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世纪德国教育学的10部经典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12 22:17
标题: 20世纪德国教育学的10部经典
原文地址:20世纪德国教育学的10部经典作者:教育学世界
1.[德本费尔德:《西西弗斯或教育的限度》,1925年初版。
本费尔德(Siegfried Bernfeld,1892-1953),心理分析专家,曾攻读自然科学,后转读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师从弗洛依德。早年从事种种教育和政治活动,1922年起从事心理分析治疗,先后在维也纳、柏林等地的心理治疗机构任教,纳粹上台后流亡至法国、美国,1953年卒于旧金山。
2.[美杜威:《民主与教育:哲学教育学导论》,纽约1916年初版。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20世纪初教育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882-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博士论文研究康德哲学;1884-1894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教,后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主任;1904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曾到中国进行讲学。
3.[德里特:《“管束”与“任其成长”:论教育学基本的问题》,1927年初版。
里特(Theodor Litt,1880-1962),德国教育家,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99-1904年在波恩和柏林攻读语言学、历史和哲学,取得古典语文学的博士学位,后在古典中学任教和普鲁士文化部任职。1918年在波恩大学任教,1920年接替斯普兰格在莱比锡大学任哲学与教育学教授;1925年参与创办《教育》杂志;1937年提前退休。1945年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947年到波恩大学任教授。
4.[德诺尔:《德国的教育运动/教育理论》(见诺尔等主编:《教育学手册》第一卷),1933年初版。
诺尔(Herman Nohl,1879-1960),德国教育家,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柏林学医,后转攻历史、文学和哲学,1904年以研究苏格拉底伦理学获博士学位;曾在耶拿大学任教并创办耶拿民众大学,从1920年起在格廷根大学讲授教育学,任格廷根教育研究所主任;参与创办《教育》杂志,1928-1933年与帕拉特(L.Pallat)主编五卷本的《教育学手册》;1937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度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创办格廷根师范学校;编辑《狄尔泰全集》。
5.[德鲁特:《天赋与学习:新研究的成果及意义》(德国教育审议会的研究报告之四),1969年初版。
鲁特(Heinrich Roth,1906-1983),教育心理学家。1956年起在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任教授,1961-1971年在格廷根大学任教育学教授,教育审议会成员(教育审议会为教育专家咨询机构,在1965-1975年间就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61份研究报告和15份建议书),《德国学校》杂志的主编。
6.[瑞典凯:《儿童的世纪》,斯德哥尔摩,1900年初版。
凯(Ellen Key,1849-1926),瑞典女教育家、作家。1878-1898年在斯德哥尔摩任中学教师,1883-1903年在工人学院教书,经常在工人协会、大学生协会和妇女协会演讲,并从事文学创作。
7.[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里约热内卢,1970年初版。
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巴西教育家。初攻读法律,任律师,后转入社会学和教育学,并在累西腓大学任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授,从1947年起在企业社会保障署任职,并发起全国性扫盲运动,1964年军事政变后流亡国外,先后在智利农业和教育部任职,1969年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和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70年赴日内瓦,任世界基督教协会发展中国家教育顾问。
8.[英尼尔:《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纽约,1960年初版。
尼尔(Alexander S.Neill,1883-1973),苏格兰教育家。接受师范教育,任中学校长,与安瑟(B.Ensor)和罗素(B.Russell)等新教育倡导者关系密切。在弗洛依德和莱希(W.Reich)的影响下,寻求一种无压抑的教育方法;1927年在萨默希尔的教育尝试大获成功,其教育原则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
9.[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纽约,1944年初版。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30 -1933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任社会哲学教授,并创建社会研究所,1933年流亡美国,在纽约重建社会研究所,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恢复其社会研究所。他与阿多诺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
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曾攻读作曲,以研究克尔凯郭尔哲学获得教授资格,1934年流亡英国和美国,1949年回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任社会学和哲学教授,与霍克海默一起领导以“批判理论”而闻名的社会研究所。
10.[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莫斯科,1934-1936年初版。
马卡连柯(Anton S.Makarenko,1888-1939),前苏联教育家。在接受六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的师范教育后任教学教师,1914-1917年在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在可如科夫一所铁路学校任校长。1920年起他从事工读教育,创办不良青少年工读学校(高尔基工读团),1927年创办捷尔任斯基公社, 1935年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读团管理局局长。
附录 盘点20世纪德国教育理论的经典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洪捷
有关教育的理论自古有之,但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似乎产生于德国,启蒙主义教育学家特拉普(E.C.Trapp)在18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建教育学理论,哲学家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此后,德国的教育学理论大家不断涌现,赫尔巴特、狄尔泰、福禄贝尔等都是享誉国际的教育学大师,也是中国教育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初以来,我们对德国的教育学大师与著作越来越有陌生之感,即使在教育研究圈内,也很难听到德国教育学家的名字。
其实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实践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从 50年代开始,教育改革尤其声势浩大,而且持续不断。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也更加丰富和深入。具有教育理论传统的德国,当然也不会例外。那么,德国作为19世纪教育立国的模范生和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诞生之乡,在20世纪的教育理论发展中有什么突出贡献?有什么理论建树?本文不想对此问题进行梳理,也无意对20世纪德国教育学的理论贡献进行评说,只想借助于一项调查,对20世纪德国教育学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所说的调查,是指德国“教育史研究图书馆”所作的一次问卷调查,或者说是一次评选活动。该图书馆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专业图书馆,建立于1876年。在德国教育学会的支持下,该图书馆2000年以“20世纪德国教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为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面向所有德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其问题很简单:“请您列出不超过10部在1900-1999年中出版的、您认为对于教育学曾经或仍在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问卷的结果及相关分析均收入《经典与外来者——20世纪教育学著作》(2001)一书。
问卷强调,所谓“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是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来衡量的,但所列书目不必限于狭义的教育学著作,其他专业领域的著作也可入选,只要它们对教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回收的问卷数量不是很理想,共168份,约 70%来自大学教育院系的教师,其中70%为教育学教授或退休教授。总之,所列举的重要著作基本反映了教育学专业领域的观点。
问卷所得到的结果是421位作者的626部著作。如果每列举一次算作一票的话,被列举次数最多的著作得到42票,而有453部著作仅获一票。问卷组织者将得票3票以上的100部著作选定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教育论著(书目见附录)。而其中前10名应当是20世纪德国教育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以下列按得票数为顺序,简要介绍10部经典及其作者。
1.[德]本费尔德:《西西弗斯或教育的限度》,1925年初版。
本费尔德(Siegfried Bernfeld,1892-1953),心理分析专家,曾攻读自然科学,后转读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师从弗洛依德。早年从事种种教育和政治活动,1922年起从事心理分析治疗,先后在维也纳、柏林等地的心理治疗机构任教,纳粹上台后流亡至法国、美国,1953年卒于旧金山。
2.[美]杜威:《民主与教育:哲学教育学导论》,纽约1916年初版。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20世纪初教育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882-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博士论文研究康德哲学;1884-1894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教,后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主任;1904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曾到中国进行讲学。
3.[德]里特:《“管束”与“任其成长”:论教育学基本的问题》,1927年初版。
里特(Theodor Litt,1880-1962),德国教育家,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99-1904年在波恩和柏林攻读语言学、历史和哲学,取得古典语文学的博士学位,后在古典中学任教和普鲁士文化部任职。1918年在波恩大学任教,1920年接替斯普兰格在莱比锡大学任哲学与教育学教授;1925年参与创办《教育》杂志;1937年提前退休。1945年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947年到波恩大学任教授。
4.[德]诺尔:《德国的教育运动/教育理论》(见诺尔等主编:《教育学手册》第一卷),1933年初版。
诺尔(Herman Nohl,1879-1960),德国教育家,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柏林学医,后转攻历史、文学和哲学,1904年以研究苏格拉底伦理学获博士学位;曾在耶拿大学任教并创办耶拿民众大学,从1920年起在格廷根大学讲授教育学,任格廷根教育研究所主任;参与创办《教育》杂志,1928-1933年与帕拉特(L.Pallat)主编五卷本的《教育学手册》;1937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度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创办格廷根师范学校;编辑《狄尔泰全集》。
5.[德]鲁特:《天赋与学习:新研究的成果及意义》(德国教育审议会的研究报告之四),1969年初版。
鲁特(Heinrich Roth,1906-1983),教育心理学家。1956年起在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任教授,1961-1971年在格廷根大学任教育学教授,教育审议会成员(教育审议会为教育专家咨询机构,在1965-1975年间就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61份研究报告和15份建议书),《德国学校》杂志的主编。
6.[瑞典]凯:《儿童的世纪》,斯德哥尔摩,1900年初版。
凯(Ellen Key,1849-1926),瑞典女教育家、作家。1878-1898年在斯德哥尔摩任中学教师,1883-1903年在工人学院教书,经常在工人协会、大学生协会和妇女协会演讲,并从事文学创作。
7.[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里约热内卢,1970年初版。
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巴西教育家。初攻读法律,任律师,后转入社会学和教育学,并在累西腓大学任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授,从1947年起在企业社会保障署任职,并发起全国性扫盲运动,1964年军事政变后流亡国外,先后在智利农业和教育部任职,1969年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和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70年赴日内瓦,任世界基督教协会发展中国家教育顾问。
8.[英]尼尔:《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纽约,1960年初版。
尼尔(Alexander S.Neill,1883-1973),苏格兰教育家。接受师范教育,任中学校长,与安瑟(B.Ensor)和罗素(B.Russell)等新教育倡导者关系密切。在弗洛依德和莱希(W.Reich)的影响下,寻求一种无压抑的教育方法;1927年在萨默希尔的教育尝试大获成功,其教育原则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
9.[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纽约,1944年初版。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30 -1933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任社会哲学教授,并创建社会研究所,1933年流亡美国,在纽约重建社会研究所,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恢复其社会研究所。他与阿多诺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
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曾攻读作曲,以研究克尔凯郭尔哲学获得教授资格,1934年流亡英国和美国,1949年回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任社会学和哲学教授,与霍克海默一起领导以“批判理论”而闻名的社会研究所。
10.[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莫斯科,1934-1936年初版。
马卡连柯(Anton S.Makarenko,1888-1939),前苏联教育家。在接受六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的师范教育后任教学教师,1914-1917年在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在可如科夫一所铁路学校任校长。1920年起他从事工读教育,创办不良青少年工读学校(高尔基工读团),1927年创办捷尔任斯基公社, 1935年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读团管理局局长。
看了这10本教育学中的经典,多少有些让人吃惊。自诩对德国教育学还有所了解,但我也只是听说过本费尔德的名字,根本没有看过他的书,而他的这本100多页的小册子对德国教育研究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居然名列20世纪德国教育百部经典之榜首!
一查才知道,不怪我孤陋寡闻,本费尔德在德国的教育界中本来就是行外人士。他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时,先攻读生物学、动物学和地理学,后来兴趣转向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师从弗洛伊德。上大学时他就关心并参与当时的教育改革,1917-1921年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央委员会中负责青少年教育工作,后来移居海德堡,担任马丁·布伯的助手,出版杂志《犹太人》。1921年返回维也纳,从事心理分析工作,1922年担任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秘书,同时参与“犹太人青少年研究与教育研究所”的工作。1925-1932年,他在柏林的“心理分析学会”中负责心理分析与教育学的教学工作。1934年为逃避纳粹迫害,举家流亡到法国,然后又往美国,在旧金山从事心理分析工作,并写作弗洛伊德传记,1953年去世。
《西西弗斯或教育的限度》一书出版于1925年,这是一本愤世嫉俗和批判性十足的论战著作,是对当时教育学的宣战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永远是保守的,不是为了受教育者,而是服从教育者的权力需要。此书出版后,毁誉参半,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主流教育学界批评此书缺乏科学性,脱离现实,而且意识形态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本费尔德被主流的教育刊物和词典拒之门外。我手头有一本莱布勒(A.Reble)著名的《教育学史》,1962年版,其中根本没有本费尔德的名字。在70年代,在社会批判成为教育理论主旋律之时,本费尔德突然从一名行外人成为教育理论的经典作家,与卢梭和赫尔巴特并列,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然而,随着70年代批判激情的退去,其名字上的光环也在逐步减弱。从评选出的100部论著的发表时间看,一半发表于60和70年代,60年代25种,70年代20种。这也说明,被调查者大都是在20世纪 60年代进入大学或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因而可能会更多考虑这些年代流行的教育学著作。本费尔德的经典地位,显然出自这一两代学人的观点。换一代人评选,出来的结果也许会大不相同。
所以说,这些评选出来的经典不一定就真是德国教育学一个世纪中的经典,这个结果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任何一次评选都难以绝对真实和准确,如果有绝对准确的答案的话。调查主持者也很清楚,衡量一本教育著作是否重要、是否堪当经典,原本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因此调查的结果只能反映出参加评选的学者们的主观看法。不过,这个结果毕竟传递出不少信息,可供我们对教育学这个专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本土贡献与外来影响问题。在这10部教育经典论著部中,德国本土的著作显然占优势,有5部,占了一半;但出自其他国家学者之手的著作也占了半壁江山,分别来自美国、瑞典、巴西、英国和前苏联。如此看来,在20世纪,德国的教育学理论有很大的开放性,明显受到外国教育理论的影响。但从评选出的100部经典看,德国本土的著作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约占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分别出自9个不同国家的作者。而且从上榜著作最多的作者看,德国本土的作者占有更大的优势,克拉夫基和阿多诺各有4本著作入选百篇,名列榜首。3部著作入选的作者有6人,德国人占4人,他们是亨蒂希、布兰克尔茨、莫伦豪威尔、鲁特,外国作者有蒙台梭利和皮亚杰两位。看来学者们和学生们所阅读的重要的教育学著作大多数来自本土的学者,由此多少可以看出教育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民族性”。就是说,在20世纪中,德国教育学理论在保持国际开放的同时,主要的资源还是来自德国本土。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在中国进行此类评选,在中国教育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中,会有多少出自中国学人之手,有多少会是老外的作品?
第二,行内与行外的经典。在10本教育学经典中,有3本不是出自教育学学者之手,《西西弗斯或教育的限度》、《儿童的世纪》和《启蒙辩证法》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如上所述,本费尔德从一名不被主流教育学接受的外人,最后成为教育学中的绝对经典,这一奇迹般的过程本身就耐人寻味。在选出的100部重要论著中,虽然大部分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但有仍有约20%的著作来自其他相关领域,其中有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皮亚杰等人的著作,或哲学家波普、福柯、布伯等人的著作,社会学著作则多达十余部,其作者包括米德、埃里亚斯、阿多诺、卢曼、哈贝玛斯、达伦多夫、布迪尔、贝克等著名社会学家。一方面,这显示了教育学科的开放性,能够吸收其他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从中也可以看出,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学科独立性是有很有限的,它与其他相关的学科共享有大片的“领地”,所以需要借鉴其他“部落”的理论资源,或者说被其他“部落”所“侵入”。不少学者早已在质疑教育学的学科地位,这份书单或许能为他们提供新的佐证。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学似乎是一个谁都可以来指手画脚的领域,这里除了长官意志的随意介入,或许也多少说出了教育学的一个特点。至少从德国的情况看,教育学中的不少经典恰恰出自外来和尚之手。
最后,无论如何,这次评选应当说对20世纪教育学研究文献是一次有益的回顾,其结果多少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借此多少可以窥见西方(而且不限于西方)、至少是德国教育理论百年的发展轨迹。就从了解德国教育学经典而言,这份书单大有参考价值,从中不难看到德国教育学近百年来的理论走向及重要的代表人物。榜上名列前十的经典作家,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同时也要看到,在评选出来的100本经典中,不少作者数次出现。从同一作者出现的频率看,大致可以列出20世纪德国教育研究中的一批经典作者。名字出现四次的作者,即有4本著作入选百本经典的作者有2人;可拉夫基和阿多诺,其重要性值得注意。名字出现三次的作者有6人,他们是亨蒂希、蒙台梭利、布兰克尔茨、莫伦豪威尔、鲁特、皮亚杰。名字出现两次的作者有8人,他们是弗利特纳,诺尔、斯普兰格、凯兴斯泰纳、班纳、布迪厄、弗洛伊德、哈贝马斯。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排名,这些作者显然可以被看做德国20世纪教育研究中的重量级作家,研究此阶段德国的教育理论脉络,就绕不开这些学者,不管他们是否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家。
http://www.cnfsxq.com/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