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大要素推动学科创立。70年代教育人类学发展的四大因素,推动了和标志着教育人类学的创立——从服务性的、应用性的和零散的研究转变为学术性的、专业性的和系统体系的独立学科。(1)建立学术团体。1970年教育与人类学理事会及各相应分支研究会的成立并广泛开展活动,使有志于探讨教育的人类学家和非人类学家聚集在共同旗帜下,开展系统的、有组织的研究活动,在交流信息、管理指导、促进协作攻关,进行多层次深入研究以及建立培训体系等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也在60年代后期成立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团体,埃森大学还成立了教育人类学系。(2)创办专业学术刊物。美国与1970年创办《人类学与教育》学术性专业刊物,使教育人类学研究有了自己的理论园地,发挥学术指导作用。德国教育界最有名的杂志,包括《教育杂志》和《教育观察》都成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园地,多次举办相关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同时还出版了系列重要的学科论著,如泰勒的《教育人类学导论》(1965)、斯平德勒的《教育与文化过程》(1974)、《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1982),德国博尔诺夫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allnow,1903-1991)的《在教育学中人类学的考察方法》(1965)及《教育人类学》(1971)、罗特(H. Roth)的《教育人类学》(上卷1966,下卷1971)等等。(3)取得突破性重大研究成果。一是教育人种志研究成果斐然,倍受关注。如斯平德勒的系列研究包括50年代的管理者“在学校和社会自然情景中”的互动研究,60年代关于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和70年代初对社群教育文化嬗变的研究影响很大,直接支持了教育决策。二是跨文化研究方法广泛运用,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新研究流派。如斯平德勒1967年和1976年分两个阶段在西德、加拿大、美国等地采用自制的操作性活动调查表和自我行为交谈法等方法开展实地研究,自成一派。
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源于20世纪初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研究,但真正兴于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是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需要,一方面是国外教育人类学的系统传入,国内学者开始引介西方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其中多数文章主要为介述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John U. Ugbu,1939-2003)为胡森(T.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撰写“教育人类学”条目。台湾学者捷足先登,1986年出版詹栋梁介绍哲学教育人类学为主的《教育人类学》,随后一批学者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和出版论著,目前教育人类学已成为台湾大学中的重要学科。国内早的研究性论文之一是冯增俊于19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当代研究生》上发表的文章, 尔后他又从1987年起在《世界教育文摘》上连续发表6篇系列论文,在上海《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及《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等发表相关译文4篇,以及其他文章。1988年《教育研究》第8期发表冯增俊的《亟须建立我国教育人类学》和李复新的《教育人类学述评》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被《新华文摘》、《新兴学科》及《教育学》等20多种刊物全文转载或摘转。尔后李复新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刍议”,《当代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1986年第4期。
2、Ogbu,J.U.,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n Husen,T.(ed.) 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1,1985.
3、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庄孔昭 著:《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冯增俊 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冯增俊主编、万明钢主编:《教育人类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G.D. Spindler, 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82.
8、滕星:《双语教育与文化变迁》,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詹栋粱著:《教育人类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11、万明钢、王鉴 主编:《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2、Spindler,G.D.,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63.
1991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冯增俊著的《教育人类学》,该书至2001年已出第三版,重印6次。该书的特点是突出建构系统的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确立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对此发表书评。该书被许多学校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G.D. Spindler, 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82.
Ogbu, J.U.,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n Husen,T.(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1,1985,pp.276-297.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Ogbu,J.U.,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n Husen,T.(ed.) 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1,1985,pp.276-297.
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Ogbu,J.U.,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n Husen,T.(ed.) 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1,1985,p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