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书店,是否像现在的回忆录作者描写的那样,是清一色"红宝书"?也未必。即使是"红宝书",也会翻出花样。我记得是1967年的冬季,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还在开张,就在今天的外文书店原址,但门面大得多,甚至有二楼。我那时已经有跑福州路"淘旧书"的习惯,那一天偶然在这家书店发现一张告示:订购英文版毛主席语录,每本定价6毛。我当时的零用钱父亲规定是5毛,包括剃头洗澡。花6毛钱定一本外文版毛主席语录,就有点像现在的人月收入1000元,以1200元买一张流行光盘,而且还不是现货,是期货,又看不懂,干不干?我当时在中学里学的英语无非是"long live,long long live"那一套,根本不可能培养起对外语的兴趣,按道理不会下这个单子。但到这个时候就显出前重点中学的好处:我有两个高年级的好朋友,一个在复兴中学初中部,一个在本校高中部,我在读书方面如有疑难,多半是请教他们,这一次也是如此。他们听说后,一致鼓励我买:你现在用不着,不等于你将来用不着,用这本英文版与中文版对着读,是自学英语的好读物。他们不仅鼓励我,甚至和我一起到福州路去填那个订购单。过了大约半年,书店果然把这本英文版小红书寄到我家,很守信用。这本书到手后,我只是出于好奇胡乱翻过一阵,并没有成为我学习英文的入门。不过,作为我第一次订购书籍的记录,而且居然是在"文革"中,有点滑稽,在此不妨提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