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清末的国文教科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12 22:08
标题: 清末的国文教科书
原文地址:清末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文峰野老
清末的国文教科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癸卯学制”规定中小学课程,有“读经”,还有“中国文学”(就是后来通常简称的“国文”),规定“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十年以后,到民国二年(1913年)的“癸丑学制”,明令废止读经,“国文”便成了中小学教学本国语言文字的唯一的学科,也是最主要的一门功课。
早在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新型教科书。在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不可阻挡的大潮的形势下,中国最早的现代编辑出版机构设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需要,便于1903年出版了“自由编印”的中国第一套小学《最新教科书》。1904年施行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等便纷纷编印出版各种中小学教科书,1905 年清朝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立即着手审定教材,此后的各种教科书便都加上了“学部审定”字样。19067月,学部设立“图书编译局”,不久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部编”小学教科书。其中的《最新国文教科书》(1——10册),蒋维乔、庄俞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自19076月到1911年连续出版,成为清末全国小学堂使用面最广的通用教材。
清末编辑出版的中学国文课本比小学的少,且多是讲义性质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吴曾琪编选)初具规模。全书五册,第一册“国朝文”,第二册金、元、明文,第三册宋文,第四册晋至唐文,第五册周秦至三国文,共选文700余篇,每篇有眉批及评述,每册有例言,综合介绍评述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源流及特色等。当时使用者最多,19118月印了最后一次。
此书开篇第一课的“国朝文”是《睿亲王与明史可法书》。公元16445月,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劲旅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定鼎北京,次年5月,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清朝大军挥戈南下,其时的南明小朝廷腐朽不堪,史可法以阁臣(俗以宰相目之)兼兵部尚书(人以‘史阁部’尊称之)身分在扬州督师,实不过凭一腔忠义守空城一座 。但是史可法素以忠贞闻名天下,极负人望。多尔衮不能不先礼后兵,于是便让降清的文士写了这篇颇有名气的给史可法的信(后人们多称《致史阁部书》),认为“国朝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也”。而清兵人关,剿灭李自成农民军,是帮助明朝军民报仇雪耻,所以南明朝廷之立是为非法。并以“昔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的军事优势相胁,愿史可法“唯善人能受尽言”,“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贤王,劝令削号称藩”。课本编者给此信所加的题目,称多尔衮为睿亲王,对史可法直呼其名,并冠一个“明”字,以“大清”为“国朝”的立场非常鲜明。
史可法也回了一封更为有名的信,清朝时通称《答睿亲王书》(一般认为是侯方域属草),既对清朝“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抚辑群黎”深表感谢,更着重阐述南明福王继统之正,并以委婉之辞指明倘清兵乘人之危加兵于我,则是“以义始而以利终,贻贼人窃笑也”最后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表达了以死殉国的决心。两书都由当时的文章名家属草,各自言之成理。就文章而言,都非常出色。
有趣的是,清末国文教科书里开宗明义第一篇,选的是《国朝睿亲王致明史可法书》,要先生和学生首先记住自己是“大清的子民”。而据茅盾先生在他的《我走过的道路》中回忆,辛亥革命前他在湖州府中学堂读书时,被校长请去代课的留学日本归来的钱夏(即后来的五四文化革命钱玄同)先生给学生选讲的却偏偏是《史阁部答清摄政王书》,仅从题目来看,便和课本文章的立场针锋相对,教学的意图显然是要在学生们的心中唤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感情。
当时知名的国文读本,还有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琴南选编的《中学国文读本》。林是古文大家,虽不懂外文,而以中国的文言转译西方小说名著170多部,在清末民初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琴南反对白话文章,而精于古文,他选的文章多是杰作名篇,点评多能揭示为文的奥义。但是选文不大考虑学生的实际,所以只是一部好的国文选本,而非合用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