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课,让掌声“真”响起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29 20:12
标题: 语文课,让掌声“真”响起
原文地址:语文课,让掌声“真”响起   肖培东作者:我们的语文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走向青草更深处,走向永嘉的山水间,走向更广阔的大千世界,你会获得语文学习更多的滋养。”掌声中,我很诗意地结束了省艺术化语文教学观摩课《山水永嘉飞翔语文》,开始兴奋在大家的一片喝彩声中。此时,省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很真诚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堂课上,肖老师三四次地要求同学们给发言同学鼓掌,课堂上的掌声,我想还是要更真实些。”朱特的语调很温和,可就这短短几句话却让我很是反省,“送”掌声的细节重新泛上心头。
镜头一
师:飞翔是什么?
生:飞翔,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的……
师:跌跌撞撞的身影,是吧?不是挺好的吗,给这位飞翔者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热烈鼓掌)
镜头二
生:我要游遍永嘉。
师:游遍永嘉?
生:对,和谢灵运一样写下一些美丽的诗词要留给读者看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永嘉。
师:听到吗,爱家乡,爱诗词经典,两个很好的语文素材,同学们鼓励一下,掌声!
(学生热烈鼓掌)
……
细细分析这两个镜头,客观地说,此时掌声适时地响起应该是很具赞美的温暖感的。第一个镜头中,学生用孩童学步来描述“飞翔”的姿态,很有创意,但表达有点吞吞吐吐,难以尽其心思,此时的掌声可以帮助他卸下意到语未至的尴尬,同时也是对他个性化思考的一种鼓励。第二个镜头中,学生慷慨激昂,充满自信,此时送出的掌声则更为一种赞美。这样的掌声是很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的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的。那么,既然掌声应该响起,我的教学细节又错在哪里呢?“课堂上的掌声,我想还是要更真实些。”原来,鼓掌没错,“鼓”掌则失真,被老师硬带出的掌声因“鼓动”而成的掌声消失了它的真实性和人文性,鼓掌最终成了“鼓”掌。浙师大蔡伟教授会后撰文写的一段话同样一语中的:“肖老师也许是为追求课堂的氛围,也许是为强化学生拘谨中的放松,有引导学生‘鼓掌’的痕迹,学生若能情不自禁地鼓掌,则更显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原来,做任何鼓励都应是真诚的,是发自肺腑的,鼓掌也不例外。我就曾经因角落里那一声轻微的掌声而深深感动过。早几年前,在外校开课,教的是柳宗元的寓言体传记《种树郭橐驼》。因文章说的是郭橐驼种树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反复思考后最终定下了“学生自学提问合作解疑”这样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怀着良好愿望的我走上讲台,才发现学生与我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有着很深的距离感,而固执的我又不愿放弃郭橐驼式的种树法,课堂瞬时就走向了冷场。极其艰难地等到了下课的铃声,在几分落寞几分沮丧中,我突然听到教室的某个角落里竟然传来了掌声。那只是一双手送出的掌声,在偌大的教室里,轻微而细碎,可当时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清晰地落在我的心里。是安慰,是鼓励?是支持,是提醒?我没有细想,我只知道,这样稀稀落落的掌声却成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让我走出这团失意的唯一温暖。
真掌声,哪怕轻微也是一种激励;假鼓掌,即使热闹也是一种虚伪。对比和我有关的两种掌声,再看着我的课堂上那一双双被我硬“拽出”的原本生动的手,在机械地冰冷冷地做着所谓的“鼓掌”动作,仔细咀嚼朱特的几句话,我更能明白: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但课堂上这样硬讨来的掌声,看似在给课堂制造一份热闹一份繁华,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鼓励,甚至会是一种无心的伤害。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课堂掌声更会响起。诚然,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学生,开放的语文课堂需要掌声:为师生精彩的诵读鼓掌,为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为一次小小的进步鼓掌,为战胜自我敢于亮相鼓掌……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欣赏的人文需要,真诚的掌声就是另一种赞美与欣赏的语言。只是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堂也不时地会传来这样被要求鼓出的掌声。“你真棒”“好样的”这样显得幼稚的赞语相对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给他掌声!”“要不要鼓励一下?”“掌声再热烈一点!”这样暗示性指令性更强的评价语,然后教室里掌声不断,一派盛世景象。也因此种繁荣,语文课堂上的鼓掌多呈现这样几种状况:不该鼓掌而鼓掌,适度鼓掌而掌声泛滥,自觉鼓掌而被迫鼓掌。于是,掌声一片又一片,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似乎掌声多少代表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其实仔细思考,这些随意送出的“失真”的掌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到负作用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实效。
究其理,失真的掌声其实是对课堂对学生的不尊重。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诸多教师也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开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只是一些教师不问学生表达表现如何,一味地给以鼓掌表扬并以“尊重”自居。其实这样不假思索地脱掌而出,廉价了自己也廉价了同学们的掌声,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向导,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不该给的掌声给了,会使语文课堂缺失对学生的公正评价,给课堂教学造成知识错位和假象,使得学生难辨是非,不懂东西。试想,当老师要求给“愚公移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的寓言解读鼓掌,当课堂的掌声为发现“《背影》中的父亲爬下月台买橘子是对交通规则的违反”而响起的时候,我们的鼓掌不仅模糊了我们真实的语文教学,我们的鼓掌甚至还是在助长学生胡乱弹琴之风。宽容不纵容,呵护要有度,失真的掌声不仅无法激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更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歧途让我们的学生远离真实。当然,课堂需要鼓励,教师也应该带头为学生鼓掌,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为同学鼓掌。只是表扬应适量,鼓掌需真诚,这样的引导鼓掌,一次自可尝试,多了鼓掌就有“鼓”掌之嫌,破坏了教学节奏淡化了课堂气氛不说,带给学生的也将是麻木和索然寡味,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淡漠感。再说现在的学生多是聪明人,也听得出掌声里的真诚与敷衍,“被鼓掌”多了,会使得学生变得不以为然,更有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感到一种被施舍与被同情,这就与掌声精神慰藉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失真的掌声里还有着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自信。课堂上没有自觉的掌声,看不到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说明教学还不处在能让人自觉鼓掌主动喝彩的境界。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强行让学生鼓掌,则更足以说明老师此时的教技之穷。想起郭橐驼面对满园树木的微笑与自信,我们就对比出我们现时的拙劣与肤浅。一个不自信又乏力的教师才会多次借助“鼓”掌来粉饰自己课堂的苍白,来掩盖自己教学的空洞。那“热热闹闹”的繁华背后,其实是心态的浮躁。而真正理解教学尊重学生的语文教师则是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前提,适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从容自如地在学生心田留下精彩与感动。掌声失去了它应有的真诚,教学也就削减了它应有的意义。所以,语文课,让掌声“真”响起。掌声里要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掌声外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只有变催促“鼓”掌为努力达成情不自禁地鼓掌,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去伪存真才能蕴有语文的真实质感。
一句话,真语文,真掌声,给所有在语文教学路上真实行走的人,包括我自己。
                        ——《语文建设》2013.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