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30 17:14
标题: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罗昆霞   

一、乐于表达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很少有人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就的”“对某一项活动的喜欢,会大大降低参与该项活动的疲劳感” 这样的教育学名言和心理学结论听起来都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但它所揭示的真理却永远不会过时。兴趣、热爱是一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儿童作文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儿童学习表达和交流的活动,他们要是不喜欢或没兴趣,其学习效果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更遑论高效教学了。那种不关注学生作文兴趣而想通过技能训练追求作文教学高质量的作法只能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因此我们教儿童作文,首先要把目光放在怎么让他们喜欢和有兴趣上,而不是作文水平要求及技法上。管建刚老师将“兴趣比技能重要”位列于其九大作文教学主张之首,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吧。课程标准用了7个自然段对作文教学建议进行了表述,其中3个自然段直接或间接谈到了写作兴趣问题。并在这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就明确提出让学生“乐于表达”。可见“乐于表达”是作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我们不能不重视它!
(一)怎么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而乐于表达呢?
在谈到当年从事写作的动机时,莫言说是为了顿顿有饺子吃,因为他那时看到一个写文章的人就经常有饺子吃。在那个食不果腹经常饿死人的年代,吃饺子就是他很高的需求,就是他的写作动机。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资得到极大的丰富,吃顿饺子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恐怕是有限的。虽然物质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相对而言,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更为突出。那么学生有哪些精神需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马斯诺需求理论表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甚至比成人更渴望被认可、被赏识、被需要,更有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更有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可通过作文教学转化成为“乐于表达”的动因。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持续拥有“乐于表达”的积极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在设计作文教学时要考虑满足学生什么心理需求,怎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评价作文教学时要思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满足到什么程度。这比要求写多少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会了什么技巧要重要得多。
(二)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
1、呼应社会融入生活
曾经观摩的一个作文课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开课伊始,教师将当地的一份晨报头版展开,并大声朗读了头条的题目:《现在的孩子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然后老师将正文也朗读了出来,其大意是说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亦不会表达感恩之情。读完之后,教师引导道:“文章中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当然也包括在座的你们,你们有感恩之心吗?你们会表扬爸爸妈妈吗?”教师这番话的目的,并非要得出“现在的孩子会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的结论,其激发学生为自己正名的用意显而易见。果然学生的回答异常整齐响亮“有!”、“会!”教师进一步激将:“有没有,会不会,口说无凭,我们用我们的笔有根有据、有理有情地来表扬一下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话音刚落,学生就进入积极的写作状态,全然没有那种唉声叹气、执笔望天的无奈和倦怠。究其原因,其一是没有学生会轻易认输,好胜心强也是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好胜就会努力证明、努力争胜;其二是给学生提供的对手够级别,是报纸、是记者。他们是在与大人平等讨论问题;其三是讨论的是社会问题,是重要问题,是严肃问题。呼应社会生活与老记们“较劲”让学生很兴奋。课后我还建议执教教师将学生作文寄到当事报社,形成持续的积极呼应和互动。
现代教育呼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倡让学生做(或者学习做)生活的主人,但在教育实践中让他们参与或呼应社会生活做得还不够。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我们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但置身于生活之外是学不会生活的!运用作文教学参与或呼应社会生活能达到多重功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及重要性,从而获得做生活主人的满足感,进而促使学生“乐于表达”。我国城乡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变化翻天覆地,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家乡建设发展的建议者,而不是局外人。组织学生将家乡建设的设想、建议写下来,通过交流、点评、整合、润色成为集体公开信发给相关部门或领导,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做意义重大的事情,他们就会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就会认真虔诚地去做好。如果我们能促使相关部门回应,那更是锦上添花。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让学生了解这些并组织他们给灾区小朋友捐物、写信,不仅可提高学生居安思危、提高防灾避险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善良和同情心。人类天生就有表达交流的欲望,没发生表达交流,一般原因是内心没有需要表达交流的情感,或外部没有表达交流需要的环境。给灾区小朋友写慰问信既有内在动因,又有外在条件,这是促成“乐于表达”的有效方式。当然,建言、书信的对象远不只这些。虽然书信已不是现代人联络或表达的主要方式,但它表情达意的独特作用不是其他联络方式所能替代的,它在促使学生乐于表达、提高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2、探索科学发现真理
教师设计的或移植的有意义的、可启发学生思考、供学生作为写作内容的活动,并围绕这个活动展开作文教学,我们称之为活动作文。活动作文是目前常采用的作文教学方式,也有将其他作文方式和活动作文综合起来进行作文教学设计的。但无论是活动作文也好,还是综合作文也好,这些设计的初衷基本上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内容的。这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些设计潜在的重要作用发挥不够。这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发现者,让学生经历科学、真理发现的过程,享受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快乐。使之不仅能够完成表达,而且乐于表达。
在一次作文教学竞赛的课堂上,教师将两个大小相等的气球分别充气,一个充的气多,一个充的气少,因此看上去一个大一个小。然后教师用一根吸管连接两个气球的充气口。在即将连通之际,教师问会发生什么情况,绝大多数同学说大气球中的气会跑到小气球中去,少部分同学说气体不会流动,气球大小会维持不变。随着教师解开系着气球的细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结果让同学们惊呆了:小气球中的气居然流向了大气球,大的越变越大,小的越变越小,这是孩子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他们惊奇、兴奋,感受到发现科学、见证奇迹的快感,此时教师让他们记录发现科学的过程、见证奇迹的快乐,他们带着兴奋、带着新奇欣然动笔,一气呵成。更让人称道的是,教师在即将下课时说:至于小气球中的气为什么会流向大气球,老师也不太清楚,我们课后分别去想办法寻找答案,再将答案写下来。这样就让孩子们保持着持续的探索发现欲望。也为下一次表达分享奠定基础。
再看一个作文课例。
教师进课堂,从兜里拿出一张一百美元的纸币,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因为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老师开口说:
“美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想要吗?”老师接着问学生。
“想要!”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
“谁想要?”老师继续问学生。
“我!”学生回答震耳欲聋。
“你们为什么想要?”
这下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一百美元很值钱,相当于六百多元人民币啊。有的说:这下可以买很多肯德基、麦当劳了。有的说:我可以买很多文具寄给农村学校的小朋友。有的说:我可以买一双轮滑鞋。
老师不动神色,拿出一张与一百美元大小等同的纸片说:我们把这张纸当做这一百美元的替代品,它就是一百美元。说完将这“一百美元”在手里揉得皱皱巴巴,然后问:“谁还想要?”
“我还想要!”回答依然是铿锵悦耳。
老师将“一百美元”丢在地下,用脚踩了又踩,美元变得污秽不堪,再问:“谁还想要?”
“我还想要!”回答依然毫不含糊。
“如果这一百美元从垃圾桶翻出来或从臭水沟中捞出来,你们还想要吗?”
“想要!”回答没有变化。
“这张美元已破败不堪、色彩黯淡,你们为什么还想要呢?”这一问让老师的动机初现端倪。
“因为它还是一百美元。”
“它的价值一分都没减少。”
“说的真好!那么从这件事中你们受到什么启发?”老师醉翁之意尽显。
“是金子总会发光。”
“金子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表面光泽,而在于它的重量和纯度。”
“金子无论什么形状,它都是金子。”
“人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他的本质。”
“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本领,外表再好看也没有用。”
“你们说的太好了,句句都堪称名言警句啊,句句都闪耀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芒,都可以用来激励我们成长。你们是真理的发现者,让我们记录下自己发现这个这个真理的过程。”
很快,一篇篇描写具体、语言流畅、思想性强的短文就诞生在学生的笔端。
这两个课例的共同特点是学生都表现得非常乐于表达,是教学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除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外,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见证奇迹、发现真理的快感。
3、分享经历交流经验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每个学生成长之路上,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抹去的足迹,这些足迹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感,回看这些足迹,可以拨动孩子们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前文所述人都有表达交流分享的需要,别说人类,就连鸟儿到一块儿不也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吗?因为表达分享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这个快乐可能是表达感恩之心、敬仰之情、羡慕之意,可能是积郁一吐为快,当然也可能是那几分自我炫耀。还可能是表达得到了互动呼应。充分的分享、精彩的表达本身又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自豪感,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表达交流的欲望促进作文教学,并通过作文教学满足他们这种欲望。达到乐于表达之目的。
有个毕业班的一节作文课是这样设计的。题目是:《我的小学生活》。开课始,老师相继出示了几十幅照片,照片里的主人公涉及全班每一个人,照片拍摄时间涉及这个班的各个年级。每出示一幅照片,老师就会问:“这是谁?”有时还点评道:“变化多大呀!”“瞧!小不点儿都长成大小伙了。”然后老师选择了几张照片,并让照片的主人公说说照片的来历及当时拍照的情景。有的兴奋得噼里啪啦滔滔不绝,有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绘声绘色,有的触动心弦声音哽咽热泪盈眶。此时的表达是回忆,也是说明,还是倾诉,更是分享。这时老师说:“同学们的表达分享是那么纯真感人,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贵财富,应永远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几个月我们就毕业了,毕业纪念册的制作也要纳入议事日程。我建议同学们回去在自己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并用作文加以解说,然后集结成我们班的毕业纪念册,大家说好不好?”学生激动地点头称好。
这个课例的最大亮点是,满足了学生被关注、被认可、被重视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突出的或拿手的东西,这也是他们各自自信的基础,有位老师利用这个资源,上了一节很成功的作文课。老师教学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眼望去,我的眼前都是些人才啊,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某某乒乓球打得多好,没准儿就是未来的国乒队员呢!某某书法那么棒,就是个小书法家啊!某某歌唱得可真好,歌声像小百灵一样清脆!某某电脑那么在行,完全是个电脑小专家!某某怎么那么有数学天赋,居然会做那么难的数学习题!某某的作文还真有点妙笔生花的意思,作为你的语文老师,我颇有几分骄傲哟!我们班的小能人说也说不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葵花宝典”或“独门绝技”。我们在一个班学习那是缘分,这些好东西应拿出来大家分享学习。我们今天来个特长大交流、“绝招”大展示。但是,如果让大家一个个来讲、一一来演练,一是时间不够,二是不便收录保存,所以我们以文字的形式来交流。接着老师给大家两个选择题目:《我能教你——  》、《我来教你——》。最后教师还说:“大家可要毫无保留哟, 我们将把大家这次的作品集结成册,题目就叫《咱们班的十八般武艺》或《三十六行状元秀》。
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长处,学生是会很乐意的。学生表达交流的过程,实际是证明自己的过程,他们怎么会不努力表达清楚呢?他们可不愿意辜负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和期待。
4、注重欣赏戒除苛责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赞扬是最简单易行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运用这个方式,他们心里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无差异的被拔高的“超标准”。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下,孩子作文的幼稚和不足被放大,可取之处也就看不见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几乎就成了苛责和批评。想想看,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的“超标准”还会拔高,那么学生就长期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可能长期受到苛责和批评,试想:这样的学生还会喜欢作文,还会乐于表达吗?
黑格尔说过:“一个孩子向水里扔了一块石头,看见一个个的水圈儿很高兴,因为那水圈儿是他的作品,那作品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的作品,都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谁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轻易否定。其实,正如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一样,也几乎没有一无是处的习作,只要我们在头脑中拆掉“超标准”,用差异性的标准评价有差异性的学生,戒除苛责和批评,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写作,学生就可能在你的欣赏中喜欢作文、乐于表达,学生的提高就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几年前见过一个二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作业本。每次写话,老师都要求学生自选图画,然后写话。有一个女生的第一则写话是这样的:她选择的图画画的是是一个造型如蘑菇的房子;她只写了“这是一座漂亮的蘑菇房子。”这样一句话;老师的评价是一个“好”一个“!”,再加一面小红旗。可能很多人觉得评价言过其实,或觉得赞扬过于廉价。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再来看看这句话:句子是完整的,是一个标准的判断句;表达内容准确,画面就是一个蘑菇房子;表述具体,数词“一”量词“座”形容词“漂亮”运用恰当。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怎么就不值得鼓励和表扬呢?表扬不是目的,表扬重在激发。这个孩子的第二则写话篇幅达一百多字,这是多大的进步,其篇幅竟是第一则写话的10倍多。孩子的进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激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对第二则写话的评价是一个“好”两个“!”,再加一面小红旗。后面的几则写话则基本稳定在150-200字的篇幅。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这难道不是欣赏鼓励的结果吗?欣赏这个学生的看图写话,我们尤其感佩老师的有心和用心,这个老师懂得激励比表达的指导重要的多。
经常听到一些文章写得不错的朋友不无得意地说:“上学时我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班里念。”这句话不经意间揭示了作文教学的一个规律,欣赏鼓励是促使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正是老师经常念他的作文,才促使他的作文越写越好。老师念他的作文,这是很大的荣耀,这是极大的鼓励,这是很高的认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种鼓励非常真实受用。这种鼓励让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使他更加乐于表达,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有情感有趣味的作文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教学才具有内驱力,才能激发他们乐于表达。正如人们看见漂亮的街道会流连而不会去建房子,只有需要住房子他们才可能去建房子一样。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呢?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呢?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作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泛滥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地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的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舞蹈,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练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
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达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得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但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这些方式。
这里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本家乡发展建设写信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
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现在许多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的校刊或班刊,其实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组织鼓励学生创办作文刊物和编辑个人作文专辑,借此实现学生充分表达、提高作文能力之目的。有一班编辑作文集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班编辑的作文集名为《童心飞扬》,封面是一个小天使手持魔棒在天空飞翔,很是漂亮。每学期办两到三期,有策划、有主编、有美编;有审稿、有稿费、还有稿费单据,稿费按每篇1元钱发放。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承担,稿费由老师出资。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稿件来自本班师生,每篇作品前有作者介绍,每篇作文都有题花或插图。老师也平等参与投稿。每期作文集都有百余篇作品,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入选,同学们见面不是问你的作文登载没有,而是问登了几篇。孩子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家长有目共睹,他们更加支持作文集的编辑工作,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他们自愿出资出力,并承包了作文集的印刷工作。编辑作文集,学生积极性很高,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一次这个班的老师拿了几本图书给我,这几本图书虽略显单薄,但不失精美,仔细一看,才知是他们班几个学生的个人作文专辑。这个老师说:几个学生已不满足在《童心飞扬》上发表作文了,所以他们就编辑了个人的作文专辑。我很感慨:学生作文如此,我们还用担心他们的作文能力吗?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