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作为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评判功能,理应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这也考验着批评家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赖大仁在其新著《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中,围绕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分析,并作出了富于创新意义的理论应答和系统探讨。
这种理论应答和系统探讨是建立在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及文学批评现状问题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及文学批评现状问题,并将文学与文学批评引向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呢?这首先关系到一个思想方法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诚如作者在书中自叙心曲所说的,“不管别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抱什么态度,在我自己心目中始终将其放在很高的位置。我觉得这不是迷信和盲从,而是自己经过学习和比较而形成的理性认识,这既关乎信仰也关乎学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对于文学批评而言,具有“思想源”或“价值源”的意义,他深刻指出,“对于当代文学批评来说,实际上已经不缺少理论资源,也不缺少批评方法的借鉴,如今真正缺乏的是唯物史观视野的观照,以及当今时代应有的价值观念和现实批判精神”。我们进行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重构与文学价值观念的重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取思想智慧,不仅不能与之相背离,而且要一以贯之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付诸具体的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而不是做空头的理论家。赖大仁既是这样的理论信仰者、倡导者,也是这样的理论实践者。
通观《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一书,作者无论是对文学批评与文学价值观问题的系统探讨,还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变革发展的进程、状况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问题的具体思考;无论是关于当代文化语境与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问题的考察分析,还是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与价值观念重建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对问题的认识广度、把握深度与理解程度,无不显示出论者令人折服的理论力量。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的熟稔于心与深刻领会是不可能做到的。鲁迅曾说:“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许多以前认为很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看,就明白了。”赖大仁对马克思主义是真信真学真用,这也使他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错误的观念所迷惑或遮蔽,达到了许多同类研究所未能达到的理论高度。而另一方面,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的运用,但并不意味着僵化保守,体现出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追求。他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学价值观方面,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格局中,也理应突出主导性价值观的重建,尤其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解吸纳与创新拓展。”以此为出发,作者结合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现状、问题和现实要求,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在当代的启示意义,为当代文学批评走出困境和危机注入了新鲜的理论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透过《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一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直面“现场”的担当、真诚与勇气。张炜说:“我们现在需要清晰准确、爱知并重、诚实无欺的当代艺术评论者。”毋庸讳言,现在的文学批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这与批评的“沉沦”直接相关,张炜称之为现代人的“精明得当”。赖大仁对此没有回避,更没有讳饰,表现出了极为稀缺可贵的理论勇气。在对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他列举了一些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并不无尖锐地指出,它们表现出来的人性观、审美观、社会历史观等等,都显示出惊人的混乱,但“我们的文学批评却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或装聋作哑,有的甚至盲目赞赏推崇,极易造成对文学实践的误导”,他呼唤文学批评应有的价值立场与批判精神,强调“对各种错误观念与不良现象进行实事求是和旗帜鲜明的分析批判,自然也是当今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的必然要求之一”。担当如是,真诚如是,勇气如是,赖大仁做到了。
罗曼·罗兰曾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的确,一个人有学问,并不等于有信仰。显然,赖大仁并不是这样的“学问”家,而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在《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一书中,他以自身的学术实践与理论勇气展现出了他对信仰的那份真诚,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理开拓,从而也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与理论创新提供了某种令人期盼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