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堪称古代大众传播的先驱者,也是古代传播模式创新的探索者和生动实践者。尽管孔子并没有专门涉及大众传播的言论,但他的言语,尤其是《论语》经典,用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其中已经带有传播理论的色彩,闪烁着传播智慧的光芒,体现了烙着中国文化印记的传播规律和人文符号,当今新闻报道实践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的养分。
摘要:在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专家正试图把教育游戏运用在教育活动之中,他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游戏学习。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还很模糊,教育游戏还被拒之于课堂大门外。如何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已成为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教育游戏;游戏设计
前言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消遣娱乐形式。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的迷恋促使一些教育学者和游戏设计者试图把游戏的效应转化为具有教育效果的游戏和学习,从外在特性来看,教育和游戏是两个相互冲突的领域。因此,如何把这两个客观事物融合到一起一直是学者们试图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关于教育游戏
《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供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但此定义也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目前,教育游戏仍被拒于课堂教学之外,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数字化游戏的学习方式,从盛大网络公司推出的《学雷锋》,到随之出台的共青团中央为开发爱国题材类网络游戏招商,都说明社会各界对教育游戏的关注程度在逐渐增加。国家政策也对教育游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对于教育游戏的发展在宏观上持认同的态度。笔者认为教育游戏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2 国内教育游戏的研究领域
教育游戏的研究视角是多样化的,因此决定了教育游戏的主题和研究领域也随之多样化。目前,国内教育游戏的研究领域可以归纳为:关于教育与游戏融合的研究、关于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关于教育游戏中教学的研究、关于教育游戏产业的研究。
2.1 关于教育与游戏融合的研究
<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1.1 网络游戏的教育潜质
网络游戏的教育潜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游戏的交互性、竞争性与挑战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游戏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发学生的思维;网络游戏的学习过程是探究性、创造性的;网络游戏使得玩家在角色扮演中得到社会化。
2.1.2 游戏融于教学的途径
人们一直试图寻找一条网络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完美途径,却发现网络游戏通往教育的结合之路似乎荆棘纵横。迄今为止,关于游戏融于教学途径的分析有以下几类:
(1)将游戏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传统学校教学。为解决“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了“轻游戏”的概念,认为“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并且提出,在游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努力去推动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进行总结、反思等活动。也有学者提倡在某一门课程中使用游戏,例如在活动课程中引入游戏,形成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认为“特定的教学内容+网络游戏=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并认为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将适度的教育信息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实现了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
(2)将游戏作为学习环境。利用数字化虚拟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游戏式的带有会话协作性、竞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合作学习的可视化的多用户系统,各种游戏情境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游戏者进入游戏事实上就是进入了一个设计周到的学习环境。
(3)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包括将游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相关学者认为: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潜质丰富,特别是融入校本课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拓宽了课程资源领域,拓宽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性很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在远程教育中,资源匮乏一直是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因此,相关学者认为应将游戏作为一种资源引入网络课程,以此弥补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匮乏。
2.1.3 游戏融入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时,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①从课堂教学上来说,教育游戏中涉及大量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用在课堂教学中浪费课时,而且教师缺乏对游戏的了解使得教育游戏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②从游戏本身出发,没有处理好“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③开发人员缺乏对教育理念的认识;④教育游戏产品的种类还不够丰富。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教师的参与;家长的参与;以及选取教育中适合游戏化的元素。
2.2 关于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研究
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很难在游戏的游戏性和知识性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目前教育游戏开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现实开发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开发品种缺乏,很多都是外来的产品,不符合我国实际;游戏厂商和教育领域的合作程度不高,缺少系统的游戏专业教育和本土化的文化氛围;教育游戏概念的模糊也使得教育游戏的开发没有明确的标准。
(1)国内已有的教育游戏。目前国内拥有的教育游戏分为大型RPG(角色扮演)类游戏和小型Flash游戏,大多数都是由游戏设计人员在进行开发。将游戏引入教学,国内已有先行者。科利华公司在2000年推出的《学生智慧世界》,是国内最早的一个应用于学习的游戏之一;近年来,一些以Flash制作的大批小积件式的学习游戏受到了小朋友的广泛欢迎,例如童趣网(
http://www.0-12.com/main/index.asp)、台湾的游戏学堂(
http://www.wawayaya.com)、奥卓尔游戏化学习世界(
http://game.ao-joy.com/),还有号称全国第一教教育网络游戏的《学雷锋》、表现历史杰出人物的《中华英雄谱》、人道主义教育游戏《粮食力量》等。
(2)教育游戏开发。对于教育游戏的开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建立科学的开发团队,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相结合,在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方式上寻求突破;在提高游戏上手度的同时,要加强游戏性因素;教育理念与游戏内容本土化。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形式都适合用到教学内容上,因此对教育游戏的对象和教育游戏中的学习类型应该做出详细的评估,并且要充分考虑玩家的学习心理特征。
(3)教育游戏开发人员。目前,国内数个研究游戏,并运用于学习的开发团队也在慢慢成长。200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奥卓尔软件有限公司组建了具有全新观念的奥先游戏化学习研究中心,开发了多款用于教学的游戏,如“七颗宝石”、“阳光行动”等,并已经应用于教学中。2004年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该站将“游戏与学习”定为科研工作站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以“知识点学习”和“考试”为类型的学习游戏。目前,该团队已从游戏学习理论、开发平台、工具、学科内容选择等进行了极有成效的研究。
在目前大多数教育游戏的开发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组成结构上教育游戏开发人员设置不合理。应使教育专家与游戏设计者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发挥游戏设计者对游戏的把握力与教育专家对学科知识逻辑的把握力,互相弥补不足。
对教育游戏设计师的培养的课题,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国内有这方面的研究,但已有对游戏设计师培养的研究。游戏非良构的知识体系使得学徒制是游戏设计师最好的培养方式,但是面对游戏界飞速发展的需要,学徒制漫长的学习周期和人数限制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提出了在课堂上模拟学徒制,具体实施办法以小班教学进行;并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为辅;教师是有经验的游戏设计师。
2.3 关于教育游戏中教学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教育游戏中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电子游戏的态度。2006年3月,对上海市两所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学生、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教育游戏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接受和认可,大家对待学生玩教育游戏都持有较支持的态度。此外,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大家对教育游戏的作用有较好的评价和较高的期望,但目前还很少有教师使用教育游戏。
(2)教育类电子游戏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由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青年专项“电脑游戏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电脑游戏与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寓教于乐的学习途径,而且是电脑游戏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它指出了4种e-教育化游戏的教学模式。这4种e-教育化游戏的教学模式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王琴的毕业论文“E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究”中有详细阐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殷亚林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电子游戏与课程整合的价值发掘和模式建构”中提出了教育游戏在教学上运用的4种模式:探索式、诊断式、合作竞争式、虚拟式,并提出了教育游戏在教学上运用的策略。
(3)教育类电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宁颖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教育类电子游戏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用准试验研究的方法探索了游戏对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影响,指出了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类电子游戏的可行性以及注意事项。
2.4 关于教育游戏产业的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提供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比较全面地剖析了教育游戏的产业状况。
(1)教育游戏市场前景分析和预测。2004年,仅一线城市教育游戏的家庭据推测,就在12.25亿人民币左右。教育行业的教育游戏市场也很可能会高速增长,7.5亿元是最保守的估计,比较乐观的预计为市场容量将在15亿元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潜在的市场规模预测,并不等于现实的市场。
(2)国内教育游戏企业分析。国内进入教育游戏产业的企业背景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具有两个特点:由大众游戏产业进入教育游戏产业;由台湾地区以及国外进入大陆市场。
(3)教育游戏产品分析。目前出现的教育游戏产品有大型RPG类游戏和小型Flash游戏,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游戏用户定位于小学,学科则更多地集中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少数科目上。
(4)教育游戏的市场策略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游戏市场上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以网络教育软件的面目出现,渗透网络游戏的游戏性,侧重于教育教学;一种是以网络游戏的面目出现,在游戏的基础上渗透教育教学的内容,侧重于游戏的可玩性。在教育游戏的市场推广中,既要获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同时还得让学生喜欢,并且应该倾向于最终用户———学生。
虽然关于教育游戏研究与应用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但是笔者相信,在教育专家和游戏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游戏定会走入更多的学校和家庭之中。
参考文献:
[1]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2]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73-75.
[3]马颖峰,贺宝勋.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J].现代教育技术,2005,(6):35-38.
[4]殷亚林,刘彦申.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新思路-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64.
[5]蔡进,赵呈领.浅谈我国教育游戏的现状、问题及开发原则[J].教育信息化,2005,(10):21-23.
[6]顾汉杰,李凤.网络游戏对教育游戏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06,(7):14-16.
[7]胡相艳,严一川.让学习充满乐趣-对教育游戏发展的分析及建议[J].中小学电教,2006,(6):23-25.
[8]田爱奎,杨瑛霞,夏天,张际平.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及展望[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06,(1):37-41.
[9]叶展.一个困扰游戏教育的世界性难题-游戏设计师之培育[J].游戏创造,2006,(6):33-35.
[10]周华杰,唐文支.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问卷调研[J].中小学电教,2006,(3):17-19.
[11]研究报告[J].2007-3-10.
http://www.eegame.cn/upload/2006_10/06101210174584.htm.
[12]王琴.E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3]殷亚林.电子游戏与课程整合的价值发掘和模式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4]宁颖.教育类电子游戏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在“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共识的今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研究者们纷纷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搭建或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开始了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网络教研。然而,网络教研毕竟是新生事物,究竟是否需要开展?应该怎样开展呢?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信息技术课程首次被纳入必修课范畴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专家和教师们就发现,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1.在我国的中小学里,“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而且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虽然热情很高,但缺乏实践经验,研究能力较弱。再加上信息技术属于小学科,同校、同学科教师人数少,缺乏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引导,故开展校本研究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利用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充分汲取他人的智慧,而且还可以进行远程合作研究,实现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校际间的同侪互助。
2.有利于发挥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大学——中小学联合(University-School Joint)”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以下简称“U-S”模式),主张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科内容的设置,还是成功教学方法的尝试、合适学习环境的构建等,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学习的核心是提高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又将对学生今后各科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将直接面对着怎样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怎样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构建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许多一线教师经常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网上发出诸如“请专家深入信息技术新课改一线指导”的呼唤。然而,专家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专家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放大专家的作用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网络教研,不仅能使传统的“U-S”模式里的点对点合作“放大”为点(课程专家)对面(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合作,而且还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立体化研究队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提高合作研究的绩效。
3.发挥学科优势,展示骨干风采。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在总结海南为什么要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时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在常规技术条件下,教研全面走向校本的困难难以逾越。”为此,海南省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均选择了网络教研。海南的成功经验表明,网络教研的开展不仅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就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现状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无论是从技术的优势上讲,还是从设备的占有来看,他们都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显然,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网络教研的开展上,要为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做出表率。
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围绕着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和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这两种形式最为引人瞩目。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群)的利用等多种形式。同时,调研资料也反映,网络教研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开展仍然缺乏相应的实效性,究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教师(即“潜水者”)的意识仅仅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希望能够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现成的资源(如现成的教学设计、现成的优秀试题),而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这些做法均不利于“研”的开展。所以即便条件再好,缺少了内容——“研”的意识和行动,平台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在许多教师心里便会逐渐形成网络教研“虚空”的印象,感觉好多东西只是机械的重复和“复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但仍然存在。网络教研平台虽然搭建起来了,但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些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而不是教研的骨干。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形式,而没有教研的内容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的网络教研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寻求更加强大、完美的网络平台当然有利于网络教研的开展,但若只注重追求形式,就很容易使“教研”走空。网络教研的成功开展并不是只图谁使用的网络技术更先进,而是要看谁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教研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样是专业论坛,有的论坛一直长盛不衰,而有的论坛却是门可罗雀。是他们的技术不行吗?不是!而是他们的管理方法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比如栏目的设置、交流的便利性、信息的即时性、管理的到位与否等等。
任何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是很好的,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若是一线教师的需求被忽略了,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优秀骨干教师少,缺少专家的引领,再加上信息技术学科又是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技术,这就造成了不少教师的发展重心一直偏向于技术和服务,而学科教学的水平和研究能力就相对薄弱了许多。尤其是本次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使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感受到了这是一项重大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出了教师们对网络教研期待甚多。
从教研的参与群来看,期望由专家、教研员、优秀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一起参与,共同组成立体化的研究队伍。在专家的引领、教研员的协助指导、优秀骨干教师的率先垂范下,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共同针对信息技术教改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热点,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说,这是基于网络形式的、“U-S”模式下的、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师行动研究。“大路论坛”以网站为平台,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与你同行”合作项目,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课例反思研究”等,均获得了成功,吸引了不少各地优秀的一线教师贴出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优秀教学案例,从理论到实践、从过程到方法朝着一个教与研并进的方向迈进。
一线教师还体会到能够最有效地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途径,除了多学习外,就是要多听、多看,并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与借鉴。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课程网影音站”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在这个网站上,既有国内信息技术教育顶尖专家们的讲座,又有全国知名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的优秀课实录。影音站给大家提供了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的宝贵资源,使得网络虚拟式的教研得以向现实方向迈进。教师们都真心希望这样的网站越办越好、越来越多。
网络教研应更加有组织、有制度。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不能只是指望国内的少数几个专家,各级教研部门应该首先关注这一新生事物。譬如,区域性网络教研平台的建立与管理应用,与信息技术学科教改相关的课题网络平台的管理与运用等。许多一线教师认为,网络教研的实效之所以发挥不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少良效的管理机制。教研不够系统、不够有序,反馈与互动不够及时,教研的信息量还不够大等。如果网络教研能够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管理机制,那么网络教研开展的实效性将会向前迈一大步。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实践证明,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以跨区域、开放性、多层面的交流为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研的优势,我们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传统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对于传统教研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深刻的;网络教研则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放大”专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侪互助。
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系统性、预见性、技术性、合作性、协调性、互动性、反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各方面关系结构、活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网络教研如果注重教研的整体组织,从形式、内容、计划、活动的方式,评价的机制上做进一步改进,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发,从如何提高教研的实效出发进行重组和整合,那么网络教研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会引领其他学科的网络教研朝着更加良性的态势去发展。
网络教研应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同时,还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课标组专家的引领作用。网络教研的主题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要防止网络教研脱离教学问题,脱离学术品位,走上闲聊、诉苦的庸俗化道路。
[1]蒋敦杰.上博客,做教研——海南省网络教研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2]黄小平.一线教师的网络化成长:网络教研的几点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