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研员考评办法(试行)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2 03:30
标题: 教研员考评办法(试行)
原文地址:教研员考评办法(试行)作者:崔国辉

为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提早谋划工作思路,保障按时按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学与研修中的“研究、引领、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我校的声誉度和影响力,特制定此办法。

一、自身建设

(一)作风修养(35分)

1、参加集体活动。

⑴计分公式:(实出席次数÷应出席次数)×10。(公出或休假除外)

⑵集中学习,计分公式:2-(笔记欠缺,0.5分/次)。

2、坚守工作时间。

⑴出全勤:计2分/月。

⑵事假:零星假,减0.1分/次;整日假,减0.5分/次。脱岗,减3分/次;旷工,减5分/天。

3、恪守劳动纪律。计分公式:3-(做与工作无关的事,1分/次)。

4、提交材料齐全。计分公式:3-(迟交或不全,1分/次)。

5、积极建言献策。书面的被采纳,计1-3分/条。

6、完成临时任务。(主动承担或上级交办)比照研修活动工作量计分。

7、兼职工作,圆满完成。计5分。

8、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由考评小组研究决定加分。

(二)专业素养(50分)

1、基本功底过硬。⑴独立电脑办公,计5分;⑵公文写作规范,计1分/篇。有效沟通协作,计分公式:10-(妨碍工作开展,3分/次)。

2、继续教育合格(包括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计3分。

3、发表研修成果。(最少1篇/学期)

博文(千字以上),计2分/篇;其中,课标解读、教材解析、案例评析、专业阅读,计3分/篇。在教育报刊上,区级计6分/篇,市级计8分/篇,省级以上计15分/篇。编写著作(专著或参编),主编计20分,副主编计10分,编委计7分,编者计5分;要求:有原著,有自己编写的电子稿。

4、登台公开讲学。校内计3分/次,区外计10分/次。要求:有会议材料、有日程安排。

5、在会议上介绍经验。校内计5分/次,市级计10分/次。要求:有会议材料、有日程安排。

6、在评比竞赛中获奖。校级,分别计3、1分或5、3、1分;市级,分别计10、3,或10、7、3分;之后逐级加倍计分。

7、外出学习考察。计1分/次。要求:有纪要或报告、有资料【(纸质和电子)文本、影像,以下同】。

(三)民主测评(15分)

根据“做人与做事”品质的现存状况,确定评议维度;指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等,无记名投票;合算出每人所受评价的总分,计算公式为:(4×A3×B2×C1×D0×E),其中字母ABCDE为五等的选择次数;再按事先预定比例,依据名次定等,分别赋15、10、5分。

二、履职表现

(一)计划总结(8分)

1、期初计划:⑴年度计划(二月);⑵学期计划(八月)。计2分/个。

2、期末总结:⑴年度总结(一月);⑵学期总结(七月)。计2分/个。

3、专项工作计划,专项工作总结。计2分/个。

要求:计划依据学校计划和考评方案,总结与计划相呼应。

(二)组织管理(10分)

1、掌握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年度变化及队伍的结构和群类。计3分。

2、下发有关教学与研修的规范性文件及评价标准。计5分/个。(经学校把关)

3、检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及视导教改研修进展情况。计3分。

4、规范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各项研训活动。计1.5分/次。

要求:前三项有依据性材料,第四项有签到、有纪要、有资料。

(三)专业引领(32分)

1、深入基层:最少25天/学期。计5分。

2、听评导课:最少40节/学期。计10分。要求:本学科至少15节,有记录,有简评,有影像。

3、辅导讲座(或继续教育二级培训):最少1次/学期。计3分/次,制作PPT课件,加计1分。要求:有通知、有方案、有签到、有讲义、有小结(也是报道,以下同)、有影像。其中,统一培训,课件制作人加计2分、讲义撰稿人加计3分。

4、发掘培植典型及树立推介典型。计6分/人。要求:蹲点跟踪指导,最少1次/学期;有准备性、过程性、结果性的资料。

5、下发有关教学与研修的指导性或示范性文本。计5分/个。(经学校把关)

6、参与指导校本研修或召开有关经验交流会:最少1次/学期。计3分/次。要求:有记录、有资料、(有通知、有签到、有小结)。

(四)教育研究(35分)

1、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每年1篇,计5分/篇。要求:情况清,问题明,改进措施得当。

2、常规教研。

现场观摩会:每年务必1次,计10分。要求:有通知、有方案、有签到、有资料、有小结。

教学研讨会:计3分/次。要求:同上。

3、网络教研。计3分/次。要求:有通知、有专题,有评论、记录或跟帖等,有小结。

4、课题研究。(每年最少一项市级以上规划课题)

⑴规划课题:主持人或参与本校申请立项者,阶段性资料齐全,计3分/学期;获得结题证书,按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计10、15、20分/项;其它分别计1、2、3分。

⑵微型课题:主持人,阶段性资料齐全,计3分/学期;获得结题证书,区级计5分,市级计10分、省级计15分。

规定:区域性的主题教研活动【(四)2、3、4】,最少3次/学期。

(五)服务创新(15分)

1、举办评比竞赛活动。学期最多1次,计3分;同课异构,加计1分。要求:有通知、有资料,有小结。

2、创建复合研训模式。计5分/个。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可操作性。(经验收合格)

3、开发教学研修资源。建立双向细目表、微型课程库、学程导航库、典型案例库、思维导图库、中考试卷库、优质课件库、高效课堂库、精品素材库、共性错题库等。计3分/个(后二项比对其他项计分)。要求:质量优、价值高。(经验收合格)

4、做好菜单式或订单式服务。 加计1分/次。

四、工作绩效

1、优质课(或说课、微型课):市级,计10n/N+0.3n(n为获证数,N为指标数)分;省级10分/节,国家级20分/节。

2、示范课:区内,市级计5分/节;区外,按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计10、20、30分/节。

3、擂台赛:⑴个人获奖。市级,计10、3,或10、7、3,或10、8、6、3分/人;之后逐级加倍计分;⑵获集体奖。计分同前。

4、班队会:市级,计5n/N+0.2n(n为获证数,N为指标数)分;省级,计7n/N+0.2n分;国家级,计10n/N+0.2n分。

5、单项奖:市级,计3n/N+0.2n(n为获证数,N为指标数)分;省级,计5n/N+0.2n分;国家级,计7n/N+0.2n分。

规定:获奖作品能纳入资源库“南票教苑菁华集萃”,计1分/个。(经验收合格)

附加说明:

1、职表现部分(一)-(四)、(五)1,一(二)3,均必须完成的工作;不达底线不计分,并取消当年评先选优、晋职晋级资格。

2、加分项可累加,减分项可累减。

3、每次活动,报道须在5个工作日内,在学校博客上发表,否则不计分;根据需要,通过评定等第赋分,区分质量差别:一般划分三等,分别计3、2、1或5、3、1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2 03:31
原文地址:如何使教研活动具有“研究”含量作者:清风冷月
如何使教研活动具有“研究”含量

  

  第一,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如何让研讨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这里涉及教研活动中的研究主题从哪里来。教研组至少需要以学期为单元设计非事务性的研究主题,考虑本学期教研活动重在解决哪几个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难点、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等,最好是教研组全体教师所共同关注、有困惑和亟需解决的。教研活动中的研究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事先明确研究主题,针对“小”的具体的研究问题聚焦讨论内容,教研活动中的讨论才可能逐步聚焦和深入。

  第二,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这需要教研组引导每个教师制订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并把这种差异视为在教研活动中实行分工合作的资源。如新教师追求控班能力和教学清晰,那么教研活动中可以侧重大小教学环节的观察与记录;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处在追求多样化阶段,可以侧重对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专家型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可以侧重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是否适当。这样每位教师在不同任务的驱动下,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第三,用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这就需要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引进一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审视经验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或者说通过方法背后折射的理论视角梳理经验,使之条理化并凝练下来。例如,针对教研活动中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我们可以采用课堂信息观察和记录技术、学科内容分析和诊断技术、以学论教对学生思维进行评价技术等。因为每个技术背后往往提供了不同于经验式观察的用于理解课堂的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时与经验一致,有时则产生冲突,这正好可以激发教师跳出经验式思考从而重新解读课堂。

  第四,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

  教研活动如何使研讨逐步走向深入?这要求教研活动主持人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话筒”——主持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组织教师按照一定程序先后发言或讨论。例如在常见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主持人要在活动结束时,对研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对这节课的讨论,问题主要聚焦在哪几个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改进的操作性建议、哪些还没有。这样的梳理可以使全组教师清晰地知道本次研讨取得的“共识”,在下一次跟进的教学研讨开始前,主持人同样需要进一步概括上一次的研讨“共识”,这样新的一次讨论就有了基础,不至于“从头再来”。主持人不断地梳理教研活动中问题的共识、分歧或建议,将使教研活动中的研讨不断在前一次基础上深入进行,避免教研活动中观点的重复和无序。

  应对当前课程改革深化的新挑战,学校教学研究正在发生从研究教材教法的技术熟练取向到全面研究师生课堂行为的文化生态取向的重大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研组要从重在组织活动的事务型取向回归到具有“研究”含量的专业型取向。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