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含莎剧39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 11:40
标题: 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含莎剧39部
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含莎剧39部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

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诗剧,是以素诗体(blank 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以诗体译诗体,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


今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上海译文出版社昨日推出由中国莎学泰斗方平主编的10卷本《莎士比亚全集》,与之前所有版本不同的是,该套全集是华语世界首部诗体 《莎士比亚全集》,充分吸收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剧39部(在传统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 “全集”470余万字,堪称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
莎剧原貌是诗而非散文体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早在这套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之前,华语世界已经有了4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经过吴兴华、方平等校订)、由章益、黄雨石等补齐的11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实秋翻译在台湾出版的40册本;第三套是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译为主体、由已故学者虞尔昌补齐的5卷本;第四套是译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译(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订)、索天章、孙法理、刘炳善、辜正坤补译的8卷本。
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朱译本”影响很大,“朱译本”重在通晓流畅,但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诗剧的原味。 翻译家方平一直怀揣一个梦想——诗体呈现《莎士比亚全集》。他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诗剧,是以素诗体(blank 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以诗体译诗体,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是这个版本的最终诉求,“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诗剧,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体,而且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诗的语言”。
方平终身研究莎士比亚,生前是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国际莎士比亚协会执行理事。由他担纲主编并主译的这个译本融入最新的莎学研究成果,每部剧作和诗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等,做出恰如其分的综合评价;之后又附有简明扼要的“考证”——对版本情况、写作年份和取材来源等做出交代。
台湾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对该套译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作品是为了演出而创作,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方平等人的译本,有望恢复莎士比亚剧作的本来面目,从“案头书”变成“演出本”。
网罗莎学研究界最新成果
这套全集充分吸收了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据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介绍,随着英国及世界文学史界的研究不断深入,莎士比亚的剧作数量一直在刷新,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的有39部,其中36部首次出版于1623年,也是这位文学家去世之后的第7年。陆谷孙在《莎剧书评》中透露,莎士比亚生前只关心其剧本的上演情况,而对是否出版并不感兴趣,加之印刷术和版本的原因,给后人研究其作品的归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由方平主译,屠岸、阮珅、汪义群、张冲、吴兴华、覃学岚、屠笛等参译的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共收录世界莎学界公认的39个剧本,在传统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英国“河滨版”中的《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这三部作品的译者都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张冲,他说:“《爱德华三世》的诗译稿已在我的电脑里沉睡了11年,一直未露面。”
方平生前曾指出:“这一套全新的诗体全集译文《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新在这是按照原来的文学样式(诗体)的新译,而是想表明在一种新的概念启发下,体现对于莎剧的一种新的认识。”
“案头剧”转向“台上之本”
方平在翻译过程中,试图把莎剧文本从传统的“案头剧”转向“台上之本”。比如,原来的莎剧中,附加于文本的一些说明词、舞台指示等相当一部分不是出自莎士比亚之笔,而是当时的抄录员、剧场的提示者,以及十八世纪的编著者。英国莎学家杜佛·威尔逊在编纂“新莎士比亚版”(1921-1966)时,很多场景说明和舞台提示,不搬用现成的套语,而另出之散文化的语言。该套译文也做了这方面的改进,比如在《驯悍记》中,方平参照了泽菲瑞理导演的故事篇《驯悍记》(1967)中的处理,用这样一行舞台指示交代了当时的情景:“把新娘摔在肩头,扛着她就走;仆从格路米随下。”而“朱译本”则按照“牛津版”简单地交代,“彼特鲁乔、凯瑟丽娜、葛鲁米同下”,没有展现新娘被新郎“抢亲”似的当众劫走的场景。

另外,现当代莎学研究取得的一个突出的进展,体现在版本缜密的校勘上。当代版和当初朱生豪使用的编订于上世纪的“牛津版”面目已不尽相同。如在《哈姆雷特》第一段独白中的第一句,较好的现当代版本都作“O that this too too sullied flesh……”方平译作“唉!但愿这一副——这一副臭皮囊……”但朱生豪根据过去的文本“too too solid flesh”,译作“太坚实的肉体”。为了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方平还组建了一支“梦之队”,常常为了一个翻译问题讨论再三,如在翻译《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这一剧本的名字时,他和阮珅教授书信往返多次,最后改“人文版”的《终成眷属》为《结局好万事好》;而原本大家熟知的剧目《无事生非》,则经推敲改成了《捕风捉影》。
颇为遗憾的是,在该套译文集出版之时,方平已经驾鹤西去,据译文社编辑冯涛披露,方平在生命的最后还在修订书稿,可谓“一生痴迷为莎翁”。 记者 徐颖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