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果壳网CEO姬十三 与读者坐下来聊聊科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15 18:26
标题: 果壳网CEO姬十三 与读者坐下来聊聊科学
果壳网CEO姬十三 与读者坐下来聊聊科学
2013-07-24 人民日报果壳网CEO姬十三与读者坐下来聊聊科学(美丽中国人·文化传播者)本报记者 喻思娈 周飞亚《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4日 12 版)  让圈子之外的读者听到科学的声音  姬十三这个名字,笼罩着不少光环...
果壳网CEO姬十三
与读者坐下来聊聊科学(美丽中国人·文化传播者)

本报记者 喻思娈 周飞亚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4日   12 版)



  “让圈子之外的读者听到科学的声音”
  姬十三这个名字,笼罩着不少光环——知名科普作家、科学松鼠会发起人、果壳网创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晓华就要“低调”得多了,如同他给人的感觉,谦和而不张扬。
  姬十三先后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2007年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按常轨,大多数同学都会进入研究所,姬十三却做了科学的“逃兵”,成为一名科普写手。
  踏上这条路,源于他读硕士期间的尝试。因为从小受科普书熏陶,学的虽然是理科,姬十三却挺爱写点东西。2004年,他开始尝试给媒体投递自己写的科普文章。
  “由于投稿无门,我只能群发一堆邮件。”姬十三说,有一次,他意外收到《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先生的回信,鼓励他将投递的稿子修改。
  不久后,姬十三这篇关于时间感知的5000多字长文,发表在《牛顿科学世界》上。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科学写作的成就感。
  “当时科普杂志不多,选择很有限。”姬十三觉得只在科普杂志上写东西,太不过瘾。为此,他认真研究了《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专栏风格,经过一阵子尝试,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的常客。
  理科生从事文字工作,会不会很艰难?姬十三并没有这种困扰。他称自己是凭着一股科研工作者的劲头去搭配“文字原料”,一轮轮地做实验,乐此不疲,甚至会刻意在不同的专栏里尝试不同风格,从中获得乐趣。
  高峰时期,姬十三每周大约写三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迅速为他赢得一大批粉丝,也有了相对可观的收入。
  2007年夏天,姬十三像所有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就业选择。写了3年的科学专栏让他难以割舍,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做自由撰稿人。“这大概跟我的性格有关。”姬十三解释,“我喜欢新鲜、变化的生活。”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传播的挚爱。在姬十三看来,科学应该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元素。然而当时,科学在大众媒体传播里还是“稀客”。
  “媒体上出现得少,主要是因为稿件不合适。”姬十三认为,当时科学写作方式不灵活、比较枯燥,与电影评论、网络BBS写作等比起来,就像一潭死水。他尝试以自己的努力慢慢改变这种状况,让一些从来不发表科学文章的媒体开始关注科学,让圈子之外的读者听到科学的声音。
  成为一流科学写作者,一度成为他的人生目标。“这不是‘科普’,我更愿意把这叫做‘科学写作’,”采访中,姬十三强调了好几次,“‘科普’这个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感觉,我不喜欢。”他笑着说,“我只是一个知识的分享者,想要的感觉是与读者坐下来聊聊天。”
  而写作者这种从以“我”为主到平等交流的氛围,与互联网用户体验不谋而合,也为果壳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科学写作提供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2008年4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姬十三集合一群科学爱好者,发起了科学松鼠会,从此由“自己写”变成“聚集大伙一起写”。
  他认为,科学就像坚果,内核美味而有营养,外壳却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将“果仁”带给大家。“让科学流行起来”,是这群 “松鼠们”的口号。可不久姬十三便感到了松鼠会的局限。协会的主要作用还是组织人员关系,通过搭建圈子促进作者的交流成长,而在科学传播上助力不大。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看中了这群“松鼠”。姬十三想到,是否能借助商业的力量来聚拢更多有能力、有志趣的人?由此,“果壳网”进入了孵化的轨道。
  2010年11月,果壳网诞生,成为国内首个知名的科技知识社区。果壳网继承了松鼠会的基因,并贴上了“科技有意思”的标签。与传统文章不同,它讨论的话题千奇百怪:从“左撇子更聪明吗”到“快餐店冰块真的不如马桶水吗”等,大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燃起了普通人对科学的兴趣。
  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了网站CEO,起初,姬十三非常不适应。
  “最开始,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组织开好一个会,更别说去管理一个机构了。”身份的转变给姬十三带来很多心理上的挑战。他笑着举例说,有一次,他叫来一位要辞退的员工,吞吞吐吐绕了几个弯,最终还是不知道怎么把那句话说出来。
  不过,姬十三从来没在商业和兴趣间挣扎过,对他而言,写作和创业,都是在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让科技鲜活起来的目标,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借助互联网,传播效果会更好。”为了做好果壳网,他学着阅读一些经济及管理学书籍,更新自己的知识。
  “我自己并没有多大的雄心,也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改变科学传播生态的能量。”姬十三说,自己所能做到的或许就是,通过与果壳们的努力,为科学写作提供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从写作技巧来看,中国的科学写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姬十三认为,短篇与国际水平差距已不大,但要出现优秀的长篇,还需更多积累。不过,他显得很乐观:“5—10年内,就可能出现世界级的写手。”
  不过,“自从开始管理果壳网,就没有亲自写过稿了。”姬十三坦言,开会、出差等行政事务让他无暇分身,但他表示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干劲。
  从科学写作的探路者到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再到公司的管理层,这位自嘲为科学“逃兵”的青年,其实从未远离科学。不仅如此,如今的他,还想把传播的外延拓展得更远。
  “我期待的不仅是科学写作,更是知识写作。”姬十三憧憬着更多的人加入到知识传播群体,打破专业间的屏障,促进知识流通,每个人都是信息分享链条上的一环。“我把果壳看作一所虚拟大学,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