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美学特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6 20:58
标题: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美学特征
原文地址: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美学特征(上 )作者:现代诗选粹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美学特征(上 )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概念的说法。有研究者这样描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面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纬度的消逝,本能成为一切,热病的消亡使冷漠的纯客观的写作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的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信仰危机。可以认为,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复杂性,直接显示出这个时代的复杂性。”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正如M.柯勒所言:“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1]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构成的是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分享着后现代主义总体思潮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的某些特殊性。
     关于后现代的分期,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评论家詹姆逊的观点是:“后现代主义存在的状况所依赖的前提是某种根本的断裂或中断,一般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期。”[2]此分期比较符合美国诗歌发展的实际。戴维·珀金斯在《现代诗歌史》中,论述后现代英美诗歌时说:“在50年代英美诗人摒弃已经建立起来的风格。自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派诗歌出现以来,一代一代的诗歌持续出现了40年无可比较的严重断裂。这一时期的开始时间也许可以定在1954年,这一年菲利普·拉金的《诗抄》得以发表,无独有偶,金斯堡首次朗诵了他的《嚎叫》。其余的突破点是罗伯特·洛威尔的《生活研究》(1959)和查尔森·奥尔森的宣言《投射诗》(1950),它们表达了许多青年诗人所共有的前提。”[3]
   后现代主义这一分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美国在这段历史时期跨入了后工业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经济繁荣。电视和电脑普及,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各种新的发明创造,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说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上世纪60年代侵越战争所激起的空前规模的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对德国法西斯集中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的痛苦回忆,对环境污染、吸毒等社会问题的忧虑等等问题,造成了美国人的心态、想象力和价值观的急剧改变。这势必给新时期的诗人带来新的题材和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其次,50年代中后期,T.S.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所确立的美学原则成了绝大多数诗人和评论家的规范。然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巨变促使不安于现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诗人开始寻找新的富于弹性的艺术形式,以表现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他们势必从不同的角度否定新批评派和新形式主义诗人所主张的封闭型的艺术形式,建立起自己的开放型诗歌形式。于是在诗坛上形成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深层意象派等等都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诗人们往往抛弃T.S.艾略特所倡导的“非个人化”和“人格面具”以及新批评派的反讽意识,毫无保留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对当代社会持怀疑态度的同时又热切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一方面有强烈的正义感,另一方面又情绪低落,不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脆弱情感。
  二、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出现和发展
   后现代派诗人借用被新批评忽视和否定的浪漫主义和幻觉,借用惠特曼和布莱克,法国和拉丁美洲的超现实主义,甚至借用庞德、史蒂文森和W.C.威廉斯来否定新批评派以及新形式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此来修正T.S.艾略特的正统规范,纷纷建立多种理论与风格。美国后现代派鼎盛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深层意象派等。
   一般认为,打响美国后现代诗第一炮的是以金斯堡为首的垮掉派。1956年,金斯堡的代表作《嚎叫》出版,一时间成为人们争相传阅的畅销书,其根本原因在于金斯堡对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搅动了当时沉闷的政治空气。其直接原因是诗里性描写的词句被作为淫秽品遭到查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经过法庭的审理,《嚎叫》胜诉,这符合了当时人们的逆反心理,同时也历史地把金斯堡推上了垮掉派作家的领袖地位。以金斯堡为首的一批诗人从此到全国各地朗诵他们的诗歌,并逐渐走上了各大学的讲坛上显露身手。很快,这批垮掉派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风靡全美国。
   垮掉派作家生活放荡不羁,吸毒纵欲,对社会习俗无所顾忌。他们常常象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主人公那样到处游荡。他们自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约翰·克莱隆·霍姆斯在《纽约时报杂志》一篇文章里对Beat一词专门作了解释:“它的含义不止是厌倦,还有被利用和粗俗、没有经验的感觉。它触到赤裸裸的思想乃至赤裸裸的灵魂,直至意识的底层。”如果去掉垮掉派作家生活放荡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垮掉派文学的实质其实是对已脱离群众的学院派文学的一次颇具规模的造反。
   垮掉派诗人的阵营十分强大,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如,劳伦斯·费尔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1919)、杰克·斯派塞(Jack Spicer,19251965)、菲利普·惠伦(Philip Walen,1923)、威廉·埃弗森(Wiliam Everson,19121994)、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格雷戈里·科尔索(Gregory Corso,1930)等,当然,最具代性的人物还是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他的《嚎叫》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金斯堡的这一声“嚎叫”代表了垮掉一代长期受压抑而突发的呼喊和对美国社会的愤怒抗议,是文学能量的一次大释放。他在《嚎叫》的一开始就疾呼: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被疯狂毁坏,
   饿着肚子歇斯底里赤身裸体,
   拂晓时拖着脚步穿过黑人街道找一针够劲儿的毒品……
   金斯堡曾称他的诗是“垮掉派—嬉皮士—神秘学—意象派”的综合体。诗人将沉溺于幻觉中的嬉皮士们疯狂、神秘的生活行为与具体的现实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个既超脱现实又触手可摸,再配上一气呵成的平行诗行及咒语似的节奏,给读者造成既惊诧不已又痛快淋漓的感觉。同时,这首诗用了大量俚语、口语,且不避秽语,烘托了“垮掉派”的行为方式。金斯堡洋洋洒洒的诗风受惠特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受到奥尔森和邓肯的投射诗理论的启发。金斯堡的诗歌朗诵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时而吼叫,时而低语,时而吟咏,伴以手势,如同摇滚乐那样地在听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即使在30多年之后的今天,《嚎叫》的长诗行、朗诵的节奏和放肆的语句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活力和新鲜感。
   在当垮掉派作家以怪异的思想和生活引起公众注意的时代,一群更有哲理气息的大学师生在偏僻的黑山学院用开放型的诗歌取代新批评派提倡的封闭型智性诗,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黑山派诗歌。这些诗人被称之为黑山派诗人,也叫做投射派诗人。
  对他们的命名,前者根据地点,后者根据其诗歌特色。黑山派的灵魂是黑山学院的院长查尔斯·奥尔森,主要成员有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19191988)、罗伯特·克里利(Robert Creeley,1926)等。
   黑山派诗人在诗歌美学的破旧立新上比垮掉派诗人更激进,也更有建树。与新批评派诗人恪守的人格面具相反,也与自白派诗人纯自我坦白不同,黑山派诗人是自我和非 个性的自然融合。奥尔森和邓肯认为,在我们的感知中,现实是偶然的、前后不一贯的 、一直变化的和难以解释的,反映这种现实的诗歌形式必然不可能预定,必然是多变的 。因此,他们的诗行参差不齐。奥尔森在纲领性的论文《投射诗》(1950)里开宗名义地 提出了他的主张:“而今1950年的诗歌,如果要想前进,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我认为必 须牢牢地把握某些呼吸的规则和可能性,即把一个人创作时的呼吸和自我听到的某些呼 吸规则和可能性放进诗里。”他根据这个以呼吸为诗歌节奏单位的创作主张,1953年开 始陆续完成并发表《迈克西·莫斯诗抄》,诗行长长短短,占据整个稿面,把开放诗推 向了极致。下面以他的“投射诗”理论样板诗— —《翠鸟》(节选)为例,领略一下投射 诗的特点。
   我想起了石头上的E形字,和毛的讲话
   曙光
   但是翠鸟
   就在
   但是翠鸟向西飞
   前头!
   他胸脯上的色彩
   染上了热烈的夕阳!
   ……
   这首诗的形式是就几个联系松散的论题进行急流般的谈话,诗行忽左忽右,长短不一,时而文字聚集一起,时而文字疏朗,以至一个字成为一行,以此显示作者的思想变化。奥尔森自由地利用纸面的空间安排文字,自由地更换他的意识。诗中人想起古石上E字符和毛主席的话,把遥远的过去与依然无法把握的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
  诗人通过诗中的双重运动—遥望曙光和翠鸟向夕阳飞去,揭示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背负着这种历史重负。
  自白派是上一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的一个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的诗歌流派,影响了包括洛威尔、贝里曼、塞克斯顿、普拉斯、金斯堡在内的一大批诗人,并产生了一批上乘的诗作,如洛威尔的《生活研究》、贝里曼的《梦歌》、普拉斯的《爱丽尔》等,从而形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
   “自白”(conf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m”和“fateri”,意思是“彻底说出”,和“向别人倾诉”,因此“自白体”诗首先表达了诗人向别人倾诉的渴望,一种彻底暴露自己的快感。就诗歌题材来说,“自白体”诗歌主要揭示的是诗人痛苦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生活,甚至包括十分阴暗的隐私;就诗歌的表现形式来讲,诗人往往把个人的痛苦经历与公众事件甚至政治事件结合起来,互相映衬、烘托,从而达到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意义;就诗歌的语言来讲,“自白体”诗歌讲求坦率、不加修饰的语言风格。自白派诗歌的真正目的是人对心理现实的一种剖析,剖析自我和自我体验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选自<<纯文学研>> 来源:网络

                                                                          选编:苍劲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