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新浪名人博客的特点和功能探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9 22:49
标题: 新浪名人博客的特点和功能探析

新浪名人博客的特点和功能探析

毕 耕

摘要:新浪名人博客自2005年推出以来,发展迅猛并引人注目。不仅表现出写手云集、栏目众多和点击火爆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展现自我、交流信息、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和锻炼写作等功能,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加强名人博客的管理和建设。

关键词:新浪;名人博客;特点;功能;对策

新浪名人博客自2005年推出以来,迅速成为众多博客中的佼佼者。不仅栏目版块众多,信息资源丰富,而且发展势头迅猛,场面极其火爆,尤其是有文化、娱乐、教育和商界等知名人士积极参与,共同组成了一个博客名人圈,从而在众多的名人博客中脱颖而出,特别引人注目。因此,从传播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的理论高度,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深入分析探讨新浪名人博客这一典型案例,对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浪名人博客的产生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最初是指人们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和“网志”,现已开始转变为具有广泛传播性的“个人媒体”。博客通常由一系列不断更新的文章、图片等构成,用于记录个人的心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传播知识与信息等,其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大多带有明显的私人性质,但又具有公开性、传播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即由旧媒体到新媒体再向自媒体的转变,是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应用热点之一。

博客既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广泛流行的结果。从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在博客网站上发布的“克林顿绯闻案”,到木子美在博客中国上发表个人性生活经历的网志《遗情书》,由于这一系列具有轰动性事件的不断出现,使博客的概念从深闺走向了普通大众,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博客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我国自2002年引入博客以来,每年都以2-3倍的惊人速度高速增长,尤其是2005年被称为“博客年”,2006年被称为“播客年”,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博客作者的规模已达到3094万,比2002年增长了30多倍。正是在博客如火如荼、空前火暴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新颖诱人的概念——名人博客于是便横空出世了。在众多的名人博客中,新浪名人博客可谓独树一帜,特别引人注目。新浪是我国著名的商业网站,在新闻资讯等传播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当初对博客这一新生事物似乎不太感兴趣。后来,新浪发现博客中国等网站一鸣惊人,于是便奋起直追,于2005年9月先后推出博客频道和博客大赛,免费提供存贮空间,并广泛邀请名人名家上网写作。与此同时,新浪还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源优势,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推广,最后又一次制造了新浪神话,纵身跃踞于国内博客界的金字塔顶。

陈建在《新浪博客之道批判》中指出:“在新浪搞的那个《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的研讨会上,新浪请的一帮人对中国的博客现状进行了研讨,而他们的研讨结论是:国外的博客是草根化的,而中国的博客是精英化的,所以中国的博客也应该是走精英化路线。”[1] 蚂蚁网创始人麦田认为:“新浪blog的推广很明显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打‘名人博客’牌汇聚高端用户,抢制高点;第二步打‘博客大赛’牌汇聚低端用户,遍地开花。”[2]虽然网络号称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竟技场,像木子美、芙蓉姐姐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网络迅速窜红,正如有句名言所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新浪的高层决策者认为,实际上真正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影响的名人,并非是所谓“草根阶层”的普通老百姓,而绝大部分普通网民最终只能淹没在互联网的泡沫之中。因此,新浪便把眼睛紧紧盯在名人身上,并以“与名人同台竞技”为号召来招徕群众,鼓动草根阶层在博客上大胆亮相,诱使老百姓对博客趋之若鹜,最终借助名人的社会影响来实现特定的目的。于是,新浪名人博客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便在一片喧嚣和叫好声中隆重登场了。

二、新浪名人博客的特点

新浪名人博客自开设以来,经过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想。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写手云集

新浪博客一开始就是以名人为目标,试图借助名人来扩大网站的影响。新浪主编陈彤一次就发出了500多个电子邮件,力邀名人名家登台亮相。目前,在新浪开博的名人遍及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商界和IT等各个领域,包括影视明星、作家、学者、教授、大学校长和知名人士,以及各大媒体的主编、主笔和主播等。现将各类名人简略地列举出来,并按学界类别大致划分如下:

(1)文艺与娱乐界。文艺与娱乐界一向都是公众瞩目的焦点,身处其中的人们大多与传媒有着密切的依存联系,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为自己包装宣传的机会,于是博客就成了另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他们包括影视和戏曲明星、歌手、导演、名模、音乐人和画家等,主要有徐静蕾、袁立、李亚鹏、高晓松等。

(2)文学与评论界。文学界虽不如演艺界那样喧嚣热闹,但也是人才辈出、风云际会之地。博客虽不如期刊、杂志那样正规,但也可用来写文章、发评论。在新浪开博的著名作家、新锐作家和评论家,主要有金庸、琼瑶、余秋雨、韩寒、郭敬明、易中天等。

(3)科学与教育界。科学与教育界历来是专家、学者、教授云集的地方,也是传播知识、思想与学说的园地。在新浪开博的专家学者主要有方舟子、李银河、周国平、葛剑雄等,而天津大学副校长胡晓唐也跻身其中。

(4)新闻与传播界。新闻传播界与网络、博客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新浪开博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参与其中的著名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员,主要有洪晃、董路、杨澜、李湘等。

除此之外,其他界别和领域的名人如体育明星罗雪娟、郭晶晶、谢军和桑兰,先进人物张海迪和徐本禹,财富名人潘石屹和王石,IT精英王冉、高燃和江南春,甚至靠博客成名的人如老榕、猛小蛇等,也都纷纷加入到了新浪博客的行列之中。

2.栏目众多

由于新浪博客上的名人来自于各行各业,所写的博客也是五花八门,为了进行分类管理和方便网民阅读浏览,新浪便在博客频道的首页上设置了数十个栏目和版块,如娱乐、体育、文化、IT、财经、房产、教育、游戏、军事和生活,以及文章排行、博客总排行、热点专题、名家专栏、博客名录等,每个栏目和版块都另辟有专门的网页,下设其他各种更小的栏目,还有特别推荐的头条资讯等。例如,文学圈有文化视野、幽默文学、80后文学、民间文化、书画艺术、乾元国学圈、敏思博客圈、作家联盟、文学圈、绘画圈、红学博客圈、艺术家俱乐部、文化复兴、原创文学、网络文摘等小专栏。据不完全统计,新浪博客的大小栏目共计有200个之多,热点人物的博客有近500个,各类网页和链接更是多不胜数。新浪博客频道的规模之大和投入之多,显然是其他网站所难望其项背的。许多名人如余秋雨、徐静蕾、韩寒、郭敬明、洪晃等除了在其他网站上开博外,还同时在新浪开博,足见其影响之大。

3.点击火爆

2007年3月12日,新浪网的统计数据表明,博客频道的流量超过新闻频道跃居各频道的第一位。目前,新浪博客每天的访问量大约有350万人次,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检验博客是否受到欢迎,人气指数如何,唯一的标准就是通过点击率来衡量的。截止到2007年9月15日,在新浪博客点击率的总排行榜中,徐静蕾和韩寒已经超过1亿,acosta、郭敬明和当年明月超过5千万,洪晃、李承鹏、董路等82人超过千万。新浪开博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也是很不简单的。早在2006年2月13日,当徐静蕾博客的点击量突破千万大关时,众多新闻传媒铺天盖地的报道,对提升其影响力和点击率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从点击率的排行榜可以看出,娱乐、艺术界的名人比较受到欢迎。尽管金庸、琼瑶、余秋雨等著名文学大师也在开博,但其点击率却远远低于演艺界的徐静蕾、袁立、李冰冰和张靓颖等,也低于文学新人韩寒、郭敬明等人。这说明在今天这个娱乐时代,影视歌星始终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所追捧的对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名人生活的好奇与窥视心态。

三、新浪名人博客的功能

博客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能够在当代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有众多的社会名流积极参加,并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作用和意义的,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新浪名人博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展现自我的平台

据《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博客的数量以个人日志类为最多,占全部类别的84.9%。人们开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记录自己的心情,表达个人的观点,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等。大多数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博客能被别人浏览和关注,也有不少人比较在乎自己博客的点击量。由此可见,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交流情感和信息,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在现代社会,“个性”、“自我”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一改过去那种“谦谦君子”的风范,努力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成功,而博客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表现自我”的精神需要。例如,徐静蕾在《老徐的博客》中,通过记录每天的工作、生活与感受,回忆从求学、恋爱到从影的过程,将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与人生感悟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充分展现了一个才女的心路历程,用她的话说:“博客中才是我最真实的自己”。[3]由于徐静蕾的勤奋与努力,使其博客的点击量在开博一个月后就突破了百万,并一直稳居国内所有博客排行榜之首。

2.交流信息的管道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内容的实效性、更新的快捷性和传播的交互性等。随着博客从记录型的“网络日志”向传播型的“个人媒体”的转变,以传播新闻、资讯和广告等内容为主的博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在新浪博客的作者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记者、编辑、主播等传媒人士,如洪晃、董路、杨澜、吴小莉等,他们把在采访、编辑等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评论等,通过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配上相应的图片和影像,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个人新闻网站。博客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国内外重大事件到采编花絮,从时事政治到社会风俗,从财经热点到军事纷争,从时尚动向到娱乐八卦等,总之是应有尽有。此外,许多名人还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文化与商业资讯,以及参与和经历的各种社会活动等信息,通过自己的博客向公众予以发布。更有甚者干脆就拿博客当成免费的宣传栏,随手贴上各种演出海报、出版资讯和个人活动的报道等。

3.普及知识的课堂

网络传播因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和双向互动等特点,是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教学与普及的理想工具,所以人们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设了许多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博客,以求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新浪开博的名人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各种问题有着独到的理解与认识,能够把握各个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于是他们就以博客为载体,对社会公众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尤其是IT人士所开设的博客,不仅信息丰富,内容广博,而且新观点、新见解层出不穷,对提高读者的科学水平很有帮助。在众多知识性的博客中,胖星儿的《相对美女私房菜》曾获新浪首届博客大赛一等奖,自创办以来8个月的点击量就超过200万次,后来还汇集成《谈情说菜》一书出版。其博客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情感与美食结合起来,既谈情,又说菜,两者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此外,沙黾农、凯恩斯等的财经博客和叶茂中的营销博客的点击量也超过百万次,对普及经济学知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传播文化的讲坛

在当代社会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等各种文化之间既有激烈碰撞,同时又融合共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全面普及,人们发现利用网络媒介来传播文化,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于是,在新浪的感召之下,很多文化学者便纷纷投笔触网,在博客上登台亮相,开设讲坛和道场,从此不必再独守深闺了。这对那些一向善于利用传媒的学者如易中天、余秋雨、孔庆东等人而言,则绝对是进行个人宣传的大好时机,自然不会白白放弃。余秋雨除了在新浪之外,同时还在搜狐、央视、中国网等也开设博客,每个博客都分别设置了诸多专栏,如《秋雨录》、《秋雨时分》、《秋雨行程》、《秋雨书法》、《秋雨相册》、《视频访谈》、《第12届CCTV青歌赛试题点评》等,分别把所写的散文、随笔和凤凰卫视专栏的文字稿,以及各种活动消息、照片和试题点评等张贴其上,以供人们阅读和浏览。新浪博客还邀请了一批国学大师,如汤一介、庞朴、李学勤等人组成“乾元国学圈”,不时推出各种热点话题,如仁义礼智信与当下社会等,以供圈内外的广大网友讨论。

5.锻炼写作的园地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上网开博似乎并非难事,但要获得成功却是十分困难的。成败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博客的内容,二是表现的形式。只有文化底蕴丰厚、内容充实、文笔流畅的博客才会有吸引力,否则是不会有人看的。对于众多的作者而言,在网上开博无疑是增强思维意识,锻炼写作能力,提高表达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新浪博客的许多作者都是文学家、学者和教授,他们所写的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独到,而且文笔生动优美,因而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尽管有不少影视歌星的文笔比较稚嫩,但只要写得有内容、有个性,同样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虽然有一些网友和媒体批评李冰冰“文笔差”,张靓颖“像小学生作文式的汇报”,范冰冰喜欢用港台腔“我好好……啦”,李湘、张静初的错别字太多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开博一定能够使他们的文字修养和写作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新浪名人博客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给自身的声誉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部分作者道德水准不高和自律性不强,导致新浪博客成了隐私丑闻的报料源、自我炒作的斗秀台、沽名钓誉的名利场。为了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知名博客服务提供商,在2006年 8月21日共同签署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要求网站、作者和读者等都要加强道德自律,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为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4]这对于繁荣网络文化,构建和谐共享的精神家园,拓展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新空间,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新浪博客之道批判.http://post.blog.hexun.com,2005-11-01

[2]博客频出是非争端,几大网站大战“名人”与“草根”.财经时报,2007-7-22

[3]徐静蕾称博客中才是最真实的自己.钱江晚报,2005-11-23

[4]毕耕.新浪“名人博客”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学习月刊,2007(11) (本文来源:网易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