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3 16:31
标题: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
祝尚书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异军突起,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学研究重诗词、轻文章的局面。但以“文章学”的名目进入主流学术的视野,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无论在论著数量、质量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连不少基本概念也尚在研讨中。
文章学的定义
何谓“文章学”?笔者认为,它是研究所有单篇文章写作的学问,与诗学、词学性质相似。文章学研究只是古代文学中“文章”研究的领域之一,没必要给它赋予太多的任务,也不要期待它能解决文章研究的所有问题。宋代,人们称文章学为“笔法学”,出自南宋人陈岳。文章学是解决诸如文章如何认题立意以及间架结构、声律音韵、造语下字等等“知之”方面的问题,正因为“难”,才有必要建立一门学问对它进行专门研究,也才吸引着古今学者探索的兴趣。
文章学的内涵
文章学的内涵,到笔者撰写此文时,尚没有见到科学、完整的表述。所谓文章学内涵,应该是“文章学”这个概念所直接包含的内容,它是从文章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可以指导写作实践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文章学内涵应该揭示出“文章学”解决了文章写作中的哪些理论问题,也就是它能够为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写作活动的具体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谓“内涵”。
1. 作家修养论。文章学家的作家修养论,多持传统儒家或新儒家(理学家)的气论学说,而宋、元以后,除儒家和理学家的气论外,又掺和了道教(全真道)的精、气、神学说,并特别强调修养论的实用性,颇有新意。
2. 文章学的认题、立意论。只要把笔作文,认题、立意就是第一要务:弄清题目要求写什么,即认题;根据对题目的理解而确定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即“立意”。“意”一旦确立,就成为全文的纲领和灵魂。文章学家的“认题”、“立意”学说,是文章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陈傅良《止斋论诀》设有“立意”一目,并首次提出了“体认题意”的具体方法。
3. 文章结构论。宋代以后,学者们极重视文章结构的合理性论证,并给重要文体建立了结构程式,这集中体现在众多的古文、四六文评点本中。文章程式虽有牺牲构体灵活的代价,但也不乏合乎科学的规范。
4. 文章行文论。“行文”包括谋篇布局,也包括“献替节文”,即将认题、立意所形成的思想和思路变成具体的文字表达,简言之即文章写作。
5. 文章修辞论。修辞学的基础是修辞文本,但文献中的修辞现象并不等于就是“修辞学”,修辞学的创立较写作中修辞手法的应用要晚得多。只有到了宋代,文章学家才对修辞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诸如“设譬格”等许多修辞学概念,而陈骙《文则》中的“譬喻十法”,标志着修辞学作为文章学的一个分支,到这时已基本成立。
6. 文章造语下字论。“造语”,是古人谈诗文写作的专用词。诗学、文章学常用的“造语”概念指造句和用字,即句法、字法,而字法、句法研究则早得多。任何文章的写作,乃因字生句,积句成章,故字、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元素。宋代诗论家范温认为所谓句法,其实就是字法。
7. 文章用事、引证论。是否用事和善用事,是作家不容忽视的学养,也是评价作品的一个指标。六朝至宋代,是我国文章写作中特别注重用事与引证的时代,所以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8. 文章风格论。宋代文章学家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描述方法,对成就卓著、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和四六大家、名家风格作了深入的研究。如“学韩简古”,学柳“反复”(指多曲折),“学欧平淡”等,并将它贯彻到古文评点中。
以上八个方面,是文章学的普遍规律及法则,是对古代作家狭义文章范围内丰富创作经验的总结,因此也是中国文章学内涵的主体,即纵维度。所谓横维度,即各体文章的文章学理论,如文章学视野中辞赋、四六、策论、记序等,古代学者们在此花费了大量力气,成果丰硕,也最具实用价值。文章学内涵虽可分为创作论和体裁论,但它们之中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创作论是从各体文的文本研究中抽象出来的,而各体文章研究又是创作论的实际运用;前者为文章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而后者又不断地检验和丰富、充实着创作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学的起源、发展与成熟
我国文章学源远流长,其萌芽时代应该在先秦,而早在魏晋六朝,已有探讨“文章”作法的论著产生,挚虞《文章流别论》和刘勰《文心雕龙》,特别是后者,可谓是文章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不过,《文心雕龙》并非“文章”专论,六朝时期的文章学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只能是文章学的发育、成长时期,还不能说是文章学的成熟或正式创立。
随着隋以后科举时代的到来,为适应和满足新的社会文化的需求,首先是诗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就文章而言,这时也出现了少许专著,如杜正伦《文笔要诀》,今存一篇,题为《句端》,专门研究文章句首的“发端词”。唐佚名所撰《赋谱》一卷,研究科举考试所用律赋的结构、句法、用韵、题目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赋学专著,虽然研究的面较窄(仅限于科场律赋),似仍可视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章学专著。
直到南宋以降,研究古文、时文文法成为潮流,研究范围也由科举而后超越科举,文章学于是与诗学、赋学鼎足而三。在这个长时期中,学者们揭示了许多文章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他们论著之丰富,所论内容之详赡和深刻,参与学者人数之多,远远超过《文心雕龙》和刘勰时代。王水照认为“文章学之成立,殆在宋代,其主要标志在于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涌现”,是有道理的。宋代(特别是南宋)文章学论著的研究对象扩大到狭义“文章”的所有文体,研究成果也在专著之外增加了选本评点、学术笔记等。学术笔记大谈文章,这时首开其端,并逐渐蔚然成风。初唐时期音韵学的成熟,引发文章的格律化,散文由骈(始于刘勰时代)进而四六,赋体则由骈入律。中唐以后的古文运动,“古文”与六朝时代的“文章”相比,面貌可谓大变。科举考试的程式化,使文章的篇、章、句、字都有了“法”。这三点影响并改变了后来上千年的文章学发展进程,其大量写作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文心雕龙》时代所不可能具备的。
笔者认为,若论中国文章学的“成熟”,至少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基本理论要有涵盖性,即能大体覆盖整个中国文章学;二是理论要具系统性和丰富性。三是要有代表性的文章学专著。四是研究要有持续性,即文章学家辈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刘勰时代的文章学不可能成熟,而刘勰的《文心雕龙》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文章学成熟或成立的标志,它只能是奠基。将文章学的成熟或成立定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也许更合乎历史实际。
近三十年来,学界研究文章学的学者不少,成果也颇丰,虽然表面热闹,但对中国文章学原著缺乏深入探讨,重实用而轻理论,尤其是没有明确划定文章学的界域,因而很难具有独立性。
文章学研究所研讨的是文章学理论,研究对象是文章学文献,而文章研究则是解读、分析文章作品,包括对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及艺术成就的探讨等等。前者是理论层面,后者是应用层面。文章学研究与文章研究并没有高低轻重之分,但不可混为一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题《关于文章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李琳 杨阳摘)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