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江苏省丹阳市云阳第二中心小学的单新元、马汉成、何书照等八人组成的课题组。
(1)课题的提出
单新元等同志认为,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适应小学阶段教学需要的作文教材和严密的作文训练序列,它导致了作文教学目标的模糊和训练内容选择的随意;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从整个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整体需要出发组织具有有机联系的作文训练,而各自为政,孤军作战,使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游离脱节,作文教学的总效益十分低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单新元等同志根据系统论的系统整体优化组合的科学原理,设计了“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并将其投入实验。
(2)实验的经过
该课题于1985年9月提出,并于同时投入实验。在丹阳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单新元等同志组织了57个实验班和60多名实验教师,形成了较大的实验规模。实验历时七年后告一段落。1992年后,“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及课题组在实验中所用的《小学作文分项训练》教材进入逐步推广阶段。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课题组从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着眼,从各年级的分项训练入手,研究作文教学的各个要素,构建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最终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详细而实在的作文教学体系。
3)实验所用的新教法
实验所用的新教法可概括为以下五“化”:
其一,训练目标整体化
课题组依据教学大纲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原理,把作文训练目标分为“小学阶段总目标”、“各年级目标”、“各训练项目目标”和“每篇习作目标”四个层次,各个层次的目标都要体现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三个领域的发展。这些目标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详细具体的目标体系。限于篇幅,这里只选择介绍一下“小学阶段总目标”和“各年级目标”中的“六年级训练目标”。
“小学阶段总目标”如下:
①认知领域目标。掌握观察方法、会观察静物、动物、自然景物、人物、事情,学会简单的绘景、状物、记事、写人及常用的应用文的章法。初步会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和省略号,认识分号。
②能力领域目标。一是一般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二是表达能力:具有用词造句能力、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三是评改能力:能初步对文章进行全面评价和综合性修改,逐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要求。四是应用能力:能在一定范围内应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③情感领域目标。陶冶审美情趣,激发理智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各年级目标”对小学每个年级的训练目标都作了规定。例如,“六年级训练目标”如下:
①认知领域目标。初步掌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会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和省略号,认识分号。
②能力领域目标。观察事物能抓住特点,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想象。能根据要求作文或自拟题目作文。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会写读书笔记和会议记录。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③情感领域目标。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初步具有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情感和欲望,使自己的表达具有真情实感。
其二,训练内容系列化
训练内容的安排,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题组根据训练目标和教学大纲提出的由说到写、由述到作的要求,按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和确定整个小学作文的训练阶段、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
①训练阶段的序列化。
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为起步阶段,重点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中年级为过渡阶段,重点进行片断训练;高年级为逐步达标阶段,重占进行篇章训练。课题组还根据这一结构,为三个年级编写了三册名为“小学生作文分项训练”的专用教材。
②训练项目的序列化。
课题组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确定了如下73个训练项目:
一、二年级22个。一年级上学期:(1)明确说话要求;(2)说话要完整;(3)练说一句话;(4)练说两句话;(5)练说几句话。一年级下学期:(6)练说对话;(7)练说一段话;(8)练说小故事;(9)学写一句话;(10)学写两句话;(11)学写几句话。二年级上学期:(12)看单幅图写一段话;(13)看多幅图写一段话;(14)看实物写一段话;(15)看演示写一段话;(16)看制作写一段话;(17)学写留言条。二年级下学期:(18)看实验写一段话;(19)看录象写一段话;(20)听故事写一段话;(21)听音响写一段话;(22)续写一段话。
三、四年级22个。三年级上学期:(1)学写静物;(2)学写景物;(3)学写植物;(4)学写动物;(5)学写活动。三年级下学期:(6)学写人物外貌;(7)学写人物动作;(8)学写人物语言;(9)学写人物神态;(10)学写心里话;(11)学写日记。四年级上学期:(12)审题;(13)立意;(14)选材;(15)组材;(16)编列提纲。四年级下学期:(17)记事要完整;(18)记事要具体;(19)记事有条理;(20)记事有中心;(21)记事的综合训练;(22)学写书信。
五、六年级29个。五年级上学期:(1)文章开头;(2)文章的结尾;(3)文章的过渡;(4)文章的照应;(5)文章的详略;(6)文章的结构。五年级下学期:(7)改写;(8)扩写;(9)缩写;(10)续写;(11)学写表扬稿、板报稿和建议书。六年级上学期:(12)掌握要素写好事情;(13)分清主次写好事情;(14)借物喻理;(15)抓住特点写好事物;(16)展开想象写好事物;(17)通过外表内心写好人物;(18)抓住特点写好人物;(19)借景抒情;(20)学写读书笔记。六年级下学期:(21)理清脉络写好事情;(22)运用环境写好事情;(23)抓住场面写好事情;(24)抓住要点写好事情;(25)抓住细节写好人物;(26)运用典型事例写好人物;(27)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28)运用环境烘托人物;(29)学做会议记录。
以上73个训练项目,组成了一个贯穿小学阶段的详细完整的作文训练序列。
③训练内容的序列化。
上述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习作训练内容。在小学六年级的73个训练项目中,一至五年级的55个训练项目,搞“一项三练”,共有165次习作训练;而六年级搞“一项一练”,共有18次习作训练。小学阶段一共有183次习作训练。
其三,训练环节全程化
课题组认为,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以前的“认识”转化为现在的“表现”的过程,按照信息论的原理,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记录——信息的传输、反馈与修正”;作文教学相应的基本环节应是“观察——指导——自写——评改”。这只是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训练内容的特点。
低年级说话教学的具体环节是“创设情境、诱发说话——教给方法、指导表达——迁移知识、初步练说——反馈矫正、反复练说”。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具体环节是“指导观察、启发思考——教给方法、指导口述——独立写话、相互交流——示范导评、自我修改”。
中年级片断训练教学的具体环节是“创设环节、观察思考——教给方法、指导口述——起草成文、交流草稿——指导评改、自改誊清”。
高年级命题作文教学的具体环节是(1)作前指导:“提出要求、定题教材——辅导列纲、口述梗概——起草成文、交流草稿”。(2)作中修改:“明确要求、概述初稿——示范导改、教给方法——自我修改、定稿誊清”。(3)作后评讲:“针对要求、明确标准——抓住重点、典型评讲——品尝交流、巩固延伸”。
应用文教学的具体环节是“提出要求、弄清概念——讲清格式、指导写法——联系实际、练习运用——指导修改、抄写誊清”。
以上教学过程结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实践贯穿全过程,学生自作自改能力的培养被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其四,训练方法科学化
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混合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思维活动是写作的核心,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并且影响着表达的质量。实验中,单新元等同志依据这一认识,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高。
单新元等同志把思维训练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年级阶段。侧重于形象思维训练。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一般只能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和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片和简单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例如在看图说话中,实验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弄清画面上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综合,最后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反映画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中年级阶段。侧重于初步逻辑思维训练。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为主向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能够凭借丰富的表象,认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在中年级的片断训练中,应让学生根据表象,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例如在四年级叙事素描的教学中,实验者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一件完整的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抽象概括出所述事情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事物的发展变化,把这件事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基本结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清楚,从而培养思维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第三阶段,高年级阶段。侧重于较复杂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在高年级的篇章训练中,实验者利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确定中心,然后根据中心选材组材,从而培养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能力。为了使文章有个性,单新元等同志十分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者采用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生疑”,揭示事物矛盾“激疑”,通过积极思维活动“释疑”。实验者还鼓励学生根据事物表象,大胆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和联想,努力把文章写得生动些。上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其五,训练渠道立体化
单新元等同志认为,作文过程是检验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的过程。作文常常反映作者的思想认识、基础认识、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方面的水平,不仅要在作文课上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横向联系,做到文内文外双管齐下,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形成立体化的训练渠道。具体地说,实验者是在以下三个“结合”上下功夫的:
一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作文基础训练。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营养,使阅读中得来的知识转化为作文的技能。单新元等同志的基本思路是:在“读”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在“写”中运用规律,做到“读中学法,读中悟法、作中用法”。具体些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掌握的规律和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要写的事物,运用分析事物的方法对所写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认真思考,运用词序规律遣词造句,运用句序规律连句成段,运用构段规律连段成篇,运用章法规律谋篇布局。
二是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获取较充实的写作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充实。”单新元等同志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一是利用课堂再现生活片断;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三是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单新元等同志指出,在提供生活实践、充实写作内容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和带着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
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广泛的知识积累。除了应向学生提供生活实践外,还应要求学生多阅读各种有益的书刊,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单新元等同志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重在“导”。首先,他们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书籍;其次,辅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低年级的重点是摘录字词,中年级的重点是摘录好句子,高年级的重点是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受;第三,指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得,这种“交流”有时是通过组织读书知识竞赛,举办故事会或读书笔记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上述做法,既广泛地进行了知识积累的交流,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读有所得,读以致用。
单新元等同志的作文教学体系,就是由上述这内容丰富的五“化”构成的。
(4)实验的结果与影响
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的成功。据丹阳市小学毕业生会考成绩统计,采用新作文教学体系后的几年内,学生作文成绩平均上升了18.5分,96%的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前,云阳第二中心小学的学生从未发表过作品。采用新体系后的几年内,有100多篇学生习作发表于市、省、国家级报刊,并且有11篇作文在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
实验还表明,“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大批学生对作文的态度,由“怕写”、“要我写”转变为“爱写”、“我要写”。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写作兴趣小组和暑期写作夏令营,踊跃参加市级、省级和全国性的征文活动。
实验得到多方面的承认,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参加实验的老师所上的公开课中,有七节课曾由市教育局录像,有六节课的课堂记实和两份教学设计曾在丹阳市《教学通讯》上发表,有一节课的课堂纪实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其次,有八篇反映该体系的论文曾获丹阳市和镇江市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江苏教育报》和《江苏教育》(小学版)曾分别以《这里的孩子会作文》和《奇葩》为题,报道了这一实验和实验成果。第三,实验者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编写的成套作文教材《小学作文分项训练》(三册),不仅早已成为当地广泛使用的乡土教材,而且已越来越多地被其它地区的学校选为代用教材。不久,这套教材将正式出版。第四,课题组多次在省级和全国性农村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经验,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目前,该体系正进入推广阶段。据课题组来信介绍,由于中央教育电视台曾插放反映该作文教学体系的20集电视片,使该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目前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少学校在使用这一体系及其实验教材。
(5)分析与评价
笔者是怀着敬意来介绍和评论单新元等同志的教改实验的。云阳第二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丹阳城郊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论条件,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科研基础等,实在是太“一般”了。论环境,学校周围滚动着的是苏南商品经济的大潮。在这种情况下,单新元等同志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执著追求,迎难而上,投入大量精力和大量时间,组织和进行了有57个班级参加的较大规模实验,构建了坚实、庞大的作文教学体系,并取得瞩目的成绩,实在令人钦佩。
“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着较深厚的教育理论底蕴。换句话说,单新元等同志是在教育科学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和进行自己的教改实验的。首先,在构建作文教学目标体系时,课题组借鉴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把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分为小学阶段总目标、各年级目标、各训练项目目标、每篇习作目标四个层次,各个层次都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要达到的标准。这一做法,不仅科学,而且显示出这一体系的特色。其次,实验者洞察了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辩证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功地制定了以分阶段进行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认识能力训练方案,并用实验证实了其可靠性。
“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诱人的可操作性。整个体系(尤其是各年级的分项训练内容体系)具体明了,普通教师拿到体现其训练体系的实验教材,就能直接使用。这恐怕正是这一体系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各年级作文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步骤,这些方法和步骤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最后要说明两点:其一,单新元等同志在给训练目标分类时,三个领域的名称分别是“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的“动作技能”,指表达技能、智力技能、评改技能和应用技能。这似乎不妥。“动作技能”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他的“动作技能”专指动作操作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的技能,并不能涵盖“表达”、“评改”等。加涅是在给美国空军训练飞行员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理论的,对飞行员来说,“动作技能”自然是有分列出来成为专门训练项目的必要。此外,“表达技能”、“智力技能”、“评改技能”和“应用评能”这四个概念本身均有不妥之处,四者的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笔者在上文的介绍中,已在尽可能尊重原意的前提下,将这些误解纠正过来。其二,笔者觉得各年级的训练项目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平铺开来的项目体系,缺少一定量的综合性或阶段总结性训练,缺少必要的重复。笔者觉得,上述两点是这一体系的美中不足。
摘自:《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3期
3“开放性作文”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江苏省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伟平等同志。
(1)课题的提出
李伟平等同志认为,在日常作文课上,教师作文题目一布置就让学生做作文,使学生冥思苦想,半天难以下笔,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这是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如果把作文教学局限于一两节课内,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也难以提高其作文能力与作文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李伟平同志进行了“开放性作文”实验,以期变学生的“怕”作文为“爱作文”,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实验的经过
1988年,李伟平等同志开始进行这项实验。实验前,课题组先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提出初步实验措施,制定了实验用训练计划。该年开始的实验是在五年级一个班进行的尝试性实验。
1989年,李伟平等同志总结了上述前期实验的经验,改进与完善了实验方案,进行了比较正规的第二轮实验。这次实验在组织上采用了分组对比法:在五年级,以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五(2)班为实验班,五(1)班为对比班;在三年级,以该校三(2)班为实验班,三(1)班为对比班。实验班实施新的“开放性作文教学”,对比班实施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
实验中,课题组十分注意防止和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作用。例如,课题组注意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作文练习的次数,使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次数等于甚至少于对比班。再如,在给实验班与对比班配语文教师时,课题组力求使实验班语文教师的素质大体与对比班相当。
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以写作兴趣的浓厚程度、选材的丰富性、构思的条理性、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的描写、文章的字数、句子的总数、发表文章篇数等为参数,分别进行了调查和前期测试、中期测试和后期测试,最后对通过调查、测试得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出了实验结论。
(3)实验所用的新教法
“开放性作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想打破把作文教学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的传统做法,使作文活动和作文教学活动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开放。具体地说,就是试行作文内容的开放、作文形式的开放和作文批改的开放,使学生想写、乐写、会写、有内容可写。
第一,作文内容的开放
所谓作文内容的开放,指努力为学生创造比较丰富的生活,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具体做法是:
①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较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②走向社会,到社会上搜集作文材料。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其它场所,访问各界人士。让每个学生都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教师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③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例如,为了丰富课外生活,实验者曾专门组织野炊、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对中低年级小学生,还组织了吹泡泡、捏泥人、放风筝等活动。
④精心布置教室,使教室成为大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其做法之一是在教室里开辟动物角和植物角,让学生培育植物,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让学生饲养小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⑤举行“所见所闻发布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经验和体会。这样做,不仅可以“信息共享”,而且可以促进获取写作素材的意识。
第二,作文形式的开放
作文形式的开放,就是作文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允许学生采用多种写作形式,以激发和保持其写作积极性,学会多种作文形式。具体做法有:
①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收到回信也是他们最高兴和最幸福的事。在信中,学生往往能比较容易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把作文“日记化”。教师把一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
③把作文“稿件化”,小学生最盼望的事情之一,是能在报刊上或广播中看到或听到自己的文章。课题组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作文“稿件化”,积极鼓励学生写稿件。课题组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编报纸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此外还注意将优秀文章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和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电台去。
④把作文“征文化”。通过征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⑤把作文“演讲化”。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演讲活动。演讲形式有专题演讲、即兴演讲、命题演讲、自己拟题演讲等等。
⑥把作文“表演化”。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想,编成相声、话剧、小品等,把说、写、演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第三,作文批改的开放
作文批改的开放,指让学生参与批改。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主见,使批改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师生共同讨论、批改,二是学生之间互改。在批改中,教师注意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作文,以成功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实验的结果与影响
平时的考察和实验结束时的测试表明,实验取得了成功。其表现为:
其一,实验班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高于对比班。
其二,实验班学生作文题材的范围比对比班广泛。
其三,实验班学生的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描述明显多于叙述;而对比班学生作文内容大多比较空洞,叙述多于描写。
其四,实验班学生作文的条理、谴词造句的能力、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明显优于对比班。
其五,实验班学生比较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其六,实验班学生有20余篇习作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和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且发表面和获奖面较广。
有关本实验的论文《开放性作文教学的尝试》曾发表于《常州初教》杂志上,有关论文曾在常州市1992年小语教学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实验及实验中所采用的作文教学方法,在常州市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李伟平等同志所创立的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在常州市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5)分析与评价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正在于教育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事实上,一宣布作文题目就让学生当堂作文的陈旧做法,不仅使许多学生苦不堪言,更不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这种状况,是与具有相当开放性的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不相称的,是非改不可的。我们认为,李伟平等同志的“开放性作文”体系及其教学改革思路,是有推广价值的。
李伟平等同志的“开放性作文”改革,由作文内容的开放、作文形式的开放、作文批改的开放三部分组成。“作文内容的开放”的实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经验和相应的认识、体会,使作文活动在内容上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作文形式的开放”,指作文“书信化”、“日记化”、“稿件化”、“征文化”、“演讲化”、“表演化”这六个“化”。我们认为,这六个“化”正是这一作文体系的最大特色。其实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作文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作文。“作文批改的开放”,指批改的公开和让学生参与。这一开放,改变了作文批改的性质,使作文批改由作文基本结束后的教师工作变为学生作文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意这种观点:作文批改由教师包办的传统做法,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做法;而让学生自己批改、互改(至少让学生参与批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们认为,这一实验的组织工作比较规范、科学、值得人们借鉴。
但是,这一作文教学体系,对教师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的要求较高,也就是说它需要语文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将这一作文教学体系的实施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
4农村小学序列化作文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吉林省犁树县四棵树中心小学特级教师赵文忠同志和他带领的课题组。实验所用的教法,与前面曾谈到的“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学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这一体系更简约,更便于单个教师实施,更符合农村小学的实际。
(1)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较低。赵文忠等同志认为,其原因是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三中心”、“三脱节”的弊病。“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指令作文,学生奉命作文,不能激发兴趣;以课堂为中心,脱离实际,内容假大空;以书本为中心,学生抄袭模仿,不会创造。“三脱节”是: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年级段之间脱节;作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探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赵文忠等同志展开了小学序列化作文教改实验。
(2)实验的经过
该体系最早的实验是从1980年开始的。对比实验开始于1986年。1986年,赵文忠等同志以犁树县四棵树乡中心小学低年级的一(1)班、中年级的三(1)班、高年级的五(1)班为实验班,分别进行了以同年级其它班为对比参照系的跟踪对比实验。确定实验班时,没有对各班学生作任何换班调整。对比班与实验班任课教师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比班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小学六年制教材。对比班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按教材的练习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实验班按犁树县四棵树乡中心小学编写的《小学生作文序列训练计划》进行作文教学。几年后实验结束时,进行了实验终结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实验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3)实验所用的新教法
该实验将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听话、写话训练,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基本功和良好习惯。训练中注意说话训练与听话训练相结合,观察训练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学字、学词、学文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做、玩与说话训练相结合。注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注意为中年级作文打基础。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段和篇的训练。三年级上学期主要进行描写性片断训练,进行动物、植物、景物、人物素描;下学期进行叙述性片断训练,着重训练构段方式。四年级连段成篇,组织篇的训练与命题作文的全程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段落和篇章的各种结构方式。在这一阶段,赵文忠等同志注意抓了四个过渡:一是由段向篇的过渡,二是由直观形象的具体事物描写向命题作文的过渡,三是由有序的观察向抓事物特点进行叙事的过渡,四是由“仿”向“创”的过渡。
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按大纲要求,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具体说,让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达标”:一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与写作技巧的达标;二是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的达标;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达标;四是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达标。
赵文忠等同志在实验中,不仅注意各年龄段之间的纵向联系,也注意借助于各种横向联系,扩大写作空间,调动作文训练的各种积极因素,并使这些因素优化组合,互相渗透,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具体说,课题组提出以下五个“结合”:
第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寓写作指导于讲读教学之中。
第二,作文教学与各科教学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第三,作文教学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结合。
第四,作文教学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育人。
第五,作文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使学生“有所为而作”,从而认识到自己文章的社会价值。
(4)实验的结果与影响
实验结束时的测试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作文能力明显好于对比班。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实验班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作文时常常带着积极主动的精神动态。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自办小报、出墙报,组织作文小组,等等。而对比班的学生作文时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热情和进取精神。
其次,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选材较广,构思新颖,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而对比班的学生取材往往雷同,缺少新意。下表是五年级一次作文的取材范围和材料真实程度的统计。
班 次 文 题 参加人数 所述事件 真实事件 虚构事件
实验班 记假期里的一件事 34 24 22 2
对比班 记假期里的一件事 34 13 10 3
第三,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成绩明显好于对比班。下表是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在六年级毕业考试中的作文成绩。
班 次 参加人数 一等文 二等文 三等文 四等文
实验班 30 14 12 4
对比班 30 8 8 10 4
实验班学生的习作多次有县、省及各种报刊举办的习作大赛中获奖,并有30篇习作发表于各种报刊。
该实验也具有一定影响。反映其教改经验的文章,曾发表于1990年第二、三期《吉林教育》杂志。课题组负责人曾在199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作介绍性大会发言。该实验项目现已被列为吉林省教科所科研项目。
(5)分析与评价
首先应当承认,农村小学序列化作文教学体系,是一种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出来的十分简约、朴素、实用的作文教学体系。赵文忠等同志踏踏实实地站在农村教育的“土地”上,从改革旧作文教学普遍弊端的愿望出发,成功地设计了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序列化作文教学体系,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般说来,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经费来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与城市小学相比,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农村小学生的见识和表达能力,与城市小学生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赵文忠等同志是从这些实际出发构建其作文教学体系的。笔者觉得可以用“起点低”、“步子实”、“要求具体”、“作文内容切合农村实际”这四点来概括这一体系的特点。
其次,赵忠文等同志在实验中推行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与各科教学结合”、“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结合”、“与思想教育结合”、“与实际应用结合”这五个“结合”,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这五个“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而且能提高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
这一实验的主要不足,一是训练体系不够具体,二是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实施步骤方面缺少应有的研究。前一个不足,使这一体系更象一种教学策略上的设想。后一个不足,使读者无法了解赵文忠等同志是如何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和进行作文小结的。笔者认为,这两个缺点降低了这一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摘自:《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4期
(未完)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从训练文体到训练内容,从训练序列到训练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广泛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其中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一、作文序列训练
为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作文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究竟怎样的序列才算合理,才算科学,各人的看法和体会不一样。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人们对作文序列训练的探索不外乎以下三种:
1.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按文体为序编排的。这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写记叙文为主,也要会常用的应用文”的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个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例如写人的训练,大致按照“写一段人物的外貌→通过一件事写人→通过几件事写人→抓住人物的外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序列进行的。这种序列训练,其优点是重点突出,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是现行教材在同一训练内容(如写人)的安排上,过于分散,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同时由于过分突出记叙文的训练,或对记叙文体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得作文教学文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因此,探索新的文体序列势在必行。
2.以语言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
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
3.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
这种训练序列是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以上三种训练序列,在进行具体的作文训练时,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就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论,当务之急应集以上三种序列为一体,设计出一种使广大语文教师都能接受,并便于运用的呈动态式的作文训练序列来。
二、作文分格训练(略)
三、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的手法,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生活的知识和常用的词汇。这种训练的不足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成为框框,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四、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广东省潮州市丁有宽同志把作文训练分为五步:第一步(一年级)侧重练好一句完整的话(具备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第二步(二年级)侧重练好九种句群;第三步(三年级)侧重练好八种构段方法;第四步(四年级)侧重练好篇章;第五步(五年级)侧重综合提高,进行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读和写之间固然有着相互联系的一面,但是,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读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写的要求,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恐怕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是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这种训练是在低年级集中识字,学生掌握六千个常用汉字,能够大量阅读以及造句、写片断、写日记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先放后收的训练。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帮助学生解决“乐意写”和“写什么”的问题。四年级则开始教会学生正式写记人、记事、状物的作文,体现由放到收的规律。五、六年级让学生灵活运用四年级所学的作文技巧,提高自己作文的能力。这种作文训练将四种教材(包括讲读课文、阅读材料、辅助材料和学生习作)和四种练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单元练习和作文)组成了一个严密的读写训练体系。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②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不足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大纲》提出的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六、情境作文训练
情境作文训练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①创设情境(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现,语言描述等)→②观察情境(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启发学生想像等)→③审美体验(感知美的表象、领悟美的实质)→④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拟题、拟好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指导)。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七、童话引路作文教学
1983年秋,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科所佘同生主持下,童话引路教学实验在该州凤凰县箭道坪小学膝昭蓉老师的一年级班开始进行,并坚持多年,取得可喜成果。童话引路教学实验,是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以童话引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验,让儿童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儿童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童话引路作文教学已成为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流派之一。
八、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等同志,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提出了“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言语交际作文训练,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中学。当然,这里的“用”不同于今后实际生活中的“用”。学校作文教学中的“用”多半是假设性的“用”,即教师力图安排一种假设性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写作某类文章的能力。让作文训练与学生实际生活尽可能接近的主张,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理解并接受,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良好开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许多问题(如如何按写实用性作文的需要来确定训练的序列;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等等)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21世纪的挑战,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