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梁氏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7 23:27
标题: 梁氏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
原文地址:梁启超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摘)作者:日光海岸
     本文摘自网络,供参考。一直想把梁启超的作文笔记整理出来,现在有了网络上的文章,省却一番打字功夫。

梁氏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
梁氏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值得后人继承和发展的,其重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
      1、作文教学要重在“应用”。这一点,差不多是当时一般革新派人物的共识,蔡元培这样主张,刘半农也这样主张。梁氏把文章分成三大类,一记载之文,二论辩之文,三情感之文。他说:“作文教学法本来三种都应教,都应学。但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这一种(指情感之文)不必人人皆学。”(引自《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书)很显然,梁氏主张在中等以上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于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梁氏在批评民国元年以后学校教育的弊病时曾经指出,“学问不求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他说:“学问可分为二类:一为纸的学问,一为事的学问。所谓纸的学问者,即书面上的学问,所谓纸上谈兵是也。事的学问,乃可以应用,可以作事之学问也。”“学而不能应用于世,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纸,我仍我,社会仍社会,无一毫益处也。”(见《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1917年)这种视作文为应世之需,因而教学内容要重在“应用”的观点,正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否定。
     2、作文教学要先明“规矩”。梁氏认为,作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师生双方都得首先明白作文的规矩,即作文法。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大部分篇幅讲的是文章作法,原因就在于此。梁氏把作文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写任何种类的文章都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就是怎样的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的规矩”。这规矩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所谓“该说的话”,就是构成文章的必要的原料。话有该说的和不该说的,原料有必要的和并非必要的,确定的标准是:①“时候如何”,②“作者地位如何”,③“读者地位如何”。同样一个题目,时间场合不同,作者意图不同,读者对象不同,该说的话也不同。梁氏的这一观点完全符合现代应用语言学强调语言运用必须重视社会交际环境的适应性的理论。所谓“照原样说出”,就是把观察到的(客观的)或感受到的(主观的),毫不走样地说出。这里的关键是:①“把思想理出个系统来”,“然后将材料分种类分层次”地配搭得宜;②“提清主从关系”,“常常顾着主眼所在”。所谓“令读者完全了解”,就是要求表达平易浅明,思路顺畅通达,反对“谬为高古”,力戒违背逻辑原理。作文法的第二个层次,即各类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的作法,也就是写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殊规矩。梁氏讲演稿的主要内容就是详尽地阐述这方面的“规矩”的。梁氏认为,指导学生作文必须让学生真切地明白这些规矩。他说:“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而“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所以教作文实际上是教作文的种种规矩而已。
       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作的篇数要少,用的功夫要细。梁氏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上是主张重质的他反对只讲“多写”而不讲“实效”,认为在篇数上,与其做得多而草率应付,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他说:“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可见,梁氏所强调的是,每作一篇,都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作前的“预备”工作和作后的修改工作,决不轻率从事,篇篇都讲求实效。此外,他还主张“让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即现今所说的“自由练笔”,以此作为课内作文的必要补充。因此,严格地说,梁氏对作文训练量的要求是:重点作文少,反复琢磨认真写;随感笔记多,养成习惯经常写;使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作文教学要重视取材方法的指导或直接提供材料,反对凭空瞎想。梁氏认为,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去瞎想,是作文教学的大忌,因为瞎想的结果必然是胡编乱造,而胡编乱造成了习惯,于学生害处极大。他主张学生作文一要“求真”,二要“求达”。求真,是第一位的。他甚至认为,“凡作一篇记载之文,便要预备传到后来作可靠的史料,一面对于事实负严正责任,一面对于读者负严正责任,学生初学作文时,给他这种观念,不惟把‘文德’的基础立得巩固,即以文体论也免了许多枝叶葛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先在存“米”、找“米”上下功夫,这才是正道。“米”从哪里来?梁氏认为,凡是学生直接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普遍而精密”的观察得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责任在指点取材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方法和取舍方法;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提供”的方法,一是供给,即直接印发资料;二是口授,即口述资料;三是指定文件,即指定阅读材料。总之,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功夫。例如,要学生学习用分类法写记事文,可以结合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作详密的分类,学生就不愁没有材料,而且使作文与别科互相联系,可以“两面受益”。又如,要学生写《赤壁之战始末记》,这是历史事件,可以先指定学生看《三国志》中的《周瑜传》《鲁肃传》《孙权传》《诸葛亮传》,将关于赤壁之战的事摘出,然后考虑该如何去取材料,该如何安排材料。这样,不但材料丰富,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也同历史科联络了起来。梁氏所构想的这种“择取实际材料来作文”的做法,决不单纯是一个教法问题,实际上已涉及文风、文德的培养,涉及到国文科与其他各科的联络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络,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作文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综观梁氏有关作文教学的构想,其核心在指导学生学会恰当地、条贯地“整理思想”。这“整理思想”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首先,梁氏强调在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候,固然应以必要的材料为主,但不必要的也不妨列出,以便“试验学生的选择力如何”;“材料都摆在那里,令他们细细的裁量、驾驭、排列”,这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其次,梁氏还主张“一题可做数次”,同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写成几篇文章,使学生对于一个题目的方方面面都能了解、都能想到。再次,他主张教学生写论辩文,“断不许违背思辨学的法则”,要做到“辞与辞相待,句与句相复,段与段相衔,中间不漏出破绽”,这就是要求思维的严密和合乎逻辑;尤其驳诘的文章,题目最好能彼此都似乎“有理”,彼此都能“反对”,构成“问题”,这才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否则,正确的结论在题目上明摆着,就不宜做论题。此外,梁氏还认为“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所以评改学生作文特别要注意的是“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至于“字句不妥当”学生固然要注意,但毕竟属于“末节”。忽视字句的妥帖与否,不免是偏颇之词;但梁氏对文章的思路脉络、组织结构特别注重,自有其合理因素,因为文脉、章法直接关涉到文章作者的思维品质,关涉到文章的全局。
       上述五项,是梁氏关于作文教学构想的主要内容。梁氏自称这是“创作”,因为“以前的人没有这样的研究过”,他的目的是想“打开”一条“新路”,并希望人们在这条“新路”上继续有所开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7 23:27
原文地址:梁启超告诉你记动态文章的写作要诀(摘)作者:日光海岸
    最近比较忙,摘的多,见谅。
   
    原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知道梁启超的《作文入门》,只能说有些遗憾,但如果知道了却不曾读过或不去读,那绝对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了……
梁启超告诉你记动态文章的写作要诀
记动态是专记事物活动的过程。其性质如留声机,如活动电影。留声机不同乐谱,乐谱是静态,留声机能将唱的活动,反映入人耳。活动电影是由许多片子凑成,拆开来是死板板的;合拢来,便可将人的活动过程,惟妙惟肖地反映到人眼中。
属于这种性质的文,如替一人做传,或替一事做记事本末等类皆是。
大概记述之文,不外这两种。但细为分析又有:
静中之动。如写一刹那之风景(风景有变化,是为静中之动。)
动中之静。如人物传记(已死去之人的动态,是为静中之动)。
静中之静。如做一本书的提要,如题画。
动中之动。如记事本末(如记东大暑假学校,其事尚在进行中,是为动中之动)。
在静态动态中,又各有单纯复杂之别:
单纯静态。如专做一书提要,一种法律,记一支山脉,或河流等类。
复杂静态。如合记几部同类的书,比较各种静态,如记一都市,从种种方面记它,皆是此类。
单纯动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动作。如记某某是在东南大学演讲,即是此类。
复杂动态。记多数人在许多时间空间内同做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动作,最复杂的是战记。不讲欧洲战记;即如楚汉之争时间占去五年,空间几占中国全部,人数是无数,做一篇记,却是很难。作文愈复杂愈难,最难的便是战记。但不容误会者,单纯记述之文,理法亦有不同的地方。
无论记何种状态,总要有两方面都记到。
(1) 外表的状态。
(2) 内含的状态。
无论、静,单纯、复杂状态,皆有外表及内含的精神。
书——书中篇目、章节,是外表。书中的精神所在是内含。如做《墨子提要》将各篇内容记现,《兼爱》是讲些什么,《尚同》是讲些什么,《非攻》讲些什么……这是外表,专有外表还是不行,必须将《墨子》精神写出(内含),才算完全。
风景——记风景专记它的状态是外表;观者的心情是内含。同是一个月:清高的人看月,一面写月的妙处,一在写心境的清洁;生离死别的人看月,一面写月,一面写生离死别之情,这便是内含的状态。
人物传——记人的经历是外表,记人的精神是内含。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李广一生经历是外表,记他忠直的心和坏的脾气,遇着坏环境,便是内含。
战记——战记要一面使事实很明了(外表),一面使读者明其因果(内含)。
记述之文无论记动静单复状态,要理清头绪,最要紧的把时间空间的关系整理清楚。因为空间时间都含有不并容性。同一个时间的,必定不同空间;同一个空间的必定不同时间,这是物理学上很浅的一个原则。比如梁某某时在东大演讲,同时不能再有别人也在此处演讲,否则也必定在别的地方。空间也是这样,同一课堂不能同时上两种课,这一层一定先清楚。
记静态的文以记空间关系为主,记时间关系为辅。记动态文与之相反,以记时间关系为主,记空间关系为辅。故前者最国注意整理空间,后者最要注意整理时间。但有一原则:记时间空间不能平均单调。如记空间仅写全部面积多大,是不行扩散工艺 ,须详其一部,略其一部。记时间也是这样。即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若平均分配百年为一期,或五十年或十年乃至一年为一期,是不对的,必须详记某一时期的事实,别的时期事实从略才对。但是详略之间,要配置适当,这是作文的要道,所谓整理,就在这个地方注意。
    本文摘自梁启超的《作文入门》中讲述记叙文中如何记动态之文及其总结,文章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自《中国教育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