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05:52
标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

期待已久的变革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

任小艾  任国平  朱  哲

2009年12月20日,广西南宁,绿色的城市,阳光普照。

上午,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难掩心中的喜悦,推开高枫厅长办公室的门,兴奋地向他汇报说:“我们发现了一个能够提高广西教育质量的很好方法,玉州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白副厅长边说边随手拿出一摞厚厚的调研报告交给了高厅长。那是他先后两次率队前往玉州做得实地考察结果,里面有广西各地教育行政领导的反馈和几所大学教授及各地教研员的评价。高厅长凝神听取了白副厅长的介绍后,爽快地说:“玉州的经验如果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那我们就干,可以扩大试点向全自治区推广。

白志繁副厅长很吃惊,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高厅长这么果断地对玉州的改革表示了支持。欢愉的同时,他心中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随后一连串的工作,都是在为扩大试点做准备。从起初布置工作到下发通知,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行政措施—自愿报名。因为没有教育局长的大力支持,没有校长的积极参与,这项改革无法进行。

2010年3月,被教育厅选定的12个试点县区,正式启动了改革之锚,在有效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扬帆前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广西教育人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创造了难以置信的教育奇迹。

学生由厌学变爱学,教师有厌教变乐教,学习由落后变先进。

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在视察了试点工作后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的硕果充分说明,无论小学,中学,无论城市,农村,无论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是学校的管理发展,大家都觉得这项改革非常有意义。我们的教育要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上篇 玉州现象

2001年5月,广西玉林市州区成为首批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室区之一,玉州教育人充满信心,踌躇满志地步入了课改之路,决心为玉州的教育创造出佳绩。

然而,3年过去了,改革并没有见到明显的实效。因为理论落实到行动,需要拥有可操作的方法。玉州区教育局遭遇了课改的困境,没有方法,出路何在?他们不仅没交出满意的答卷,且举步维艰。

2004年年初,教育局分赴全国各地寻觅课改理念的操作方式。当他们驻足云南昆明,首次听到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讲座后,犹如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连呼“我们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当即决定:邀请孟教授去玉州授课5天。随后,玉州教育局“强行”与孟找彬教授签约,定期为玉州培训教师。

时隔8年,玉州先后历经4任局长,然而教育改革的方向却始终没有改变,雷打不动地坚持至今。8年奋斗不息的探索,让这个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2004年到2011年,玉州教育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

初中年缀学率有2.1%下降到0.8%;

中考参考率有60%上升到97.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89.1%上升到94.5%。

广西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玉州。2011年,玉州独占鳌头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大的有效教育大配套实验区。2011年11月底,前往广西玉州考察有效教育成果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这样评价:“玉州有效教育的实践是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

玉州的变化,源于孟照彬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有效教育(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即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简称MS-EEPO)。

从那一刻起,我跟定了有效教育

玉州区东环小学的龙玉洁老师做梦也没想到,她作为“靶子”,竟然“死”得那么惨。

2004年3月份,龙玉洁接到教研室的通知,请她在课改培训会上做一节公开课,她有些不以为然。玉州区的课改培训举行了很多次,请来的专家,教授大谈理念,却从来没有人提起“自主,合作,探究”这简单的6个字如何具体操作。这次的培训也不过如此吧!再说,自己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的教师,就算当“靶子”,也不见得能被挑出多少毛病来。

带着这份自信,龙玉洁上完了《丰碑》一课,她自己颇感满意。课堂讲解顺畅自如,问题设置得当,学生与她配合得天衣无缝,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孟照彬教授的评课却犹如当头一棒,“如果用经典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满分6分,这节课只得1.5分。”龙玉洁一下子蒙了,她无法相信自己的课竟然不及格!“龙老师上得挺好啊,才得1.5分?“”连她的课都不及格,那我们就更不行了。“听课的教师们议论纷纷。

孟照彬的打分并非空口无凭,他的依据是有效教育评价体系中的经典性评价方式,包括“三性三动”6个指标。

有效教育?三性三动?这是龙玉洁闻所未闻的词儿。三性是指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动是指互动,主动,能动。龙老师的课知识性指标基本完成,互动只限于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没有全员互动,因此只完成0.5个指标。“孟照彬详细解释了评课标准。”这个孟教授还是有点料,但你说得好听,有本事上一节课啊!!“龙玉洁暗自叫板。

没想到,第二天,主持人宣布孟照彬要做课。大学教授上示范课?龙玉洁和其他教师非常意外。主持人临时找来一个初二的班级,并且现场挑选授课内容:普希金的诗歌《乌云》。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讲授难度较大。

面对台下六七百名教师,学生们神情拘谨。孟照彬笑眯眯地宣布开始上课,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首先进行字词教学。“同学们,自己阅读一遍诗歌,把不懂的字词写在学习卡上。“紧接着是同桌交流,利用字典解决字词读音和词义,然后默读,小组1人读3人听,小组讨论找出情感强烈的词,小组汇报……龙玉洁惊讶地发现,短短不到10分钟的时间,学生用读、听、看、讨论等方式已经把诗歌阅读了10多遍。”原来阅读竟有那么多方法啊!“想想自己一般只用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的方法,龙玉洁有些惭愧。

“现在大家对这首诗比较熟悉了,你们自由组合,聊聊这首诗吧!”学生对《乌云》的内容已经滚瓜烂熟,正好有疑问、有想法要表达,听孟教授这么一说,立马三五个人自由组成一组,讨论对这首诗的理解,紧张的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讨论结束,学生分别汇报了诗歌的时代背景、象征意义等内容。“我们的学生不错啊!竟然自己都分析出来了。”听课的教师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而后面的授课内容更令人惊讶。孟照彬要求学生改编诗歌,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换字、换句、换整段,最后居然要求学生创作诗歌。“改编不算本事,你们自己创作,请在场的老师出示任意一个主题,要求作诗两首,一首与《乌云》风格相同,另一首写出自己的风格。”听课的教师一片哗然,龙玉洁也摇了摇头,“学生已经超水平发挥了,创作?这个要求太难了,不可能完成”。

又一个“没想到”发生了。大概10分钟后,学生们创作出两首诗歌,并现场开了个诗歌朗诵会。瞬间,整个会场像爆炸一样沸腾了,掌声、喝彩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龙玉洁甚至听不到学生朗诵的内容。但是她知道,学生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非常精彩。原来我们的学生这么厉害啊!那一刻,她的眼睛湿润了,她彻底地折服了,不仅是龙玉洁,连整个玉州都折服了!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承载者,学生的学习场一旦形成,并被激发,他们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效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优化教育过程。”孟照彬的话掷地有声。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梦想的教育吗?“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就跟定了有效教育。”龙玉洁暗下决心。

随着孟教授的讲解,人们对他愈加敬仰。他创建的有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三大体系,涵盖教学、考试、课程、教材等多个方面,包括要素组合课、平台课互动课、哲学方式课、三元方式课等十大主流课型。运用这套体系,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便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论,有了确切的可操作的实现路径。

培训持续了5天,会场的人数逐日增多,从700人,1000人,1200人,到过道,门口全都挤满教师。孟照彬和她的有效教育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把整个玉州的教师吸引过来。这个偏远地区的玉州,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一场颠覆性的变革,需要从头学起

基于谨慎性原则,玉州区教育局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通过自愿报名确定实验学校和教师,并成立区、校两级有效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有效教育实验研究组,负责实验队伍的管理、组建、培训等工作。有效教育成为玉州教育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热情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实验活动。

为了尽快看到成效,玉州区教研室按照传统的做法,抓的第一项工作是培植课型。根据孟教授讲解的操作步骤,他们一遍遍演练要素组合课、平台互动课等课型方式。然而殊不知,玉州的热情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岔路,他们精心准备的展示课遭到孟教授的痛批。

“这节课既不是传统课,也不是有效教育。小组活动的形式化严重,老师追着学生问问题,学生问一个答一个,没有主动性;小组分工不明确,出现大量游离于讨论外的边缘人……”听着孟教授的分析,教授老师沮丧、委屈地哭了。教研们更是心灰意冷,我们一直是按照孟教授讲解的课型在授课啊,为什么学生不配合呢?

“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孟教授的话曾引起一场网上和现实中持续数月的大讨论。

“学习方式就是拍拍手、比划手势,小儿科的东西,老师在课前说一下就行,有那么重要吗?“有人提出质疑。”我觉得不是小儿科,比如学习方式中的‘约定’答案正确用拇指和食指组成‘√’,错误用两个食指组成‘×’,回答对错,一目了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有,有节奏的三击掌组建或解放单元组,可以间接控制动静转换。“古定小学颜一红老师的发言引起教研员冯世明的思考:“学生不配合是因为学生不会组建团队,不会合作,没有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学习方式训练时有效教育实施的基础。”

“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学习文化,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研室副主任陈建萍领悟了孟教授那句话的深刻含义。教研室主任李正良的认识更加透彻:“我们的教研思路错了,培植课型还是关注教师,这是传统的教研思想。有效教育强调关注学生,必须从学习方式训练入手。这是对传统的教研理念的颠覆,在有效教育面前,我们是学生,需要从头学起。”

回到起点,一切重新开始。玉州区教育局下发文件,强调学习方式训练的重要性,建立每学年举行学习方式训练比赛的制度;教研室编制了不同年段学习方式训练重点和检测要点;教师们也改进了训练方式,有时在课间5分钟进行单项训练,有时用20-30分钟的小课进行专门训练。

正当玉州认清方向,准备昂首前行之时,孟教授遭遇了一场学术磨难,各种非议汹涌袭来,有人将责难的矛头指向有效教育,甚至于政治挂钩。一时间风声鹤唳,汇报材料中不准提“有效教育”4个字;赛课时不能使用有效教育课型。刚刚步入正轨的玉州有效教育改革,面临夭折的危险,玉州区教育局和教研室承受空前的压力。那时候,其他一些实验区的有效教育改革实验开始退缩,停滞甚至放弃。玉州怎么办?

一次教研会上,李正良用悲怆的声音说:“今天我们作个决定吧!有效教育是继续搞还是就此停止,大家举手表决。”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结果将直接影响玉州教育的未来。教育最怕折腾,折腾的后果是伤害千千万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几秒钟的沉默后,教研室23个人全部庄重而又坚定地举起了表示赞成的右手。那一刻,李正良潸然泪下,教研员们也掉下了眼泪。他们举起的手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玉州几千名教师共同的诉求,代表的是玉州教育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玉州的有效教育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玉州教研工作做得好。”对此,孟照彬做了最中肯的评价。如今玉州形成了“以专家为引领,以课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课例为引导,以团队为组织,以训练为主线,讲、评、研、训相结合,城乡全面涵盖”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体系,为有效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研工作不仅体现在教研室,更体现在教师日常的授课、评课中。记者随教研员到学校听了一节数学复习课“比的认识”。在教师授课结束,教师团队评课之前,记者请孟教授私下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有效教育非常重视评课,授课教师提供素材,评课教师可根据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单要素评价4种方式评课。用项目性评价方式来看,这是一节平台互动课,评价标准一是看教师选择的关键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二是看构建的向度是否合适,三是看互动情况。这节课的关键项基本上出来了,但是构建的向度不够多,向度构建要考虑到学得快的、学得慢的、善于听的、善于看的、善于做的等不同特色的学生,所以要多。这节课互动次数较多,互动就是强化,强化次数足够多,就可以不用布置家庭作业。”孟教授的简短评价刚结束,教师团队精彩的评课开始了。

由不同学科17名教师分成4个组,组长挑选一种评价方式进行评课。伴随着紧张的讨论,团队教师将评课意见写在大卡上,由汇报员讲解。第一组是用的是经典性评价,第二组使用的是项目性评价,与孟教授的评价方式相同。

“我代表状元队对这节课进行点评,我们采用的是项目性评价。这是一节平台互动课,教师能够抓住关键要素来构建多向度的平台。在向度方面,教师根据比的读写法、比的名称、求比值方法三个方面整理复习,看出来这个向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汇报员不仅汇报了本组的内容,还检测了全班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不足之处在于对知识点没有进行拓展,比如有个学生回答‘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时,采用奶粉和水的比例,此时教师应适当进行拓展,比如糖水、盐水或者男女生的比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可能更好。”教师的评课有据可依,分析中肯到位。

带4个组的评课完成后,记者又不失时机地请孟教授对团队评课进行点评。“有效教育特别强调的准确性,评课不能大而化之。比如第一组采用经典性评价,仅仅说‘个性得到张扬’是不行的。在有效教育操作体系中,个性是指由比较稳定优势特征的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关注,如善于听、善于看,学得快、学得慢、好静、好动等,还包括教师的个性是否得到发挥。明确了概念界定,评课才有针对性。”这种评课方式令记者耳目一新。教研员告诉我们,这其实就是一次最普通的学校教研活动,这样的评课在玉州很普遍。

学生精彩比教师精彩更重要

师:我们学文言文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好,下面我们就创造性地学习这篇《小石潭记》。

要求如下:

1.由组长(四人组)安排每个人学习一段文言文,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每个同学向其他三位同学介绍你学的是哪一段。

3. 小组四人共同选择一段大家都喜欢的语段,从不同的角度和向度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共同完成一张学习卡的制作。

(学生按组长安排,自学语段;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学习卡)

师:(击掌示意)我发现各组的同学学得很投入,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并且效率很高,现在哪一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学习卡?

(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展示。)

生1:我们组学习的二三段,采用的是“休闲学习法”,我们认为哪个是重点词语就相互考一下。另外,我们用绘画法来背诵这两段。

(出示一幅图)看这一幅图,先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你看,它们是那么地自由自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幅是太阳照射在石头上。“怡然不动”,看,它们愣住了。鱼儿好像与游者相逗乐,多么可爱啊!

(出示另一幅图)大家看,这是那一段的画面?

生:(齐声回答)“小潭源头“的一段。

生1:(指画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你们看,这一段看得见,另一段又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从画面上看,能看见源头吗?

生:(齐声回答)不可知其源。

师:说的真好,也让我做一下笔记吧!

板书:小潭源头:不可知

师:大家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画面,看着画面把这两段话背出来,好吗?

生:(齐声)好。(齐背语段)

……

这是2005年,特技教师李寿娟的一段课堂实录。谁能相信,李寿娟和她的学生来自一所薄弱的农村中学呢?这节公开课上完后,一位来自外省市的听课老师当场质问:“这节课是不是事先排练过?如果事先没上过,你绝对上不出这种水平的课!“会场上还有很多老师在问学生:”课上呈现的那些画,是不是老师事先给你们做好的?“刚走出会场,玉州的一个老师跑过来问:”寿娟,你告诉我,这节课你上过几遍?“听到这些议论,李寿娟既委屈又自豪。”别人怀疑,说明我和学生们的表现不一般,超出了正常的水平。“为避免此类非议,此后,李寿娟的公开课一律使用现场素材。

谁能相信,上课睡倒一大片,老师问什么都不吭声,是这个班学生一年前的表现呢?因为学习基础弱,表达能力差,科任老师都不愿意给这个班上课。“你们班的学生真是不行,跟隔壁班差一大截。”几个科任老师跟李寿娟抱怨。为此,她哭过好几次,觉得自己这个班主任太不称职了。玉州区推行有效教育后,她成为首批“志愿者”,成为孟照彬坚定的“粉丝”。她反复研读培训笔记,一点点尝试。慢慢地,她发现学生喜欢团队、讨论等学习方式,而且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了。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广度、创造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李寿娟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一次感觉都不同。”名山中学林莲校长起初并不接受有效教育,因为实验可能会导致学校原有一批教学骨干,都要从头学起;而且孟教授讲的小组啊、动静转换啊平时上课都在用,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教育局要求参加的培训,林莲按时参加。每次培训都有展示课,《小石潭记》是她首次听李寿娟上的课。“记得孟教授对她的评价非常高,学生的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思维拓展好之类的,可我没觉得多好,教师一点儿不出彩,没有说几句话,语言表达也不是很好。”

“第二次听李老师的课是现场素材课。每位校长准备一个素材,李老师抽签,那次刚好抽到我准备的《生命的缝隙》”15分钟之后,李寿娟开始上课,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字词、品读文本,最后还用歌曲、对联等形式创读文本。“15分钟,老师肯定无法做充足的准备,但在李老师调控下,整堂课学生思维开阔,创意频出。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关注点变了。第一次我觉得老师不出彩,是因为我的关注点在教师身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不是精彩。”随着理解越来越深入,林莲感受到有效教育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魔力。她不仅自己开始钻研,更是带领全校教师一起研究和实践有效教育。

如今,玉州区校校参与MSEEPO实验,人认识实验教师,其中有350多名教师成为了玉州区级实验的骨干教师,有150多名教师达到会上课、会评课、会辅导、会写作的“四会”自治区级专家标准。自2004年至今,共100多人在国家级、自治区级赛课中获奖。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名字,开始被世人知晓并成为名师。

主动权的问题,是有效教育玉传统教育的分水岭

生1:大家好!我方观点是顺境更利于中学生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皮鞭不止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他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生2:我想纠正一下,逆境不一定是指皮鞭,暴力。当代中学生家庭环境大都不错,没吃过苦,不懂得珍惜,所以我们需要在逆境中经受挫折,激发斗志。

师:没有发言的同学请抓紧时间,加入到辩论中。

生3:我觉得逆境同样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让我们学会感恩并懂得珍惜,不断进取;暂时处于逆境也不应气馁,而要发愤图强。因此,我还是坚持认为,中学生成长既需要逆境也需要逆境。

……

这不是一场辩论赛,而是玉林市第三中学杨海芳老师主持的班会课。这种课型叫做哲学方式课,又被称为“培养思想家的秘密武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方法论训练。在实践有效教育的过程中,玉州将班会课与哲学方式课型结合,创新了班会课的形式。在这种班会课上,学生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唇枪舌剑中扩张思维,完成自我教育。

这节班会课的素材是一串钥匙。杨海芳的初衷很简单,进入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便会一蹶不振。为此,学生小霖几次找杨海芳哭诉,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再高明的教导都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海芳的脑海中闪现出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也给我们‘几把钥匙’吧!”杨海芳拎着一串钥匙走进教室。

“由钥匙你们想到了什么?思考一分钟,写在小卡上,然后同桌分享。”学生们听到杨海芳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瞬间发散开来。“我想到了汽车(钥匙),进而想到汽车的速度、尾气排放、低碳环保的话题。”“我想到心灵之锁,为何心灵会上锁,进而想到人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有逆境。”……50个学生,50种想法。没有优劣,没有对错。

“每人提出1-2个最想探讨的问题,展示在打卡上,全班浏览。”“全班集体投票选出一个话题。”杨海芳无法估计学生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但她坚信,学生们自主选择的问题一定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果然,大家最后把目光聚集到一个问题上——中学生在顺境中成长好,还是再逆境中成长好?学生中出现了三种意见:赞成,反对,两者都需要。他们提议分成正方、反方、中立方三大阵营,采用辩论的方式探讨。三方思维碰撞,激烈交锋。教师的角色是调控课堂,当好组织者,捕捉关键点并适当引导。

班会课结束了,而学生的思维探索却没有结束。杨海芳特意看了小霖一眼,她正趴在课桌上写着什么。

随后一段时间,班级风气明显昂扬起来。小霖不仅热情投入学习,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全面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她以6科全A+的优异成绩升入高中。“我相信,在思辨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今后遇到挫折时,他们会想到这个班会。”杨海芳很欣慰。

有效教育实践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学习、成长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孟照彬特别强调,“主动权问题时传统教育与有效教育的分水岭。目前,主动权问题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师不肯交出主动权;第二种是教师想交出主动权,但学生不接受;第三种是主动权交出去后,收不回来。有效教育要实现的是主动权既交的出去、又收的回来”。

东环小学的韦煜华曾一段为家长会的单调乏味而烦恼,每次家长会都是自己“一言堂”,学生家长不发言,会后却缠着她询问孩子的情况,一聊就是个把小时,搞的韦煜华疲于应付。

有一天,班里的“小调皮”跟韦煜华抱怨:“您昨天布置的读书作业,我爸妈认为只能读课文,可上课时我已经读了很多遍了,我想读《淘气的马小跳》,爸妈不同意,我们吵起来了。”小家伙一脸的委屈。安慰完了“小调皮”,韦煜华陷入深思: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时候,教师不了解家长的想法,家长不理解教师的做法,二者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削弱了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才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开家长会,能不能也采用这种方法呢?”韦煜华决定试一试。

这次家长会上,韦煜华不再老套的自述,而是直接提出了问题:“您的孩子在家读书了吗?”一部分家长举起了手。“我的孩子只看漫画书,不读书。”“我的孩子也不喜欢读科技、作文类的书……”“您认为孩子应该读什么书?”韦煜华提出第二个问题。”反正不应该看漫画书,有什么用啊!“一位家长说。”可能有些家长不赞成孩子看漫画书,但我觉得看漫画书非常有用。”一位平日沉默寡言的家长提出相反的看法。“好,下面我们就‘孩子看漫画书好不好’这个话题进行一下探讨吧。”韦煜华抓住关键点,顺势引导。

“我儿子看完漫画书后,我就问他:‘儿子,这本漫画书这么有趣,里面讲什么了?’孩子会根据图片讲解故事情节,这不就是看图说话了吗?“这位母亲的话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韦煜华成为听众。散会后,家长们依然在三五成群的讨论,韦煜华头一次被“冷落”了。

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成就学校

王佐磊永远忘不掉2003年底,玉州区教育局宣布城北初中撤并的那一天,堂堂七尺男儿,难过的想哭。当年他曾是这所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而今成为学校最后一任校长,太具讽刺意味了!可这又能怪谁呢?学校校舍破旧,多间危房,生源都来自农村,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有本事的教师都不愿意留在这儿。学校就要丢在自己手里了,王佐磊的内心无比悲凉。

2004年初,玉州区引进有效教育实验,王佐磊全程听了孟昭彬的讲座,心里升腾起一股热望。因为他亲眼见到,原本自卑、害羞的农村孩子,在孟教授的调控和引导下,个个都像变了个人,乐观自信、能言善辩、创造力惊人。“这可能就是城北初中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王佐磊暗自思忖。

回到学校,立即召开全校教师会议,王佐磊激动地向大家诉说了参加培训的内容和感受,“老师们,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行,是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对,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学校快撤并了,还改什么革呀!”“就是因为要撤并了,索性死马当活马医。”王佐磊鼓劲道。“有这么神奇吗?校长不会忽悠我们吧?”“大家试试就知道了。”

当时,李寿娟在城北初中任教,她和一些教师欣然同意进行改革实验;也有一些教师怀疑、观望。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王佐磊没有强求,只要肯尝试,就有希望。其他教师一旦发现效果好于预期,不用校长动员,就会主动要求参加改革实验。

要素组合课、平台互助课、哲学方式课、三元方式课,虽然只要4种课型,听着简单,实践起来确颇有难度。他们一点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多少个日夜,李寿娟和几个骨干教师一起讨论、备课、上课、评课。一年后,李寿娟和她的学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王佐磊有话可说了:“大家去看看李老师的课堂,学生想学、乐学,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上课不辛苦,也不用加班加点,还有时间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在李寿娟等一批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跟随的人干劲更足了,观望的人逐渐信服,一些原来抱怨有效教育学起来“太麻烦”的教师,也开始申请加入实验。

城北初中的有效教育改革实验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区级、市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逐年增多。2006年停招一年之后,2007年城北初中恢复招生。有效教育让这所原本要撤并的学校起死回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有效教育改革中,苗园中学校长卢家华收获的是团队管理的经验。苗园中学是玉州区师生人数最多、校园建筑最好的一所学校,但老百姓给出的评价是“硬件很硬,软件太软”。多数教师平日自由散漫,备课、上课纯属应付,更别提钻研业务了。这是卢家华最头疼的事情,如果教师整体素质不提高,校舍再好,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听完孟昭彬的讲座后,卢家华也被深深吸引,“学生可以组建团队,激发创造力,教师应该也可以啊!”她看准了有效教育中团队建构的独特价值。

为让更多的教师能聆听孟教授的培训,卢家华硬是负债在学校改建出一个大型阶梯教室,作为有效教育培训的分会场。因为有了“主场”优势,她得以与孟昭彬有更多的交流。

“请问,教师组建团队是不是更有利于管理?”在一次讲座间隙,卢家华请教孟昭彬。“教师和学生一样,只要管理到位,即使一般的教师也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团队构建后,不仅是形成了一个‘组’,更形成了一种文化。“有了孟教授的指导,卢家华的信心更强了。

2005年,苗园中学举行野外拓展训练,在拓展中组建、训练团队。卢家华组建了两个层次的团队,职能部门团队和教师团队。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等各自组成一个小团队,又从属于校长领导的大团队;教师按照班级、学科、年级组建团队,各团队间既有交集又各自独立。几天训练下来,团队成员逐渐默契,团队文化日渐明晰。“作为校长,我不可能减少教师的短处,但是我要想办法拉长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日常工作中,卢家华把管理权下放到团队,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教师之间合作,分享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专业素养大幅提高,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效教育让卢家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的双赢。

下篇 燎原之势

发端于玉州区的有效教育改革,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徘徊,但玉州人历尽艰辛后,最终品尝到了丰硕果实的滋味。最大的成效:突破了多年来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困境,学习成了让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校成了让孩子们向往的乐园,阳光、自信、主动、快乐……成了孩子们脸上常态化的表情。

玉州作为先行者,幸运地尝到了甜头儿。但玉州仅仅是广西110个县区中的一个幸运儿,在没有实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地方,传统教育、传统课堂依然统治和禁锢着师生,“厌学厌教“现象普遍,令人揪心。

直到2007年,新课程已经实施近7年,但在广西“普九“攻坚的时候,为了控制辍学率,提高巩固率,不少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不得不带着警察,“围追堵截”那些背着书包“逃离”学校,准备去发达地区打工的孩子。校长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赶到学生家里,缠着家长说,“让你的孩子到学校吧,我们提供免费的午餐”。家长和孩子却无动于衷,校长迫不得已又说硬话,“你们让孩子辍学,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这是违法啊!”但家长和孩子依然不予理解。其实,管理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们“坐”在学校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哪怕并没有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当时,这种令人痛心、惹人嘲笑的显示是普遍存在的。面对困境,有良知的教育者会痛定思痛地发出呐喊:不搞教育改革,不增加学校和课堂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绝对无路可走!

广西基础教育该怎么发展?越来越红火的玉州改革,日益凸显的实践成果,如东方天际的曙光,令处于焦灼和困惑中的广西各个层面的教育人,砰然心动,跃跃欲试。

敢为天下先

壮乡人素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统,只要是认准的事情,就敢闯敢试。2010年10月23日,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大会在柳州召开,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广西教师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有效教育模式为载体,在全体12个县区开展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验。从一个“玉州现象”到全区试点,其间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2009年12月的一天,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现场会。刚刚上任的广西教育厅基教处处长覃艳娟前来参加这次活动。在人们的印象里,官员参加开幕式一般是礼节性的。可是这位覃处长在开幕式后却说,“我要看课,要看完”。在观摩过程中,她竟然被感动的数次抹眼泪,并说:“我终于看到有希望的教育了!”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专家指导组组长韦昌勇还记得这样一个插曲。在观摩过程中,覃处长接到厅里的电话,让她回南宁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当天下午,覃处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会场。让韦昌勇没有想到的是,晚上七点半,他接到覃处长的电话:“我现在上了大巴,在往玉州赶,请安排人到车站接我,我不认识路。我肚子也饿了,给我准备一碗鸟粥(广西地方饮食)就行了。”第二天,她接着看课。看完展示课,又提出要到学校去看真实的课堂,她先后走了7所学校。回到教育厅,覃艳娟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向主管基础教育的白志繁副厅长作了汇报。

听完覃艳娟的汇报,白志繁沉吟许久,说道:“这个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儿,涉及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另外涉及面也大,涉及到的家长多,涉及到孩子的未来,责任重大。”不久,白志繁副厅长第一次带着各地教育局长来到玉州专项调研。随即又带着一批专家﹑教授来到玉州。两次调研,他走进学校,听了初中的课,听了村小的课,听了教师集体备课的课。白志繁曾经在农村做过民办教师,他看到这些孩子阳关灿烂,自信心十足,思维活跃,表达流畅,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白志繁不禁流泪了,“在美国看到的好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中国农村也看到了。这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反思以往的工作,白志繁感到很内疚,“原来‘围堵’学生的工作思路是错误的。由于教学没有吸引力,虽然学校校舍和条件变好了,学生却流失了。我们走了很辛苦的一段弯路,还自以为这是奉献﹑负责任。“想到这些,白志繁第二次留下了眼泪。

随后,白志繁向高枫厅长作了汇报,“玉州整个教育的情况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家长也欢天喜地,非常认同”。高枫,留日医学博士,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听到这个消息,高枫厅长也很激动,走进学校,和玉州区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接下来两三个月时间内,广西教育厅先后开了三次党组会议,进行有效教育改革试点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第三次党组会上,高枫厅长强调,有效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益的事业。他很激动,“改革当然有风险,但如果我们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还能干什么?无私则无畏。只要我们是诚心实意地搞改革,这个风险值得冒,谁也不可以往后退!”党组会最后拍板,决定扩大有效教育改革试点。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提出“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确定12个以有效教育改革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是有效教育试点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试点通知下发后,县区自愿报名,根据当地条件和积极程度进行遴选。“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样一场深刻的改革,如果教育局长不赞成﹑不支持,这个事情连门儿都没有;其次要动员所有校长积极参与,再其次才是政府的参与。”白志繁副厅长说:“当时的决策是很慎重的,但是我们也感觉,改革的潮流汹涌而来,无法抵挡。”

2010年10月,试点项目启动时,教育厅成立了自治区级专家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全吸纳进来了。专家组下设两个组:咨询培训组和监督评估组。

试点启动至今,自治区级专家从30人发展到160多人。其中,来自中小学的专家占了2/3,高校的只占1/3.建立了良性的专家进退机制,“凡在有效教育改革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就吸收他当自治区级专家,指导全区试点改革工作。这一招儿很灵,教师很看重。哪个普通教师的名字出现在教育厅的文件里,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广西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刘冰介绍,“我们信奉,实践才能产生专家”。

空杯效应”

蓝图绘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推动,成为有效教育改革实验顺利与否的关键。解决领导的认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推行试点改革一年来,自治区召开十几次现场交流会,总结阶段性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覃艳娟处长介绍,“这样做,大家才有动力,一些县区进展顺利,在大会上被点名表扬,回去就更有劲头了”。渐渐地,市(县)委、市(县)政府也开始重视有效教育改革了,碰到教育厅的人,便热情地打招呼,“你们搞教育改革,我们大力支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产生了效应,试点县区的项目学校,推行一年便见到了明显的成效。

2009年4月,南宁市兴宁区与MS-EEPO结缘。当时,兴宁区教育局局长李凌偶然间听到一个信息,云南有位叫孟照彬的教授在指导有效教育,颇有成效。于是,李凌带领兴宁区几位校长和教研员专程赶赴云南楚雄。在那里,他们第一次接触MS-EEPO,“老实说,当时我并没看懂,但随行的一位特级教师对我说,来自玉州的名不经传的老师,能在楚雄给当地孩子上现场素材课,还那么流畅和完美,她自己也做不到”。李凌隐约感觉到,这也许就是自己期待已久的教育!那天晚上,李凌彻夜未眠。她和同伴们兴奋地构想着有效教育蓝图下兴宁教育的未来。

经过将近一年的周期调研、分析和动员,兴宁区在2010年2月正式启动有效教育实验。2010年11月,兴宁区正式纳入广西12个基础教育学校改革试点县区之一,推行有效教育。

兴宁区是南宁市老城区,城乡教师比例约为1:2,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学校的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根据区域实际状况以及孟照彬教授的指导,兴宁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思路,明确“谁想发展就给谁机会”。对参与实验的学校优先安排经费,优先培训教师,把特别的爱给予愿意改革、主动发展的学校。于是,全区中小学出现了你追我赶、积极进取的改革氛围。

但这项全新的教育改革,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一种颠覆,怎么可能一帆风顺?李凌很快发现,同样做有效教育,有的人做得很开心,有的却很痛苦;有的学校做得很成功,有的却稀里糊涂。在实验进行到半年多时,乡镇实验校的教师进步明显,而城区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却出现停滞、徘徊甚至排斥的状况。2010年10月,在兴宁区举办的教师论坛上,城乡教师同台竞技,两节课下来,乡镇教师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而城区教师的课则显得生硬呆板。这种状况,让现场所有人内心都有所触动,但又有些迷惑不解。

一位专家的发言道破玄机:“这就是‘空杯效应’。面对一项全新的改革,只有用‘空杯’的心态去接纳,真抓实干,才能收到实效。如果我们舍不得放下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要么装不进,要么进不多。”现场的教师们光然大悟,乡镇教师之所以头脑中的旧观念没有城区教师那么顽固。

弃旧迎新,令人纠结,让人焦虑与烦恼。兴宁区燕子岭小学校长赵艳桃说:“实行有效教育改革,我们学校的教师经历了排斥、被动接受。主动接受三个阶段。”在兴宁区,这个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随着对有效教育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教师们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全新的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强化训练后,教师们上课比以前更加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效果令人鼓舞。经过1年又8个月的实验,兴宁教育发生了让李凌欣慰的变化——过去沉闷的课堂终于鲜活起来了。阳光和自信,知识和智慧,欢声和笑语,激情和灵性,成为一种课堂生态。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因为有效教育,乡镇教师多了一份自信和淡定,他们收获了久违的职业尊严感。

张英是一位乡镇教师,在有效教育试验中,她逐渐成长为自治区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她感慨地说:“我仿佛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而乡镇的孩子们完全没有了过去的胆怯和自卑,变得自信、活泼。乐学、开朗起来。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是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苦劳,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多少年来无数教师梦寐以求的全新的教育方法。

2011年11月28日,在玉州区召开的全国有效教育经验成果展示汇报现场会上,南宁市兴宁区华强路小学杨勇结老师展示了一堂“多边形的面积”课。他应用了有效教育模式,却不着一丝痕迹。面对一群从未谋面的学生,他调控自如,师生配合默契,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般,征服了600多位哦来自全国数十个有效教育实验区的校长和教师。

杨勇结属于有悟性的那种教师。他199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华强路小学,不到10年,自认为已“达到了事业的顶峰”,“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在我面前,已没什么可以挑战的了”。30岁出头,杨勇结已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又入了党,还成为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他参加全国的教学法比赛,又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在传统的教学领域里,杨勇结已经处于明显的“高原状态”,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两年中,他驾轻就熟地应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个期间,学习领导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安排他上一些公开课了,因为他已经是兴宁教师群里的老面孔了。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和生活,让杨勇结内心隐隐感到有些空虚和失落。

20120年2月寒假开学后,学校安排杨勇结担任五(1)班班主任,这是他首次担任班主任,算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因为教学风格轻松幽默,孩子们很喜欢上杨老师的课,课堂非常活跃,但有时候竟然活跃到“收不回来的程度”,还有的时候,个别学生还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开小会”。

跟他搭班的是蒙碧姬老师,一位来自玉州区的特级教师。有一天,杨勇结去听蒙碧姬的语文课。仿佛蒙老师身上有种魔力一样,整堂课,孩子们的眼睛都专注地看着蒙老师,也没有人讲小话。这些细节,令杨勇结既佩服又震撼。“为什么自己作为班主任,上课会有那么多人讲小话呢?”杨勇结还发现,蒙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有很多手势和动作,他有些纳闷。课后,他问孩子们:“你们上语文课怎么那么多手势啊?”孩子们笑着说:“杨老师,这是我们和蒙老师的约定。”杨勇结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再后来他又得知,蒙老师早已在自己的课堂上推行有效教育了!这时,杨勇结感到,一个全新的挑战已经来临。凭着1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他感到有效教学是个“好东西”。于是,每天吃早餐的时候,杨勇结就坐到蒙老师跟前,像个小学生一样,和蒙老师慢慢地聊。他得知,这一套模式叫MS-EEPO,在玉州区已经实行7年,孟昭彬教授是首创者……

随着了解的深入,杨勇结对有效教育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商量:“你们语文课有约定。除了一些共同的约定外,你们能不能帮我创造一些有数学学科特色的约定?”孩子们情绪高涨,全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进行讨论。原来,在蒙老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已经接受了“单元组”活动训练了。

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回答:“杨老师,可以倒数5、4、3、2、1。”另一个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还在说:“杨老师,口算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可否结合这一特色创造新的口令?”“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杨老师,你说‘学数学’,我们在下面就跟着说‘靠计算,计算好,靠口算’。”“好主意!”杨勇结学着孩子们,高兴地打了一个OK的手势,发口令:“学数学。”学生跟着说“靠计算,计算好,靠口算”,并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当时,我还不知道单元组,原来单元组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团队作用,太神奇了!”小试牛刀的杨勇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钻研有效教育理论,观摩课堂,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当初那种处于“高原状态”的迷茫情绪,如今已一扫而光。“学了有效教育才知道,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思想的碰撞,而非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教给学生一辈子所需要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让学习的方法。”杨勇结感慨道,‘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抛开旧观念的制约,空杯以对,才能领悟和接受新的理念和做法。”

如今,在兴宁区,经过一年多的打造,一批像杨勇结这样的教师已经成型,他们在追求“形神兼备的有效教育”道路上跋涉前行。

从居高临下到结伴前行

县区教研力量的强弱是决定有效教育实验进程的又一个关键。“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而做得差的县区则因为教研力量弱,缺乏自己本土的支撑。”刘冰主任这样认为。

几年前,作为教研员,北流市教研室副主任曾丽雪经常到一些村小去听课。课堂上,她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他们不敢;要求4个人小组交流,孩子们又不懂。一节课40分钟,孩子们都是安静地听讲,安安静静地写和练,师生互动很少,而且学生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这种状况,是所有农村学校普遍的现象。”作为教研员,曾丽雪很焦急,却束手无策。

2010年11月,北流市启动有效教育改革。在接触有效教育后,曾丽雪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体系,而且是有系统的操作体系”。只要用心理解,就会感觉到“这是非常有用的,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曾丽雪从教20多年,作为教研员也已经10多年,经历过多种教改实验,但往往是有理念而缺乏操作方法,“总有一种摸不着边际的感觉”。

有效教育改革启动后,曾丽雪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有效教育理论,接受了孟昭彬教授两腿的培训。北流离玉州区只有20多公里,她还到玉州的学校,观摩和感受有效教育课堂,打心眼里认可和接受了这一套全新的模式。但她也清楚,北流的20名教研员,由于工作背景和观念的差异,对于有效教育并非全部认同。

项目启动一个月后,南园民德小学的李倩老师上来北流第一堂有效教育课,所有教研员和全县200多名有效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前来观摩、研讨。就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教研员层面的冲突公开化了。李倩的课,曾丽雪参与了备课过程。听课后,大家正准备用有效教育评课标准进行评课,这时,教研员副主任张斌(化名)先声夺人:“我不管你什么课,先得用传统的方式评这堂课。”本来大家准备运用新学的评课方式进行评课,这突如其来的一声“抗议”,给现场200多位教师泼了一盆冷水。

时间仿佛凝固了,现场一片沉寂。第一次公开课,就遇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曾丽雪心里在流泪。此时,教研室另一位资深副主任打破沉闷的气氛,他说:“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有效教育理论,就按照有效教育的评课要点进行评课。”他还说,有效教育理论和操作系统,对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现状很有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新的支撑。这番话,对于现场200多位教师和教研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大家重振信心,开始有效教育第一节公开课的评课。“虽然我们对有效教育掌握得还不很透彻,但毕竟迈开了第一步。”曾丽雪说。

此后,教研室20名教研员,每周都进行研讨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大家感慨,“作为教研员,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东西没想到”?那位开始时有抵触情绪的副主任,看到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也改变了。他发现,教师已不接受传统的评课方式了,于是也积极参与到有效教育的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教研员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大家真正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和教师一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直到现在,虽然我参加过很多培训,但还没有资格妄自培训我们的教师。”曾丽雪介绍,在北流,教研活动一是依托自治区级专家的力量,二是依托“邻居”玉州区的专家力量,三是依靠教师团队自身的力量进行教研。

有效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改变,让学生改变,而且教研员的角色也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地指导,现在需要与教师结伴同行,与学校共同成长。每个教研员都直接与实验学校挂钩,走进学校,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一改以往教研中单纯去听课,然后以专家身份评课的状况,而是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教研员也得到不断提升。

2011年11月21日,北流市教研室组织开展了MS-EEPO基本功观察示范及讲评活动。他们邀请到没有参加实验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前来观摩。实验学校的教师们上课、评课的风采,深深震撼了这些校长,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参与有效教育实验”。这是最好的褒奖,20名教研员,无不留下了激动地泪水。

北流市10所实验学校中,7所是边远的山区学校。教师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展现机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农村教师能力比较差,但这次活动中,农村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的水平却令人刮目相看。评课时,往往是一个团队还没有评完,另一个团队的教师就抢着话筒来展现。这种精神状态,是农村教师队伍本质性的变化。

教师变了,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也变了。过去,曾丽雪经常看到的农村孩子的那种自卑和胆怯,已了无踪影。“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懂得怎样站位、怎样倾听、怎样发言,他们在单元组里积极互动,而且能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一点,是曾丽雪最乐意看到的情形。

“破茧化蝶的过程很痛苦,三言两语说不完,但是真正内化后,品尝到收获的喜悦,就会感到这一切煎熬和痛苦都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有效教育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导,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落后面貌不知道要拖延多长时间。”曾丽雪很感慨。

培养未来的“种子队”

师:同学们好!欢迎老师来上课吗?平时你们是怎样欢迎老师的?(生自由鼓掌)

师:我们有节奏地鼓掌:啪-啪-啪啪啪。(生有节奏地鼓掌)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由书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语文书、漫画书和童话书……

师: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

生:嗯……数学书……

师(小结):在别人发言时一定要注意倾听,而且要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师:由由书你想到了什么?(师要求用气泡图表示出来,在微型卡上写一写,时间是30秒)

(生在自己的微型卡上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表示你由“书”想到了多少种书?(生用手指表示这个数)

师:下面请同桌交流、补充气泡图)

师:请同学们再次用手指表示你现在一共写了多少种由书想到的东西。(生再次用手指表示自己写的个数)

师:谁来说一说和同桌交流后,你增加了哪些内容?

生1:我增加了科幻书和童话书。

生2:我增加了军事书和小说。

师:很多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吸取了更多的信息,合作学习真好!下面我们再扩大合作的人数,吸收更多的信息。分4人组交流。以前你们组建过4人组吗?

生:组建过。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形成4人组,时间是5秒,后面的同学想一想你们该怎样组建4人组。

师:倒数“5、4、3、2、1“。(生快速组成4人组)

师(拍掌表示):啪啪啪,啪啪啪。(暂停)

(师发现第三组最后两个学生没组成4人组,走到两个学生旁)

(生目光关注着老师)

师:这两名同学不够组成4人组,可以走到前一个4人组中,和他们组建成6人组。

师:8人以内的组都叫小组,明白的用手势表示。(生手心向外,表示明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组建好了4人组,回位。(生回位)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4人小组活动任务(大屏幕出示)

小组活动任务
1.4人小组内把个人微型卡的内容汇总到小卡上。
2.小组从气泡图、树状图、鱼刺图三种中任选一种使用。
3.比一比,一分钟内,哪一个小组写得最多?
    师(适当解释4人组活动任务要求):明白任务的,手势表示。(生手心向外表示明白)
    师:4人小合作开始。(生4人小组合作)
    师:收获。(拍掌)啪啪啪、啪啪啪。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回报?
    生:我们小组由书想到小说、文言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漫画书、数学书、历史书、音乐书、语文书、名著共11种。谢谢!
    生(全班学生鼓掌表扬):啪-啪-啪啪啪。
    师:今天上课内容就到这里,下课。
    这是广西钦州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梁庆执教的一节10分钟的学习方式训练课。曾几何时,在钦州学院,梁庆院长每到介绍、讲解、模拟或示范单元组、约定、卡板等学习方式时,学生们总是偷偷地笑,并小声地议论着老师的“幼稚”,随着学习方式训练项目的增加,学生们表现出的是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大学生不理解,这些“小儿科”为什么要搬到大学的课堂。而这一次,这位放下身段的大学教授,面对一群陌生的初中生,确找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钦州学院引入有效教育改革,既有现实的逼迫,更有着着眼未来的考量。大学的课堂里,往往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讲,一边整版整版的板书,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做笔记、发短信、看小说,甚至睡大觉。对此,教师很痛苦却没有什么办法,恨不得45分钟的课堂赶快结束。“钦州学院也培养师范生,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来何以面对自己的学生?”这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令钦州学院副院长徐书业心焦。
    一次开会,徐书业碰到韦昌勇。韦昌勇告诉他,广西准备在全区启动有效教育试点改革,项目的首席专家是孟照彬,并问:“你们钦州学院承担教师培训的任务,有没有意向引进这个项目?”徐书业此前接触过孟照彬,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的教师是学习了有效教育,下到中小学与教师一起研究问题时,才有一个对话的平台,甚至可以说才有对话的资格”。另外,徐书业还想,如果师范生4年中能够比较系统地进行有效教育的训练,今后走向中小学校,他们的学生就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回到学院,徐书业就此向院长做了汇报。院长说:“这是好事情,你拿出一个具体方案,争取把这套东西引到大学里来。”没想到通知已经下发,各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师纷纷主动报名。
    2010年10月,孟照彬教授第一次到钦州学院作培训,带到玉州区的5位小学教师做课。“这在以往连想都不敢想,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向小学教师学习?但在有效教育这个系统知识面前,我们需要从头学习,谁先学谁就是老师。”徐书业说。整个培训为期3天,每天上午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6点。期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授、院长们听课非常认真,一字不落地做笔记,实在憋不住了,跑步上厕所,再跑步回来继续听课。
    经过培训的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有效教育模式,教会大学生如何运用有效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便可以用有效教育方式上课。“我们学生下去的时候,他们不是去顶岗,而是去那里指导,教那里的教师怎么上课。“梁庆介绍,有效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面对这种全新模式,那些非实验校的教师说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不知道怎么做“。
    此前有一段时间,钦州学院的学生找不到单位实习。在接受有效教育训练之后,学院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协议,学院负责对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教育理论和操作知识培训,中小学则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今,实习难的状况完全改变,中小学往往是主动要求大学生去实习。“把有效教育引入大学,不仅带来大学课堂的变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培养未来的种子队教师,这将是一群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教师。“徐书业意味深长地说。
    记者从孟照彬教授那里了解到,尽管玉州现象已产生燎原之势,但在有效教育改革之路上,玉州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这关键的一步,使课堂效率从30%上升到70%,扭转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师生变得阳光而自信。但在攻克一流人才培养的难关上,在创造力、实践力、人格力、知识力、信息力、体魄力等方面,玉州才刚刚开始。这也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步,玉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名言。广西有效教育改革实践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之所以能创造玉州奇迹,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方法。因为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家的专业指导,有校长的积极参与,有教师的勇于实践,才结出了有效教育丰硕的果实。如今,与广西共同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地区,已经扩大到内蒙古、陕西、辽宁、山东、湖南、贵州等地。可见,玉州并不孤单,广西也不乏同行者。
(《人民教育》2012年第1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