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11 10:48
标题: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一个命题的真假探究
宋运来/文
“我手写我心”,这句话出自近代诗人黄遵宪之口,当初是为了倡导一种诗歌创作的理念,反对传统诗坛盛行的泥古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语言风格。却不知道何时从文学创作领域移植到写作教学领域,变为中小学作文追求朴实文风的标杆。其实这句话在当下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中还有另一层意蕴:被奉为作文教学圭皋——希望学生能把心里想的什么,笔下能写下什么。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学生果真能做到“出口为言,下笔为文”吗?本文试做探讨。
可以肯定的是——“出口为言人人会,下笔为文有几人?”出口易,下笔难。任何有写作实践的人都不难体会:要把说的变成文字,绝非易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小学生习作的基本原理。
经常不写文章的人,一旦真的动起笔来,却发现到嘴的词不见了。为何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窘境呢?原来问题出现在“写作心理的转换”上。在我们了解写作心理转换过程之前,有必要知晓人的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的特点。第一,人的思维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立体的、非线性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第二,思维是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第三,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的,也不顾及他人理解与否,具有自足性,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极有可能造成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而在思维与表达之间,还有一个“转换”的因素。作文进程中思维到书面表达往往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化;第二级转化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要经过一个“过滤器”才能到三级转换。“过滤器”的作用是把加工充分、质量好、能直接用于书面表达的放行;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则进行三级转化回到内部言语去“回炉”。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作家能够做到心口如一、言文一致,因为他们具备了很高的言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也无需过多地经过三级转化过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也不需要三级转换,因为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再加工的能力有限,从而使过滤器的检测水平受到限制,检验标准低,放行度加大,常常不需要经过三级转换,结果表现为,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水平无显著差异,书面作文常常是口头作文的记录形式。“我手写我心”对小学低年级来说就是个真命题。对于中、高年级来说,“我手写我心”则是个假命题了。原因在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但尚未达到心口如一的程度,三级转换过程就比较充分,因为书面言语表达更为精细,再加工的压力就越高,往往不能我手写出我心来。
在写作中,要顺利完成把思维转换为表达话语,离不开学生对“写作素材、书面语言、书面表达方式、书面表达经验”等方面的储备。写作和阅读一样,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写作能力的。只靠一个学期七次或八次课堂作文,恐怕是练不好写作的真本领的。只有经常写作,才会使“过滤器”放行书面表达比较舒畅。在日常阅读中不仅要注意规范书面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日常写作素材的积累,而日记不仅是记录写作素材的最好平台也是书面表达方式、书面表达经验的训练场。
当然,要想使学生顺畅地 “我手写我心”,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课文这个最佳的写作“范例”。注意读写结合:精彩段落,仿一仿;课文空白,补一补;悬念结尾,续一续;动情之处,抒一抒;古诗意境,叙一叙;课文插图,写一写。既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精妙赏析,也要有适合儿童年段特点的读写结合的习作设计,合理安排梯度。没有长篇、完整的写作要求,只有铢积寸累的“句、段”的仿写、改写、扩写等练习,让课内与课外、习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