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天真的问题,智慧的回答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19 05:13
标题: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天真的问题,智慧的回答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天真的问题,智慧的回答  2012年04月09日  作者:王玉   

  亚斯贝尔斯说:孩童的言谈,经常会触及到哲学的奥秘。
  
  哲学源于惊奇。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很少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自身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那样陌生、神奇、不可思议,他们以纯净的眼睛看待世界,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讶的问题来;在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追寻中,儿童被这世界的可知性所激动,便接二连三地问下去。这些问题是儿童应付陌生的周遭世界的一种渴求,不仅如此,儿童的问题还常常触及到一些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的深奥的命题。
  
  儿童的问题是充满稚气的,但在稚气里却包含着智慧的种种萌芽和源泉,总能给我们以启示和力量。而脱离了童年期的成人,丧失了儿童时期的好奇和敏感,过上了一种自以为成熟,却是固步自封的生活。
  
  哲学科学家吴国盛说: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
  
  同时持有“天真的问题”、拥有“权威的回答”真的很难,可是,如果你足够幸运,读到了碧姬·拉贝和密歇尔·毕奇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你就会明白,这也并不是不可企及的,这套《启蒙书》的确达到了在更高的层次上再现了儿童的天真、保留了儿童的敏锐而又超越了儿童的幼稚的境界。
  
  《启蒙书》中卓越的哲学智慧,渗透于朴素直白的文字和简明浅显的解释里,不只是给予功利糊涂的成人以启迪,也解开了孩子心中的困惑,照亮了孩子澄澈的心灵,更是将如何与孩子沟通、解疑的金钥匙交予了被孩子的问题所折磨而无计可施的教育者。
  
  翻开《启蒙书》,即刻会沐浴在哲学智慧的温煦光辉中。
  
  这套书中涉及到了诸多重要命题:有的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如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爱情与友谊,美与丑;有的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比如自由与不自由,公平与不公平,宗教信仰,战争;有的关乎人存在的终极问题,比如时间,真实与虚假,言语与沉默。这就是哲学——哲学要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些“庞大”的命题难道不会将儿童吓退吗?
  
  如果了解了碧姬·拉贝和密歇尔·毕奇制作这套书的初衷,便不会有这样的疑虑了。
  
  碧姬·拉贝和密歇尔·毕奇这两位作者,深谙哲学的真谛,可是,他们却发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变成了不关痛痒的、与解决现实问题无关的“局外”思想和令人费解的思辨游戏。这套书力避了哲学探究的这一弊病,作者将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转换角度,呈现这些命题在每个人生活中的面貌。即使是关乎人的存在的根本命题,比如生死,比如时间,也没有那些令人费解,折断脑子都搞不懂的大道理,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可见,作者是将这些重大的问题与儿童成长中对自己生活的沉思和规划生动地联系起来了。《启蒙书》努力让儿童明白这一点——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种智慧是一种塑造生活的智慧。
  
  说出真理并不难,至少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而在《启蒙书》中,作者并不满足于说出真理,而是要辨明真理所适用的各种情形,使真理经得起推敲,这才是真正难以做到的,
  
  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书页之下处处藏着玄机,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很多道理,经作者条分缕析地一解释,便清楚明白了,可是,读者刚想因为获得了答案而如释重负呢,作者却话锋一转,又劈开了新的问题,就这样问题——回答——问题的循环进行下去,也引导着读者的思维步步深入。这更像一场思维的游戏,逐步抵达核心处,却发现那精华并不是一个万能的终极真理,而是一种对待思维的哲学态度。
  
  哲学最终的使命,并不是要为所有的问题找到妥帖的答案,而是要为这些问题追根溯源——这所有命题的根源其实正是此时思索着“这所有命题的根源是什么”的思维。如何能让思维对人类命题的探究永无止境,这是打开哲学大门的唯一金钥匙。
  
  哲学是一场伟大而谦虚的冒险。《启蒙书》努力让儿童明白这一点——学习哲学是为了永无止境地探究。
  
  ——这种智慧是一种激励思索的智慧。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冒险,观念和理论会让思想负累,让智慧的冒险变得步履艰难。
  受制于观点就没有真正的思想,也就没有哲学的智慧。这正是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道理。
  
  因此,《启蒙书》在辨析道理方面,是非常节制的,每当遇到问题的症结,作者宁愿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如果将这些例子只是当作解释的材料,那实在是一种误用,这些生活实例每一篇都是一则生动的寓言——作者的解读只是将那道理简洁地揭示出来,而要了悟其中的真义还需读者自己去揣度和思索。
  
  有人说:当你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时,就最接近哲学的原点。
  
  而这个原点便体现在“问题”之中——《启蒙书》所提出的问题不拘一格,没有幼稚与成熟之分,因此,我们才会看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死?如果人不死呢?谁去照顾神?人到底需要多少钱?一小时是太长还是太短?我们可以对一切发笑吗?知道有什么用?这些孩童式的问题被当作真正的难题来解决,其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之意。
  
  在哲学领域,越是那些人人都不觉得是“问题”的问题,越是被严重误解、存有偏见的问题;于是这些问题便容易被认为是“虚幻无聊”的问题,越是如此,这些问题越具有探究的意义。在提出这样的“虚幻无聊”的问题方面,儿童堪称是成人的老师。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便是尊重人性的灵犀。《启蒙书》努力让儿童明白——人性不是塑造的,而是释放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释放人性的智慧。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于哲学思考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那些勤勤恳恳的学生,被各种知识和技能塞满了大脑,头脑中几乎没有自由的空间去悠游于哲学的天空中了。长此以往,不仅荒废了他们对世界的惊异、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能力,也滋长出了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实利,而忽略对人生意义进行形而上层面的沉思,这也是教育的人文性失落的表征。而这又不单单是儿童的问题和教育的问题,实在是整个社会都亟待反思的问题。
  
  这套哲学小书,尤其有助于开启孩子的思想性灵,引起求知的兴趣。也必定会给汲汲于功利的陈腐心灵吹进一股复苏的馨香。
  
  每每轻轻合上馨香的书卷,我的思绪便开始自由而舒展地飘飞起来。我想,这乃是这书真正的魅力所在。(王玉,中华女子学院教师,儿童文学博士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