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好文不过近人情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6 06:31
标题: 好文不过近人情
好文不过近人情

——走进“自觉”的写作
江苏省泗洪中学  程振理
所谓“自觉”的写作,是指写作者立足自身生活与阅读的积累,发自内心、自感自悟而不是矫揉造作、生搬硬套地表情达意、抒发见解,从而写出源自“真我”的本真作文。这里的“自”,是指“自己、自主、自发、自动、自然、独自”;“觉”,意为“感觉、察觉、品觉、悟觉、醒觉”。许慎《说文解字》:“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寤,寐觉而有言曰寤”。因而“自觉”,主要是指“自能感觉、自会察觉、自主品觉、自行悟觉、自可醒觉”之意。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知与实践活动,写作尤其如此。纵观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无一不是呕心沥血的“自觉”之作,唯此才会令人读来荡气回肠,感慨万端。即便是考场写作亦不例外,真正的好作文一定是写真情、抒真感、发真思的“真我”的“自觉”表达。因此,考场作文的致胜秘诀,就是走进“自觉”的写作。
生活中,源头清新活水来
——以生活体验触发“自觉”写作
“自觉”的写作首先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生活中,总是那些亲身体验过的情和事,才是我们最难忘却、感触最深的写作“触发点”。我们读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总是被其中的饥饿感所触动;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仿佛又回到战时的革命生活;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并不难从圣地亚哥的悲壮经历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心境……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作家仅凭想象很难写出逼真感人的生活。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课堂内外,都是“自觉”写作的广阔天地。
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选手范齐曾在《雪落故园》中写到:
不知为什么,还是会时常想起那个我曾经愤恨的家。在家的时候我是受到束缚的,妈妈不许我在别人午休的时候发出声音;不许我在考试的时候有半点失误;不许我将东西弄得不整齐……我不知该如何面对那一张冷漠的脸,也不知该如何做一个好孩子而不被打。而我,是始终不能令她满意的。记忆是一种罪恶,这使我常常想起自己挨打时挣扎的倦容和歇斯底里的哭喊。
……邻家的那只黑狗悄悄地走来,我平静的心情里充满了厌恶。好好的一个白色世界里怎么容得下一条黑狗?我凶狠地踢向它,它在雪地里滚了好远,滚白了身体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它又静静地走向我,安然地伏下,眼里噙着泪滴。我的泪也很快地溢出来了。我也像它一样伏下,伏倒在雪的怀抱里。
……原本已经朦胧的家又开始熟悉起来。……仿佛一切都是昨天,其实半年已经过去,生活似乎照旧,其实早已改变,而变化就是永恒的。也许,刺伤和疼痛真的是爱的另一种表达。
我漠漠地望着灰蒙蒙的天,淋浴在墨黑色帷幕里。多想再去看一看白雪覆盖下的故园的平静,嗅一嗅那清新的味道,轻轻地问候一声:爸、妈,你们好吧?家里的一切都好吗?
在这篇文章(选段)里,范齐同学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背景,敏锐地抓住“人·家·故园”这一主题,以“雪落思亲”为文章的承载点来阐释身边“爱痛交织”的亲情。尤其是“也许刺伤和疼痛真的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一句,若非亲历,何人能解?那雪、那狗、那云、那风、那泪、那人……不正是作者铭心刻骨、故园相思的“自觉”表达吗?
生活是个大舞台,主角就是你我他。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自觉”天地。聆听讲座、参观景点、观看电影、美文朗诵……都贯穿着“自觉”的意识与“自觉”的实践。不同的学生,会因其“自觉”的不同,收获到不尽相同的结果,而通过对话与交流,又会产生新的“自觉”收获。因此,好作文来自生活体验的“自觉”写作。
书香里,天光云影共徘徊
——以个性化阅读引领“自觉”写作
阅读是对写作者生活体验的重要补充。一部书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表达方式,读者走进阅读的世界,其实也就走进了又一个独特的生活。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自己阅读生活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因而,个性化阅读是学生走进“自觉”写作的又一路径。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到底是不是虚伪的?你如何看待《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你怎样理解《老王》中的“愧怍”?《听听那冷雨》中“冷”字的含义?《边城》中翠翠的爱情观?等等。对于这些因阅读而引发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尽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法,遵循自己思维的自觉路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答案。学生有感而发,诉诸笔端,不就是“自觉”的写作吗?
不仅如此,即使面对同样的阅读文本,学生通过“自觉”式的阅读,自主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优美,自主体验思想情感释放的快意,也会产生“自觉”而各不相同的文本解读。比如同样是读《红楼梦》,由于“自觉”的多样性,林黛玉的形象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朱雪莹同学《我喜欢林黛玉》:很多人不喜欢林妹妹,认为她矫情,娇气,小肚鸡肠,神经质,但是,我却喜欢林黛玉,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不似迎春般懦弱,不似惜春般执拗,不似妙玉般孤傲,不似熙凤般贪婪,不似可卿般妖娆,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烂漫,敏感,细腻,浪漫,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心,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张倩同学《我眼中的林黛玉》则认为:林黛玉其实是一个性情率直极具个性却又偏偏多愁善感的矛盾结合体。她性格直爽,天真率直而生性孤傲,有什么说什么,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她藐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
由此可见,独立与个性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独立思考、个性表达的阅读素养,必然点燃学生不唯书本、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创新思考的火花,正是学生“自觉”写作的绝佳途径。
课堂外,天机云锦妙剪裁
——以社团活动推进“自觉”写作
除了切身的生活体验与个性化的阅读,学校或老师特意安排的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走进“自觉”的写作,尤其是社团类活动。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老师们通常会引导学生成立“一行诗社”“甲乙剧社”“1+1散文社”“读书社”“朗诵社”“辩论社”“故事社”“评论社”“影视社”等各种文学写作社团。学生身处其中,必然会有所学,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落笔成文,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与活动成果,“自觉”的写作水到渠成。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到了每周最后一节“社团课”,学生们就各自结社,分组活动,这几乎是令所有学生陶醉其中的“快乐大本营”。学生们自觉投入,积极展示,成果连连,那阵势,不亚于《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热闹。例如:
“一行诗社”的古典诗歌写作,张梅梅《午时小憩》:“暖冬无风戏骄阳,窗头绿竹日更长;转身披被沉睡去,犹闻枕边淡墨香。”张学芳《家》:“一湾河水两岸冬,三间小屋四季空;朝盼夕望除之夜,五人共话茅庐中。”……好诗频现,不胜枚举。
“评论社”的余刘芳《作文疯云》:“为了写好作文,得到高分,我们学会了编造,希望用动人的小说将老师打动,或用美好的故事将老师感染。可是究竟哪一篇能让身为作者的自己感动呢?也许偶尔也会有些动容,但最终仍无法掀起那内心深处的波澜。”……面对现实,思考深入。
“读书社”的孙天娇《觉新作揖主义下的悲剧性》:“高觉新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明明能看得见自己的悲剧性,却又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陷地狱而麻木的活着。他的悲剧说明:妥协退让的‘作揖主义’是没有出路的。”……颇具见地,观点独到。
因此,社团类活动是学生走进“自觉”写作的幸福捷径。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朗诵社”、“演讲社”、“辩论社”等,还是学生们自己成立的各类文学社团,学生只要投身其中,感受浸染,就自然会“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韩愈),等到写作时稍加剪裁,何愁天机云锦不付笔端?
综上所述,写作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独特的心灵表达,是源自写作者自身生命的独特感悟,是写作者思想情感的“自觉”流淌。因而,只有动心地积累生活体验,动情地阅读古今名著,动力地投入生活实践,才能不断储蓄生活的营养,走进“自觉”的写作,写出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一篇篇意蕴深厚的文章。
(本文系《语文周报》“作文杂谈”特约稿,发表于《语文周报》2014年第4期,总第1651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