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构建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2 17:21
标题: 构建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构建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构建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解读北京市通州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从这里扬帆”——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上,来自全区15所中小学的学生代表不仅展示了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的效果,更展示了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良好精神风貌。
通州区教委自1996年开始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几年来,坚持“儒学普及、文化育人”的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为工作理念,以培养学生中华美德为目标,以“三个文化”为载体,建立多种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逐步构建了区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明确目标  “落地生根”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精神宝库,更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魂的教科书。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其化作“落地生根”的教育目标?
通州区教委将“八德”作为培养目标,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核心价值,同时更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学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州区教委副主任张立芳介绍说,通州区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坚持把培养学生具有“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美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实践也进一步证明,这“八德”既符合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要德才兼备的需求,又涵盖了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它与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奥运精神教育等更是一脉相承。
为了使中华美德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既能符合学生发展实际,也能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进行,通州区深入挖掘中华美德的内涵,以中央8号文件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并结合“忠、孝、礼”等重点德目,研究制定了“中华传统美德层次性教育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知国家象征、晓民族历史、承民族文化、扬民族精神、尽报国责任、传世界文明;学用尊称、会打招呼、主动让食、祝福孝亲、学会自理、理解体贴;知礼仪、会礼节、会待客、会就餐、会交往、会出行。”《要求》以“忠、孝、礼”三个德目为重点,设计了这样18个行为点。在此基础上,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层次提出了54条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行为要求,并以通州区教委20065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区各小学,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具体的行为目标,明确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
“可以说,《要求》是多年来上下联动以及我区研究成果的一个有机整合。”张立芳介绍,《要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可操作性强,即突出实效。所提出的层次性教育目标具体明确,不仅为学校依照《要求》制定行动方案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也保障了不同年龄学生践行美德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第二,注重历史继承性,意在固化成果。在《要求》中,已经通过多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得到家长师生共同赞誉的美德要求与行动,则结合常规德育工作加以巩固深化,从而为学生打造一条中华优秀文化成长之路。第三,体现时代进步,即坚持持续发展。《要求》在注重践行传统美德的同时,充分体现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北京市中小学生十个文明习惯、奥运教育等。
挖掘资源   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方能内化为精神。在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通州区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巩固和提升,逐步形成了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支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使学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养成中华美德,树立起青少年学生的新形象。
“让学生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与浸润,让他们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记忆、理解、感悟儒家经典文化,让他们的人生因儒家经典的浸润而精彩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通州区教委副主任张绍武介绍了以“经典文化”育人的思路。
在“诵读经典,浸润人生”的过程中,明确儒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步。通州区的经验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螺旋上升”:小学低年级主要从兴趣入门,把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童蒙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古典诗词》《百家姓》等作为诵读内容;中高年级则在巩固的基础上,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初中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适当增选《论语》《大学》中的有关章句;高中阶段以选讲“四书”为主。
第二步便是通过多种形式将诵读活动落到实处。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使诵读活动有了具体的内容和固定的学习时间;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活动,如“古诗擂台赛”“诵读星级考级”“经典校园剧”“画经典唱经典”等活动;建设以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时刻感受经典的魅力与熏陶;经典实践活动则让学生把在诵读活动中感悟到的行为准则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感悟和提升,最终实现“经典之声,萦绕于耳;经典之文,诵读于口;经典之魂,深藏于心”的目标。
多年来,通州区教委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过中国节”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及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等内容融入到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中,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过中国节”活动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华母亲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八大节日为载体,以层次性、实践性、延续性、互动性为原则,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从文化和行为两个层面提出了行动要求,同时制定了《通州区“传承中华美德——过中国节”主题活动方案》并以教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各小学,这样就使全区学校的节日文化教育内容更加具体,目的更加明确。同时,通州区教委还积极收集整理关于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与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成果,编辑出版了《弘扬中华文化——过中国节教师参考用书》,为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在全区范围的推广和开展提供了依据。
“一河贯南北,千载运河情”,大运河在2500多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阐释。通州区凭借大运河源头的特有地域优势,依托社会大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载体,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传承运河文化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寻运河源、传运河艺、做运河人”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领悟运河文化的内涵、滋养运河文化的情怀,特别是明确了作为一个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目前,通州区已经向全区中小学推广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运河文化教育读本》。
这“三化”载体不仅是形式,更是实实在在的策略。“三化”环环相扣,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每个学生的心间,并且正在生根、发芽。
创新机制   区域推进
为了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通州区教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始终坚持行政引领、区域推进的方式,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常规内容。由此保证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畅通、组织到位,并走上了常规化之路。
为了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通州区积极倡导学校坚持“课题引领,项目推进”的方式,结合区“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指导学校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项目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实现了教育途径的多元化。
其一,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第一实验小学和通州第四中学的“实施学科德育,弘扬传统美德”、永乐店中心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品经典文化 承传统美德”等。其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和杰出历史人物、事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后南仓小学的“过中国节日,承中华文化”,宋庄中心小学的“以中华母亲节为载体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等。其三,以地域文化的传承为主要内容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永顺镇中心校和运河中学的“挖掘运河文化资源,传承运河文化精神”, 张家湾中心小学的“知家乡史,铸民族魂,做文明人”, 潞河中学的“继承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潞园”等。其四,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和民族艺术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中山街小学的“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中华民族情”,漷县中心小学的“读千古美文,承传统文化,做少年君子”,官园小学的“读有益书,践美德行”等。其五,以家校互动、校园文化等形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梨园中心小学的“学校、家庭互动式‘忠、礼、孝’教育方法的研究”,西集中心小学的“分层施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于家务民族小学的“充分利用校园景观,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北关小学的“家校互动构建以家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州第二中学的“孝赢天下,爱筑和谐”等。
而实践活动机制,则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化。如通过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贯彻《要求》,把具体的行为要求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利用教育契机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美德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中华传统美德,实现了学校德育对象的主体发展。”通州区教委小教科科长刘会民这样总结。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家庭和社区是学生道德实践的空间和舞台,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维互动,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为此,通州区积极倡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积极和区文明办、妇联、团委、社区等协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使学生在互动参与的家庭、社区生活中弘扬中华文化,践行中华美德。这样的多方合作机制,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化。
与此同时,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通州区坚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凸显学校和区域特色。如坚持每学年召开1-2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交流活动,为基层学校研究特色的形成搭建平台;全面推广基层学校的研究成果,形成区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等。“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的举办正是为了总结经验、彰显特色。
“初步构建了区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在“通州区第二届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开幕式上,通州区副区长刘淑华在总结成果的同时,表达了继续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中小学德育工作品牌的决心和信心。
走进学校
出场: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                                                               
弘扬运河文化  做运河传人
多年来,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坚持以“弘扬运河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培育运河传人”为宗旨,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全面开展以“弘扬运河文化,做运河传人”为主题的运河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工作。
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厚运河文化底蕴。一是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运河文化教育氛围。永顺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下辖六所完小,在校园教育环境的布置上,学校以“运河文化”的主题为统领,7所学校形成了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彰显校园文化气质。逐步形成了“尊重自然、开放创新、融通和谐”的办学理念。
其二,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搭建运河文化教育桥梁。一是建设一支精通运河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从社会上聘请各类专家、名人作为运河文化特色教育的兼职辅导员,指导师生进行了运河腰鼓等5项健身艺术、剪纸等7项手工艺术的开发,编写了通州八景等6个主题的运河文化教育读本。“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区重点规划课题“挖掘运河源头的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了《运河文化校本教材》。二是健全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历史文化类课程滋养学生的运河文化情怀,通过民间艺术类课程使学生感悟运河文化内涵,通过综合实践类课程追寻运河文化之魂。
其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践行运河文化精神。如“做大运河的传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出场:通州区于家务中学                                                                     
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厚德人生
通州区于家务中学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办当地百姓满意学校”的理念,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美德教育为依托,以做人教育和民族团结为抓手,分“合格的管理在规范、优质的教育重细节、持续的优质创品牌”三步来打造学校特色,希望用传统文化源泉润泽师生心灵,用圣贤思想为学生一生做人打下根基。
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学校设施上。包括与圣人为伍的文化广场、伴孝道同行的走廊墙壁和习五谷知识的学农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课堂中。一是厚积薄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开设了“崇德悟道做人课程”,编了《崇德悟道做人》校本教材。教材共四本,包括《“四十八孝子”故事》《〈三字经〉人物志》《〈弟子规〉易解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做人教育》,旨在使学生形成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仁”为主的生活信条、以“信”为主的社交准则、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勤”为主的学习态度,奠定他们一生高雅的人格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是涵养哲思的经典诵读。语文组从《论语》中精心挑选了60条语录,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读、诵、讲《论语》,做到“六正、六可”,即正音正字,可读可诵;正言正行,可学可做;正人正己、可效可创,提升文明,学会做人。
三是润物无声的学科渗透。各科教师都做到与社会同步,与经典同行,使传统文化特色在每节课上都得以体现。
四是兴味十足的校园艺术节。学校举办了每年一届的 “传美德、诵经典、润心灵”校园艺术节,其中包括国学情景剧汇演、“民族杯”诵读比赛、“经典伴我成长”作文竞赛、“书圣人说”硬笔书法比赛、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评比……力求在活动中读儒家经典、学中华美德、行华夏礼仪。
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践行上。学校德育处、团委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孝亲敬老教育,定期开展 “孝敬之星”评选活动,坚持开展家庭“四个一”的行孝活动,各班召开“当孝子,做好孩子”主题班会等。
由于学校坚持以孔子“仁爱”精神育人,取得了突出成绩,今年325日, “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色展示
出场:通州区东方小学                        
翰墨飘香满校园  写字育人润东方
通州区东方小学将“写字育人”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重塑校园景观,渲染文化氛围。一是校园景观建设中体现中国符号;二是充分发挥校内教师书法特长,学校楼名、办学思想、校风、教风等均由教师书写,并进行雕刻制作悬挂,成为环境布置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在每个办公室布置悬挂名家书法作品,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有自己书写的书法座右铭;四是在楼道中设置学生书画作品展示专栏,教室专栏开设书法角,使学校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墨香。
其二,充分尊重差异,培养教师队伍。学校建立了两支队伍,即汉字书写和书法研究队伍,书写水平一般的教师着重于书写实践,另一支队伍(实验中心组成员)则着重于书法研究。学校还请北京市和通州区的书法专家对教师进行书法艺术引领,请书法教研员进行写字教学指导。
其三,突出写字重点,聚焦课堂教学。在写字育人过程中,学校主要从写字校本课程和其他学科写字渗透两方面开展工作。学校编写了“东方习字”校本读本,立足于“写好工整、美观、规范的正楷字”,在校本课程中重点强调“激情、示范、指导、品评”四个环节。学科渗透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兴趣、姿势、过程、时间”四个方面。
其四,重视育人实效,整合德育活动。学校整合各种德育活动,把写字育人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空间。一是书写经典名句,陶冶品德情操;二是开展育人活动,优化班级管理;三是书写春联福字,过好中国年;四是促进师生交流,搭建展示平台。
  
出场:通州区永乐店镇中心小学        
过中华母亲节  弘扬中华孝道文化
通州区永乐店镇中心小学以过“中华母亲节”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德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入广泛开展以“母爱、母教,爱母、敬母”为主题的孝道教育,在学校形成了“爱母、敬母”的良好氛围。
首先,广泛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知晓中华母亲节。活动初期,通过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绘画、广播等渠道,加强对中华母亲节的基本知识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中华母亲节的来历,懂得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活动氛围,学校绘制了以孝道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班级阵地中悬挂以“孝”为主题的古训,各班开展了以“中华母亲节”为主题的班会、校园剧、家庭情景剧等活动。
其次,开发校本课程,让孝道教育进课堂。20072月,学校编写了《读经典 修美德》德育校本教材,其中突出了“孝道”教育,如二年级的课题是《我爱家人》,三年级的课题是《爸爸妈妈多辛苦》,四年级的课题是《袖桔敬母的陆绩》,六年级的课题是《我为父母分忧愁》。
再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母爱、孝亲平台。 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在经典中汲取营养。学校以《读经典 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发现国学经典中孝悌思想的光辉,以经典浸润学生心灵。二是开展“感恩母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知行统一。三是树立典型,评选、表彰“魅力妈妈”。在对学生进行爱母、孝亲教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母爱、母教,进一步引领家长树立母亲的良好形象,科学地爱孩子,从而将“中华母亲节”活动逐步推向深入。
编者注:2006年,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等一批崇尚中华文化的学者倡议下,在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的倡导下,将孟母生子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设立为中华母亲节,倡导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感念母爱。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