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9 09:31
标题: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余兰
摘 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复杂理论的视角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探讨来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复杂理论 基础性
我国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整个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的共同基础教育,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作为复杂系统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促进这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复杂理论视野中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复杂理论是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深入的。基于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等简单系统研究之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以及艾根(M.Eigen)的超循环论则是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性的研究。复杂理论从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自我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并且具有自发性、无秩序性以及活跃性,复杂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
(二)教育的多主体性
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从教育传授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育中有主体性地位;从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同样具有主体性地位。社会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具有支配地位的主体性,以协调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功能分配的矛盾。
(三)基础教育成果的涌现性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国家主人,因此其成功实施会为社会各行业输入高质量的血液,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四)基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教育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制约下发展的。社会的推进需要高素质人才决定了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必然性,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胜任各种岗位的劳动力以及合格公民又要求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任何一个历史条件下的基础教育都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复杂科学视野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书写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高考指挥棒下的基础教育形象越来越无法担当起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次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必要的,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程改革方向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堂课下来完全由学生自己主持,而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对知识的感知方面无疑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完全放弃教师在引导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角色是错误的做法;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大部分是死记硬背的无用的知识,借课改之际,将“死记硬背”需要积累的知识抛至一旁,以“生动”的技能学习替代,这样做的后果是肆意割断了学科知识积累的传统,用经验的总结替代知识文明早期的积累,使学生丧失了自主从先人经验积累的历史中借鉴学习的机会;还有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为了获得“民主型”“友人型”老师的美誉,在实施“尊重个性发展”教育时过于“宽容”,没有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监督帮助,从客观上放任其德行的败坏等等。
为什么在课程改革中会出现这一系列偏离课程改革方向的现象?在复杂理论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就很好理解当前课改中出现的这种不清楚课改实质胡乱盲从改革的现象。由于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文明的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复杂系统里冲突和无序往往比和谐和有序更容易产生,人类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已有的文明成果进行合理的取舍,教育在此承担的就是承接有序促成和谐的重任;而盲人摸象搞不清楚全局,手痛医手,脚痛医脚,今天素质挂旗明天技能吹号,这些在基础教育课改中出现的盲从偏执的现象恰恰是不清楚基础教育基础性实质的表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础教育下的培养对象自身充满着发展的不确定性、可塑性、未知性,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和家庭、社会、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才有了形形色色的发展道路;因此明确了基础教育基础性定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一部西方科技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历史。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在越来越复杂的历史任务中打好接受更重大任务的准备的基础,则更要弄清楚基础教育自身的定位。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需要就是办教育的方向。当今的中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顺利驶向小康社会的航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正与强势的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如果不冷静思考教育的实质问题,仅凭借改革的热情是发展不好我们的教育的,以至于延误发展的大好时机。
中国社会需要人才,我们需要专门技能的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还需要有着不拘一格的偏才。我们追求一个人的和谐发展,必须给予基础教育这个复杂体系自身充足施展的空间,而盲目让基础教育在各种教育目标导向下疲于奔命,是不是已经到了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的地步:摆脱应试教育,便可以质疑一切竞技体制?提倡研究性学习,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抛至一边?为了追赶西方科技的强盛,难道恨不得让所有的中国小孩从小不学人文只搞发明创造?
人的和谐发展依靠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后盾,只有获得全面的基础教育,其在未来生活中才更具备迎接挑战的实力。人的发展问题也是复杂系统的发展问题,人可以胜任很多本人最初无法想象的职业,一个人能在复杂的境遇中获得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偶然的机遇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轨迹,开始新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征程。比如,同一片树叶从同一高度两次落入平静湖面的同一位置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位差,系统里所有因素导致了两次落入同一位置的不同效果。全面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们在社会化进程的开端,有更充分的准备去应对未来人生中无数意想不到却可能改变其一生的选择。
三、基础教育的定位
孙喜亭教授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一文中认为基础教育基础性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奠定好健康身体的基础”
基础教育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奠定一个人的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标志之一,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任务之一。
体质好的指标体现在:“在体格方面,生长、发育指数都很正常,体型健美,整体和各部分指数和谐,走、站、坐的姿态端正”;“在体能方面,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均达到应有指标,并与体能相关的表现在运动器官的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登、爬、投、掷等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不仅是外在的指数,而且是反映内在的身体各部分各器官的质量”;“健康的身体不仅体格发育健全,体能良好,而且应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应具有“并非体质的标志,但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这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性(如不吸烟、不饮酒等)和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基础教育──奠定好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
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基础教育承担着在新历史时期教化国民的使命。中国几千年的自然封建经济体制使得国民没有形成作为国家主人的意识传统,现今处于中华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又面临着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之时,国民素质如何应对。孙先生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塑造民族精神为本。基础教育的基础,就在于培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活力,就在于培养厚德载物大地一样的宽厚底蕴。有了这样的‘根底’铺垫,日后不管遇见什么困难,他们都是不可战胜的”。
(三)“基础教育──奠定好专门建设人才的基础”
从教育史的发展来看,现代教育的产生是将自然科学纳入学校教育课程的意义来讲的。高等教育中工科学系为社会进步输送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促进和激发作用有历史的传统。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优质生源既无法割裂历史传承,也体现着当前的需要。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避免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时,也要正确对待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合理化联系。
(四)“基础教育──奠定好未来从事劳动的基础”
一个人的职业的选择是多样的,既受个人的兴趣爱好支配,也是社会因素共同制约的后果。基础教育结束后的孩子将走向各种各样的劳动岗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在最大的限度内,以最基础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在基础教育课程建构上,切不可轻易地断言某门学科无用,而简单地否定一门学科。”
(五)“基础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轴心”
孙先生认为基础教育必须以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中心组成它的课程体系,一味地照搬美国的“素质教育”强调能力是片面的,殊不知美国已经在进行自身基础教育缺乏知识的反思了。他认为“所谓基础知识,首先是让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等,掌握文字工具,掌握读、写、算的基本能力,进而再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数、理、化、生、史、地、文等)”。
总之,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有围绕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施展才不会偏离改革目标,并在不断完善中摸索出适合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2]欧阳营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美]沃尔德罗普.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三联书店,1997.
[3]徐伟德.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4]王安琪.基础教育应当凸现基础性[J].河南教育.2004.(11).
[5]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