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有效理答,呈现课堂精彩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7 21:08
标题: 有效理答,呈现课堂精彩
有效理答,呈现课堂精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9e18330101duu4.html
在无数次的听课活动中,经常看到:在课堂上教师多次提问都没有得到学生积极应答而陷入了僵局,有时因学生答非所问时,会越俎代庖;有时左冲右突,找不到有效的路径……诸如此类,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教师的理答缺乏深度,缺乏简洁、缺乏灵动、缺乏艺术,教者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努力将师生对话从繁杂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对课堂教学反思、调整的积极举措。目前在有关课堂问答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如何问”的比较多,研究教师“如何答”的很少。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行为主要包括积极反应行为(如表扬和鼓励);消极反应行为(如批评和不赞成)、转问(同一问题向另一个同学发问)、探问(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有效的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积极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它会使整节课进展得更为顺利,推动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每一个40分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成为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要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理答策略,智慧理答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下面的见解,结合教学事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一)点拨启迪,有效理答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的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有人说答案就像隐藏在曲折迂回的暗巷中的一件宝物,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每个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识,就是探寻过程中一直引领在前方的火把。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
如在学习《鸟的天堂》的结尾:“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时,由于老师的多方引导,学生大多数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突然有一生提出:“‘我’为什么会受‘骗’呢?”这是老师忽略的问题,教师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理答呢?
老师在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同时,让全班学生再读全文,找出“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有何不同”。
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第二次才发现群鸟嬉戏的景象。
老师指着插图上的大榕树:“你的眼睛真的骗了你吗?”
生:“还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
师:“在这个‘骗’字上,你们悟到了什么?”
学生:“认识大自然必须要全面。”
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提高了学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反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为学生探索和交流创造条件。其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应进行筛选点化,披沙见金,及时引导,有效理答。
(二)转换角度,智慧理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理解可能会偏离预设,提出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思考。或者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将问题抛给学生,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
有一次,钱梦龙先生在外地执教《少年闰土》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且看当时钱梦龙先生是如何作出反应的: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个问题可算“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况且这一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并无多大联系,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可钱老师却敏锐巧妙地利用此问题,通过巧妙的理答,积极调整教学程序,通过常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三)抛砖引玉,深化理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抛砖引玉,加以指导。经过教师抛砖引玉,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拓展学生思维。
例如孙建锋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说明大树上的叶子很多,还有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理解了这句话,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是不相同的。
师;了不起的发现!的确,没有哪两个同学长相是相同的,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
生:认真学习。
师:我们的老师虽然长相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在……
生:勤奋地工作。
生: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无数个老师做着相同的工作,把知识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生;无数个爸爸妈妈做着相同的工作,把爱心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孩子。
(热烈鼓掌)
孙老师的一句“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是多么智慧,学生触类旁通,思维一下子拓宽了,说出了那么好的句子,引来如潮掌声。
(四)激励赞赏,评价理答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对为学生朗读的理答语言大体就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听多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是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这种魔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彩的评价理答语言。请看孙建锋老师是如何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理答的。
记得孙建锋老师在上《那深情的一跪》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老师请同学们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的风格就行。而每一位同学读后,孙老师都给予了个性化的评价。
评价1:老成,这是你声音的特色。
评价2:江南的呢喃软语都表现出来了。
评价3:中央电视台的后备力量有了。
评价4:我就在你的身边,帮你静心定气,看准了,一个字都不能漏。
评价5:你对幅场景情有独钟,才会读得那么流利。
评价6:我知道,我是考验我的听力呢,站起来,深呼吸一次……我知道你很努力,因为我的手就放在你的背上,你的心跳比正常时要快,尽力就好。
评价7:能保底也不错。
这段鼓励性的理答,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散发着一种力量,一种鼓舞的力量,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能走进人心灵的力量。这样子的理答,让我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从学生的朗读实际出发,在夸大其词,但又不失表扬鼓舞之功效,每一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涟漪。
我们要反复默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理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正所谓小处见理念,细微处现真情,有效的理答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是人文的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融汇学识积淀、认真倾听,审慎提问,有效理答,一定会产生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课堂。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