系统论美学、信息论美学、控制论美学等则属于不同层次的跨学科。跨学科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概括总结学科层次跨越方法,有助于当代学科的进一步融汇、交叉和综合。3.开拓跨学科途径。跨学科方法注重从科学方法上发展跨学科趋势,认为其主要措施有五个方面:一是寻求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方式。这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学科交叉跨越。二是开展科学史的研究,这有助于在科学史上追溯学科的踪迹,更好地为当代学科的交叉渗透服务。三是建立有关研究机构,这有益于对跨学科理论建设和跨学科项目的研究提供组织保证。四是培养相当数量的跨学科人才,这有利于跨学科事业后继有人和跨学科群体的形成。五是沟通跨学科信息渠道,这有助于提高跨学科水准。跨学科方法的深入研究、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当代新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
  
  20世纪与21世纪的合拢,既是“百年一遇”,又是“千载一逢”;既是“年华晋百”,又是“世纪晋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泱泱中华文明的持续演进中可以用千年定格:10000年前,已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植物栽培的农业,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9000年前,随着陶器和农业的发展,定居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形式;8000年前,陶器制作的逐步广泛,遂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用具;7000年前,河姆渡和裴李岗文化分别成为当时南北方文化的主要代表;6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艺术构筑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5000年前,大汶口精良的黑陶和良渚精美的玉器分别代表了当时艺术的最高水平;4000年前,夏代的青铜器和宫殿建筑,标志着中华民族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3000年前,西周青铜文化璀璨夺目,青铜铭文记载了真实的历史;2000年前,汉代的漆器、玉器、铜器、陶瓷器和雕塑,无不表现出汉文化的精粹;1000年前,灿烂的北宋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书法、绘画和瓷器等文物珍宝;公元2001年,中华民族睿智进取,众志成城,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人借助电脑,邀游网络,已无“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之忧虑,也无“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之孤苦,真可谓“客从八方来,来时不休闲。悠悠网上游,难知清光圆。伴随日月行,莫愁网址远。”网上阅读,使现代人拓展了全新的视野。今天,至少有千万台主机在互联网上运行,从1988年至今,互联网的主机几乎每年翻一番。环球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在他的关于环球网的宣言中说到,当把信息提供到环球网上的时候,也就被认为是出版在环球网上了。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样,环球网是一个通用的传媒。当然,网页成本极为便宜;网页的读者面广;网页的传播速度为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网页没有印刷出版物一经发行很难改动的缺憾,可以随时修改;由于网页使用超文本文件,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阅读互联网中所有与该网页相关的内容;网页与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区别还在于能够“反馈”。电脑加盟阅读,使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不少“文化窗口”正在瞄准信息研究的时代制高点,建构“资料库—信息库—思想库”的复合发展模式,从“计算机文化”、“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生存”的高度积极推进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抓紧进行数字化工程的信息基础工作,努力增强城市的文化信息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0”和“1”的时代,“数字地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正变得平坦”,“高概念和高感性正在世界经济和社会中风靡”,人们正在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时代呼唤“文化符号”,设计走向生活……千年可以让社会变迁,风情更新,城市兴衰,文明聚散,在连结远道旷古与璀璨未来的时轴上,中华文化与文明把千年作为一个计时单元,这是何等的气派?!千年可以使思维跃迁,文化积淀,文物沉浮,文明传承,在梳理百十个世纪延续时,中华文化与文明以千年作为整合与绵延的计程,这是何等的壮丽?!我们以龙的传人的名义,吟唱着祖先们的叮咛,预祝中华文明在新的千年征程中更趋昌盛,再铸辉煌!

  
  上海市新学科学会的专家学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批研究当代新学科的学术成果,现汇编成这本《新学科文化肖像》。在这本书中,有的文章概述当代新学科的意义及其发展战略,有的文章回顾上海新学科研究的起步之路、热点问题探索和世纪之交新学科崛起的理论思考;有的文章属新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有的文章属新学科应用理论探讨;有的文章是“本体研究”;有的文章则是“相关探索”,……可以深信,此书的出版,有助于当代新学科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驾驭,有益于当代新学科演进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