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李学容:警惕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9 15:42
标题: 李学容:警惕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
李学容:警惕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对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思
作者:李学容  
  在城乡教育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农村教育,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了很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为了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找准农村教育的优势,确立农村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立足农村实际生活,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教育管理部门为农村学校赋权,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农村教育,但由于长期“城市主导”的价值预设,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农村教育,参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来发展农村教育,将城市教育的要素简单复制到农村教育中去,成了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这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一方而城市教育未必适应农村实际,另一方而是农村教育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厘清城乡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表征
  (一)教育口的异化:“背农”而不“为农”
  在长期的“城市取向”的价值主导下,农村学生感受到的是来自城市世界的强势价值预设。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口标下,农村生活中的淳朴生活经验和智慧受到忽视,农村世界的价值在比照中沦为低层级的价值特“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去挖地”成了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常见话语。
  在这样的价值预设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农村学生的价值追求,教育自然成为优秀青少年跳出农门、摆脱农村的重要路径,农村教育遭到严重的扭曲。过分关注应试,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沿着城市取向的价值路径努力攀爬,成了农村学校一致的追求。虽然部分学生通过寒窗苦读确实升上了大学,可由于起点不同和整体素质的差异,他们进入大学后乃至进入社会后的机会同样是不平等的,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在综合素养、社会关系资本等方而仍然相形见细。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虽然也获得了部分知识,但更多感受到的是身在其中的失败和无望,厌学、弃学现象当然就理所当然。在对“城市化”的盲目追求下,很多毕业生涌入城市,却根本无法适应城市,成为游离于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人。
  (二)课程内容偏差: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
  在城市主导的价值体系下,城市文化凌驾于农村文化之上。在统一的教育体系中,主要以城市学生学力为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无视城乡学生在教育背景和教育硬件上的差别。导致所学内容与农村学生联系不大,既无兴趣也不熟悉。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自选商场、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社区图书馆、超级市场等均带有城市化的倾向,脱离农村实际。而“农村本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然野趣在外来的主导文化冲击下被强行剥离了教育体系,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成为学生陌生的“异己”世界。农村学生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缺乏,导致其学习不利,这种倾向更拉大了城乡学生的教育差距。
  (三)教师培训误区:呈现“去农村化”倾向为了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教师培训。除了系统的脱产培训如置换培训,还有短期的专项培训,另外还有送教下乡等形式。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培训脱离了农村教师的实际,呈现出极强的“去农村化”倾向。这种“去农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混培现象严重。不顾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的需求差异,将他们编为同一个班进行培训。这样异质组班方式的初衷是促进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之间的视野融合,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因需施教。在培训学员互动交流中,基本上是城市教师占据了平台,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农村教师只能旁观,缺少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二是课程设置主要以城市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主,较少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项口的设计者大多对城市教育较为熟悉,在设置课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城市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而没有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需求情况做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针对性的缺失势必导致可学性和实效性差,很多农村教师反映:“培训专家们都讲得很好,就是离我们太远了,没法学。”
  (四)管理体制偏颇:以城市取代农村的委托管理
  要推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管理模式的革新也引起人们的探索。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一些地方纷纷效仿上海进行“委托管理”:在保证公立学校产权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将学校的管理权限外包。通过市级层而统筹,将中心城区品牌学校的管理输出到郊区农村学校,促进城市品牌学校文化向农村薄弱学校的主动传播,或者由高等学校、市区级教育学会托管农村学校,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委托管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托管机构的管理能力问题。城市品牌学校(大学、教育学会)是否就一定能管好农村薄弱学校。从实践探索情况来看,城市品牌学校在短时间内的快速移植带来了一定的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的问题。个别学校派出的校长和管理团队由于只有管理好学校、好学生的经验,对薄弱学校的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在管理中出现不能对症下药的问题。
  (五)教育研究薄弱:极少关注农村教育
  从教育理论界来讲,存在着忽视或轻视农村教育研究的倾向。“教育学者都是城市知识分子,他们的关注视域集中于城市,他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导向的关键性因素。这种关注潜在的带有片而性,使得农村教育被掩盖或遮蔽在主流话语之外,教育研究的话语方式远离农村。农村教育研究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农村教育学在教育科学系统中没有获得应有位置;农村教育研究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信息不灵通。从结果来春“无论是引述的研究资料,还是针对的教育问题”,都很少着眼于农村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教育作较为透彻的分析和探讨。
  二、发展农村教育的建议
  (一)审思农村教育的价值特质
  农村绝不应该是城市的跟班,农村教育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农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农村生活的一些文化元素,有着建构农村生活秩序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农村教育姓农不姓城,应代表的是这种真实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农村人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品质,农村人团结互助的热情,农村安祥和的氛围,绿色环保的生态,这一切都应该是农村教育应该传递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同这种价值观念,热爱家乡,也是农村教育应追求的培养口标。因此,农村教育要发挥传递、甄别的能力,有选择地借鉴城市文化,保持和延续自身的良好习俗。书本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城市文化的横向渗透和农村文化的纵向传承,课堂教学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融合,教育不仅成为城市文化的传递者,也成为本土文化的阐扬者,活化农村文化价值。
  (二)彰显农村教育的优势
  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存在着硬件条件差、资金投入少、文化意识弱、办学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弱、家长助力小、政策优势差、发展机会少、社会支持弱,现代文化气息弱等方而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着优势。
  农村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小班教学。由于学生数量不多,农村学校班级人数相对较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多,学生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多,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2.自然性强。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有利于教师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教育回归生活。
  3.灵活性强。农村学校因为规模小,其随机性和灵活性就可以很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育教学作适度调整,使教育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要。
  4.生态环境好。农村清新的空气,秀丽的山川,安静的氛围,都营造了一个极好的环境。
  5.有着质朴的文化环境。淳厚质朴的乡风民风,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农村人对教师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这里的教师安贫乐道,敬业奉献,这种高尚的师德让人肃然起敬。只有尊重并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让农村学生能更多去感受、发现农村的独特教育资源,农村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不是城市教育的追随者。
  (三)立足农村生活,推进教育生活化
  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教育源于生活,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只有使教育真正地而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应给农村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限,在确保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弱化地方课程,大力发掘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丰富校本课程。让真实的乡村生活走入课程,让自然淳朴的生活世界走进课程,让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走进课程,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走进课程。让农村学生能更多地去感受、发现农村的独特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为了生活。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能凸显其优势,呈现其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四)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而入手:一是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加强前期的需求调研,了解参训教师的短板和实际需求,这是做好培训的前提。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岗位需要和自身需求,制定适合农村教师的课程,可以将教师知识、能力细分为若干单元,设置大模块、小切口的课程,从问题和情境入手,增强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和具体化。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农村教师参与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不强,是当前应重视的一个问题。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试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在职培训结合起来,未完成培训要求、教育教学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不予注册。制订城乡双轨制教师岗位计划编制标准,适当超额配置教师或采取支教的形式,保证教师轮岗、脱岗参加继续教育。另外,将教师培训结果纳入教师评职、评优、评先;设立教师培训奖励制度,根据培训隋况对参训教师进行奖励。四是加强培训效果的跟踪监测。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估制度,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立教师培训的全程监测机制,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确保评估的公正性。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制度,培训结束后,到培训对象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五)简政放权,给农村学校赋权
  学校管理权力结构的调整,是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森“一刀切”的刚性管理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统整,却无法顾及到农村学校的实际“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辖区内每个学校的师生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每个学校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四。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而向生活,学校要有课程设置自主权,灵活开展教学活动的权力,这一切都既要求校长懂教育有思想,也要求行政赋权。行政干预太多,势必会导致农村学校无法实施自身的办学理念,农村教育就无法实现教育的口标。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农村学校大胆探索自身的办学模式,在对学校的优势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或者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或把特色创建作为要务,或者以教育科研促进师资建设,或者以文化建设为路径,因地制宜,各显其能。
  (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
  农村教育需要的不只是资源的输入,更需要我们去做深层的拷问和探究。为了推动农村教育向纵深发展,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研究己经成为摆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部门而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农村教育办不好,中国教育就办不好。不了解农村教育就不了解中国教育,不研究农村教育的教育科学理论就不是完善的教育科学理论。西方的教育学不论及农村,是因为农村所占比例很小,城乡差异不大,而中国的城乡实际,需要专门论及农村教育。因此,加强农村教育研究,既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科研部门要转变科研概念,而向农村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农村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农村教育要发展,但不能完全推行城市化教育模式,必须联系农村当地实际,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寻找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实现农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