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梁朱杏在晋商博物馆(图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0:20
标题: 梁朱杏在晋商博物馆(图说)
梁朱杏在晋商博物馆(图说)

      四月五日,时值清明,天色晴朗,春风送暖,我没有侣伴,只带着一颗久违的感觉闲适的心,随腿信步而行,在游人如织的迎泽公园里徜徉。
公园里,树是嫩绿的,花是粉红艳红金黄靓蓝的各色俱有,一树树一丛丛的,煞是好看。可惜,几乎每一处有花儿的地方,都有游人攀附着要和它们合影,全然不管花儿愿不愿意、舒不舒服。不愿看树下游人们的搔道弄姿,转步走到迎泽湖边。绿柳环绕的湖里,近岸游着几尾小鱼,远处则飘满了黄顶的小艇,把整个迎泽湖飘成一大锅煮着黄饺子的绿汤。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0:56
湖边转悠了一小会儿,忽然想起,公园前几年就建起一座晋商博物馆,尽管历来对这种新修的文物很不感冒,左右没事,就去转一转吧。于是,问明路径,迈步从湖东向公园南部走去。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1:01
公园正中间,是园中最古老的建筑——藏经楼。前些年,曾请省内一书法大家写了楼名,题名曰“古藏经楼”。我当时是在网上看到这题名的,名家的书法我自然不敢妄加评论,惟其在“藏经楼”前别扭地强加了一个“古”字,我觉得有些不妥,还和旁边的同事有些愤愤然的替古楼抱怨了几句。今天亲眼目睹“古藏经楼”四个字,心里依然有些不快。不过,待到我走到古楼的前方,看到前方赫然已经有“藏经楼”的牌匾,书者我不了解,想必应该更有名些吧,对那位大家在题词里多一个“古”字也便理解了一些。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1:03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48 编辑

因为是第一次来,我从北而西而南而东,绕着气势雄伟的大院转了一大圈,才找到它更加大气的面东的馆门。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1:06
标题: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27 编辑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于今天的建筑技术等等而言,如果愿意,新修建这么一个恢弘的古院落,太不是什么难事了。索然的步履中,我更感兴趣的,是馆藏的晋商们那些真实得毫不起眼、泛黄的、有些破损的家书、算盘、账本等小物什。
流连在各个展厅,欣赏着一件件泛满岁月磨痕的片纸只字,抚今追昔,这些当时或风光或琐碎,不论有意无意,现今都统统成了文物的物什,它们主人是老板还是小二或者其他谁谁谁还有任何意义吗?所谓的不可一世或畏缩狼狈,在今天的游客看来还有任何区别吗?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1:22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6 03:41 编辑

随手拍的其它一些图像,也留下吧。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6 11:31
》创站者管季超告白:
        注册本站,必须实名,信息可核,概不例外!公益网站,学术品格;谢绝广告,严管风格。共建分享,竭诚欢迎!

       两点说明:
       1,本站创站时间是2008年3月10日.
       2,本站平均每天删除用网名注册或虽疑似实名但注册信息不可核者总在15人以上!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955&extra=page%3D1&_dsign=1be91dca


感谢
用实名注册发出很有价值的图记帖的山西<语文报>编辑梁朱杏先生!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1:46
期待管兄早日来山西,相偕一游。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还有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晋南。曾经五胡民族有发迹于此,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6 12:38
网络时代,不要失去我们的“书信文化”(许民彤)
源:中国艺术报 许民彤
  最近,一个名为“那个手写书信的年代”的微博话题获得广泛响应,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手写书信。近些年,习惯了社交软件的即时联系,手写书信,已经基本成为网友怀旧的一种形式。
  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有社会学学者分析,网友追怀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书写,即表达。这样的表达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式;二是等待。等待在主观上也是一种期待,这样的期待让人感到有希望。 ”实际上,一些大家名家的书信常常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仅凭书信作品,就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朱自清、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就有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是以书信体写成的,像鲁迅的《两地书》 、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等,体现了书信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信方式被打上技术的烙印,通信工具已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情感生活之中。技术对书信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我们用笔书写越来越少,书信形式电子化,使用的都是随时可以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为上限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传统通信方式所具有的优美的修辞、亲切的笔迹和情感的期待等,几乎消失殆尽。
  有人说,书信艺术代表一个郑重其事的年代。而书信艺术的没落,则是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丧失。网友晒手写书信、求笔友、互发明信片等行为,实质上暗含了对这种文化精神的依赖和留恋。但这并不表明,人们真的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今天,手写书信已经很难再用于实现给家人报平安、和朋友约见面等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通信意图。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手写书信交流、互发明信片等行为,其形式感往往大于工具性。缅怀手写书信是网友自发寻求“慢” 、“等待” 、“见字如晤”等生活体验的艺术化行为,也可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体召唤,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今天,技术因素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绝对优势,那么如何充分尊重每一生命个体的精神需求,以艺术精神和丰富情感涵养滋润人的心灵,避免技术化、电子化对人性、情感的物化,就成为当务之急。希望一封手写书信,能为我们珍藏美好的情感,唤起深埋心底的传统文化情怀。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4-4-6 13:48
教师之友网 发表于 2014-4-6 04:38
网络时代,不要失去我们的“书信文化”(许民彤)
源:中国艺术报 许民彤
  最近,一个名为“那个手写 ...


现在人们输入文字表达情感多靠手指,有拇指,有食指,有十指。这很先进,很便捷,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之一,恰如当初钢笔取代毛笔,是一个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
但,还是请常常想想,传统书信时代的人们,手握一枝笔管(不管是毛笔还是钢笔还是铅笔圆珠笔),挥动它,任笔尖在纸上游动,亲自“制造”出一个个、一行行优雅的文字,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啊。
如果今天,如果当下,你打电脑玩手机累了,不妨就重新拿起笔(趁我们现在还能拿得起笔),给远方的亲友,给自己的心灵,或者谁也不给地写上一会儿字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6 19:09
徐圭逊 展览作品
赵朴初 展览作品



读毛泽东的书信:走近历史中的毛泽东

莫常红《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4月02日   05 版)


    2013年12月,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北京出版社出版《毛泽东手迹》系列丛书,该丛书分为“自作诗词”、“题词题字”、“文电书稿”、“书简信函”、“批注札记”和“古人诗词”6卷,共收手迹1200余件,计2300幅图片,可谓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毛泽东手迹结集。这套丛之中,“书简信函”卷所收书信,从1915年毛泽东致黎锦熙起,迄以1965年7月26日致于立群,共收书信243通。
    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反映了他与党内同志、党外朋友、家人亲戚、旧雨新知的交往。不少书信论及重要的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以及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经验。展观手迹,字里行间,渗透出毛泽东独特的个性、坚定的原则、缜密的工作作风、拳拳的亲情与友情。阅读这些泛黄的,甚至带有水渍印痕的文献档案,回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回溯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可以走近历史中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收读并回复信件,毛泽东当做日常的一项工作,借此或指导工作,或发出指示,或转付相关机构酌情办理;而大政方针、国家形势、社会运动有些也能在书信中得以透露消息。在抗战前夕,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扭转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毛泽东先后分别给阎锡山、宋哲元、傅作义、张学良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去信,晓以大义。1936年12月20日,他指导雨峰(彭雪枫)外间交接的工作。1941年6月13日,他对林伯渠预决算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1948年10月7日,他指示彭真规定请示报告制度,建立中组的业务;1949年9月21日,致信张治中敦促新疆的陶峙岳率部起义;在1956年12月4日,给黄炎培的去信中,毛泽东对两种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了说明,倡导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法。
    对于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毛泽东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唯物主义方法创作作品、探讨问题。在他看来,不能闭门造车,积极入世,参与到现实的生活中去。1944年4月2日,他在给周扬的信中,探讨文艺的“根源”与“集中”问题,“普及”与“提高”问题,并提请周扬与懂俄文的同志商量酌定。1939年1月17日,他对何干之先生研究民族史提出建议:“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
    对于党政军各个环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毛泽东从不讳言,也不文饰,他坦白承认,及时救偏补弊。他对杨令德先生的外甥袁尘影的错误羁押予以解释,致歉之外,还说:“尔后此间有何缺陷,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盼祷!”1950年4月18日,他回复旧时同学毛森品:“所述干部工作中之缺点,所在多有,现正加力整顿,期能有所改进。”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罗驭雄回信:“所指干部中的缺点错误,所在多有,必须整饰。倘有所见,祈随时示知。”
    这些书信,不仅透露出毛泽东的的人际交往、心境情绪,有的还与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日常起居密切相关,因此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可以作为毛泽东传记研究的文献资料或佐证。1921年1月28日,寄给好友彭璜的13页的长信,信封署有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1923年9月28日,在给林伯渠、彭素民的信中,毛泽东在附言中提到自己的别名毛石山。1951年3月21日,在给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新军的同事彭友胜的信函中,毛泽东提及当年彭任副目(相当于现在部队中的副班长),自为列兵的经历。1950年12月29日,在给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回应老友的关心,关于自己晏睡的毛病,“正在改,实行了半个月,按照太阳办事,不按月亮办事了。但近日又翻过来,新年后当再改正。多休息和注意吃东西,也正在做。”和柳亚子诗词唱和,更是一段佳话。在1945年10月7日,他将《沁园春·雪》回赠柳亚子:“初到陕北看见大雪,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是个略近,录呈审正。”
    毛泽东收到各方来信的同时,曾收到各种惠赠的礼品。他曾收到许德珩等教授汇寄的火腿与时表;收到何香凝先生赠与之笔、画集(柳亚子题画)和《双清词草》;收到柳亚子赠词与的印章两方:“毛泽东印”、“润之”;收到姚虞琴先生经陈叔通先生转赠的王船山手迹(毛泽东即送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保存);收到叶恭绰赠送的清代学者画像一册;收到黄念田赠送其父黄侃的词作与著作;收到廖静文寄来的徐悲鸿之奔马画作;收到齐白石、徐石雪等人集体作画《普天同庆》一轴;收到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用丈二宣纸写就的毛泽东诗词一百五十余张。
    毛泽东的复信有时也随信汇寄物件,馈赠礼品。在给孩子的家书中,他盼望孩子进步成长,并委托林伯渠买了一批图书,送给毛岸英毛岸青等在外学习的小同志。他给民主人士黄齐生寄送其甥王若飞寄来的报纸;在友人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之际,书赠“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八个字。给自己曾经就读的湖南省高等中学的校长符定一先生送去礼物:“托致微物,尚祈哂纳。”新中国成立前夕,给病中的任弼时“送上红鱼一群,以供观览”。给章士钊送去桃杏各五斤:“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今奉上桃杏各五斤,哂纳为盼!投报相反,尚乞谅解。”
    毛泽东在书写书信之时,对收信人的称谓因时因地,因年龄辈分,因关系远近,因交往深浅而定,抬头很有讲究,而落款绝大多数直署其名。青年求学时代,他称兄长朋友如“邵西仁兄足下”、“子升学长惠鉴”;抗战期间,他称国民党统战对象如“汉卿先生阁下”、“宜生主席先生勋鉴”;他称师长、民主人士、著名作家学者如“谢老”、“鼎铭老先生左右”、“宇澄先生夫子道席”、“雁冰兄”、“十力先生”;对于党内朋友与部下,他通称“同志”如“周扬同志”、“博古同志”、“新安旅行团各位同志们”,偶有称谓职位如“马部长”、“乃器部长”、“宋副主席”;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时亲切地直呼其名如“乔木”、“林克”。
    尽管书信并非如同“自作诗词”和“题词题字”有意经营,但毛泽东的一些书札,纵横捭阖,信手涂抹,自然成趣,一片盎然,别具神采。青年时代,毛泽东的书体谨严,多用楷体。1919年4月28日寄给七、八两位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鉴的书信,也用楷体,书法端正,有唐代写经之风。1921年1月28日,寄给好友彭璜的长信,长篇大论,用粗黑的行书,气势磅礴;而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彭素民的书信,则用纤细的行书。他多用行草,行云流水,一生书法风格于此间初具规模。1937年6月25日致何香凝的信件,手书各列谨守朱丝格的边线,行中寓真,飘逸欲飞而又肃然严谨。此件之外,若用朱丝格信笺,毛泽东一般不受朱丝格外框与行列的约束,往往突破其范围,显示出豪放雄迈的性格与气魄。1945年10月4日致柳亚子的书信,和其手书的《沁园春·雪》一样,气势雄浑,渐见锋芒,细观之,书家气定神闲,雍容而慷慨,有东坡与鲁直味道,也可印证彼时的心境。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行草毛泽东更是博采众长,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渐至炉火纯青,可追张旭与怀素。1950年6月4日致信刘少奇,1954年10月28日致信李达,1956年1月8日致信周恩来,1960年4月25日致信杨开英,1965年7月18日致信章士钊等信件,都是书简之中上佳的书法精品。
    《毛泽东手迹》“书简信函”卷还收入信封近60余个。多采用竖向信封,右侧写收信人地址(有的派人托人转交者不写地址),中间标收信人姓名,左下署惯用的“毛寄”二字(偶署毛缄),左揖右让,错落有致,尺幅之中,是短小精悍的书法作品。毛泽东的信件,一些吩咐工作人员即送,一些托人转交面呈,一些依靠当时的邮政系统汇寄。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致信宋庆龄,信封上写有“面呈”二字,该封信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派遣邓颖超迎候宋庆龄参加全国政协会议;1950年8月8日,毛泽东系念粟裕病情的信件,来信由罗瑞卿带来,去信由杨尚昆派人送达。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关心徐海东病情的信件,由汇寄给大连的欧阳钦转交,信封贴有邮票三枚,其中一枚是红旗下的毛泽东半身像。
    和创作时就注意接受者的文艺作品、理论文章相比,简牍是人际之间交往的记录。因此,每一封书信背后,生动的故事在发生,在演绎。毛泽东书简信函的手迹,为读者打开一扇门,借此,可以进入毛泽东相对私密的内心世界,并可以照亮历史,照亮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徐里书法作品


行书册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抄1


行书册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抄2


行书册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抄3


行书册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抄4


行书册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抄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8 15:45
╭╮☆╭╧╮╭╧╮╭╧╮╭╧╮╭╮☆〃  
╰幸╮║送│║来│║祝│║福│╰快╮
☆╰福╘∞╛╘∞╛╘∞╛╘∞╛☆╰乐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