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在北京2010年全国散文论坛上的发言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21 16:02
标题: 在北京2010年全国散文论坛上的发言
在北京2010年全国散文论坛上的发言
马平川
写散文,易学难工;研究散文,往往是费力、劳心而且艰难。与小说研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相比,散文研究在全国范围来说,扳着指头算,也就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四年前,我的老师、四川大学中文系散文研究专家曾绍义教授曾经对我说过,他从事散文教学和研究30多年,前后带了七位研究生,可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一个从事散文研究的。目前散文理论如此薄弱,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中有人从事散文研究。曾老师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伤感和失落,这对我震动很大。散文理论的萧条与散文创作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新世纪十年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写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散文理论建设不能主动适应散文环境的变化,不能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散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常常处于失语尴尬的状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出席散文研讨会的评论家几乎都是“小说评论家”,用几个简单的小说理论概念往散文上一套,“客串”一下就行了,归纳、总结出几句大而无当的套话,放逐四海皆准,看似天衣无缝,实则错漏百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林非提出散文“真情实感”,强调“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孙绍振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提出质疑。我在《散文要从真实抵达真相》一文中说,散文要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散文不仅仅写出真实,更应该一步步最大程度的逼近并抵达真相。发现以往被遮蔽或者被遗忘的细节,打捞记忆深处的碎片。散文家是生活的潜泳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入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有生命感动的散文才能走远。只有不同凡俗,才能不同凡响。
在当前消费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被太多漫不经心,拖沓沉闷,“无形无神”的散文包围,使人麻木昏睡的时候,“形散神不散”仍然给我们以启示。“神”乃散文之灵魂,散文之血脉。人失神,则目光呆滞,面色无华。作为呈现主体心灵世界的散文若失神,无神,散文则无形,无气,呆板木讷。使人读之索然无味。当下一些散文偏离了创作的正道,以致鸡零狗碎、寡情少趣、芜杂低俗,陷入一种“精神迷失”的困境。缺乏内在意蕴与神韵的开掘,忽视了情感体验的深度和浓度,自然就没有生机。只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志的“神”的契入、融合,才得激活并启动散文艺术想象和创造,最大程度的抵达思想的本质真实,自然而然地进一步拓展散文的审美空间。
当前散文创作真可谓:长城内外红旗招展,大江南北歌声飞扬。小说家、评论家、诗人、公务员、打工者也纷纷写起了散文,各行各业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掀起一个全民参与的“散文大生产运动”。报纸副刊、休闲杂志、网络媒体开拓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传播空间。有一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注意,有的作家不乏才气,确实写得很勤奋,也有了些名气。或许真正的悲哀在于,一个作家写了几十篇、几百篇散文,甚至出了好几本散文集,甚至集子还获过奖,但读者就是记不起来这位作家写了哪篇散文,没有一篇散文被读者记到心里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这个作家没有名篇。
放眼文坛,散文创作几乎成了丧失难度的创作。有的作家出了好几本散文集,在文坛仍然默默无闻;有的作家只有几篇散文却让读者永远记住了他。当年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红楼梦》,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情景,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散文成了作坊式馒头加工点,赶趟儿似的热蒸现卖,谁还有时间去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家家户户“大炼钢铁”,家家户户“烟筒冒烟”。山洪暴发,泥沙俱下。究竟哪篇散文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哪篇散文真正能给读者以感动,他们对此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只在乎散文能发表,作品能出书。写散文到头来连一篇都没有让人记住,读者也许只仅仅记住这个人是写散文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散文如何“优生优育”,避免有数量无质量,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杰出的散文家往往是与他的名篇佳作联系在一起的。有没有几篇名篇佳作,这对成就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至关重要。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朱自清的《背影》、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荔枝蜜》、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只要有一两篇散文被读者记住,到处流传,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散文家。如果说小说写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是境界。这与作者胸襟和气度有关,与作者视野和学养有关,散文是富有深度和难度的写作。著名作家张洁说过散文往往好几年才能“等”来一篇。
当前散文创作在“讲真话,抒真情”上比过去已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散文对社会、历史、人生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审美态势。但总体来说,散文与前进时代的精神,思想主流的要求,与发展社会中人的审美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散文的勃兴与发展,是与前进时代的精神,思想主流的要求,与发展社会中人的审美需求分不开的。散文应着眼于人的心灵开掘和人的全面发展。散文要最直接、最具体地展现、体现时代发展方向与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和精神主流。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更加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对散文起着春风化雨般的营养、滋润。充足的雨水和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定会浇灌,催生出四季常绿的散文阔叶林。为我们营造丰饶的精神绿洲。
[相关链接]
来源:文学报 8月5日
全国散文论坛关注理论建设
2010年全国散文论坛在京举行
“新世纪10年散文回顾与展望”的全国散文论坛于8月1日下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林非,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与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散文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就新世纪10年散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经历的变化、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异同、网络时代下传统散文的前景等话题畅所欲言。与会者特别就当下散文创作繁荣背后理论的缺失展开了讨论与争鸣。
马平川、王冰等人认为,散文理论在当下散文创作界很是薄弱,没有理论的支持,散文创作就失去了方向。中国古代的散文,比如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等,都有理论作指导。
张宗刚则认为散文理论好比沙上建塔,很难以理论去建构,所以当下的散文批评多的是印象式梳理。散文写作,有无理论建设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身如何以沉潜之心,走出自我美化、自怜自恋的“小境”,提升自己、自律自己。论坛由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红孩主持。
本报记者 陆 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