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科书该是怎样的?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3-31 13:37
标题: 语文教科书该是怎样的?
语文教科书该是怎样的?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
对于我这样离开了教室太久的人来说,上学这件事已经仅仅剩下了模糊的背影。即便你让我回忆大学的时光的话,我可能会把爱情排在第一位,把兄弟排在第二位……可能排到第30位之后,也未必会出现教科书这么个东西。至于小学的时光,除了我曾经暗恋过的一个美得出奇的小姑娘之外,我几乎已经想不起什么了。
可是每到开学时分,我总是有莫名的、隐隐的情愫在发酵,就好像自己未曾读过书,执意要去补上这么一段经历似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好像有种嫉妒得咬牙切齿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实在有点癫狂,因为按照我还算准确的回忆来说,每年开学对我都是一个灾难,而课本更是一种负担。我的惨痛经历在于,我曾经三次丢失了书包——里面装着我所有的教科书——从而挨过这辈子迄今最为难忘的殴打:我母亲的竹鞭子。不过现在回想,对于我这个成绩不算太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行为多少有些怪异。难道我潜意识中在抗拒这些教科书,从而故意地丢失了我并不心爱的书包?
最起码,就我最拿手的语文课来说,语文教科书从来不是我获得阅读快感的来源。我仍然清晰记得,我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来自于那个时候风靡万千少男少女的几本杂志,包括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以及并不太适合儿童阅读的《世界之窗》。
所以当我阅读由叶圣陶先生编、丰子恺先生绘的《开明国语课本》的时候,真有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错愕。如果我的语文课本是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不会三番五次地把书包丢掉,并且完全不记得课文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为了印证我到底是因为行将老去怀念少年时光,还是的确为这套老课本所打动,我查阅了现在的语文课本,包括“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据说这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很遗憾,按照我对小时候的我的理解,我相信我丢掉书包还是一个比较快乐的潜意识。
我对语文课的记忆在阅读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时略略恢复了一点,因为许多课文还是我曾经读过的。我想我现在可以下一个评价是:无趣、生硬、暴力,甚至有点恐怖。比如一年级上册里《有趣的游戏》,包括了老鹰抓小鸡、捉迷藏和击鼓传花。拜托,现在的小孩,你以为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啊?小学六年级《军神》,刘伯承不打麻药接受手术,医生割了72刀,真是看得我毛骨悚然。不知道老师们会怎么讲这一课?
当然我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没有研究过教育心理,也不太清楚现在的小孩到底喜欢阅读怎样的文字。但是如果我的小孩现在上小学的话,拿《开明国语课本》做分析,我会期待语文课本有着这样的一些因素:
一、首先必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心。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以为给孩子们保留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童心,是教育凌驾于任何目的之上的目标。因此,语文课本有别于任何其它的科目,例如数学和英语,更应该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再简化来说,语文课本要好玩。《开明》第五课,就是“来,来,来,小朋友,来拍球。”第六课“我拍白球,你拍红球。拍得多,拍拍手。”在接下来的许多课文里,包括了游戏课、动手课、对话课、歌谣课、剧本课、动物课、童话课、寓言课、旅游课……等等。课本在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带着小朋友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正经八百的认字课、学习课、文法课几乎完全没有。小朋友们不定性,天性好动好玩,这就是他们的本质。把他们约束在教室里,小手手放在屁股下,老老实实听你45分钟,本身就是在扼杀他们的童年。我只能猜想,那些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课本编写者们,大约没有过什么快乐的童年吧。
二、美的教育。与童真的天性相伴随,对于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乃是真正一件可以从娃娃抓起的事情。一个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其耳目口舌上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对于画、雕塑、摄影、电影电视、音乐等等各类艺术的欣赏,乃是人类所创造的对于自我心灵提升与慰籍的重要通道。而儿童天生的敏感性与学习能力,可为未来他们对艺术感知能力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在《开明》中,丰子恺先生的绘画与书法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美学素材,而在课本之中,大量的艺术素材参与其中,包括绘画、童谣、诗歌、园艺、文学、旅游的素材放置其中,许多还鼓励小朋友们自觉参与其中。
26课《我画桃花》。“我画桃花,桃花下边,又画两只蝴蝶。我拿给姐姐看,说‘姐姐,你看,画的好不好?”
27课《这样就好了》。“姐姐说:‘桃花画得很好,只是蝴蝶太大了。’我把蝴蝶画小了,再拿给姐姐看。姐姐说:‘这样就好了。’”
多么简单的艺术课,配着丰先生寥寥几笔桃花在上面,叫小朋友们怎能不手痒?
三、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自然要呈现中华文字与文学之优美,也自然要让小朋友们通识书写的乐趣。这个要求似乎乃是语文课之根本,但是要让贪玩好动的小朋友们热爱这样的行为,却殊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叶圣陶先生在“诱拐”小朋友们热爱阅读与写作这件事上,却轻易快乐得很。在许多课文里,叶先生自己用了寥寥数笔,写作自然景观也罢、改写传统故事也罢,创作诗歌童话也罢,都俨然成为写作之经典,堪为楷模。我猜想当时的教师亦都心悦诚服吧。第41课《荷花》,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上桥去,看荷花。一阵风来一阵香。
颇为让我惊奇的,是在那么遥远的1932年,课本里多有外国文学的改编、缩写故事出现,包括了不朽的《格列佛游记》、《鲁滨孙飘流记》等。
四、爱与同情。人类的感情是极其复杂与丰富的,这样的课题耗费一生也难以穷尽。但不见得个个人都要长成这样的专家。相反地,对于小朋友们而言,一些对于整体社会有益的情感种子,却能够影响其成长的历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爱与同情,乃是这个世界最为珍贵的情感。对于父母亲友之爱,师长同学之爱,生灵万物之爱;对弱者难者的同情、对劳苦贫弱的同情、对病痛苦难的同情,这样的情感,乃是建立社会公共福利、求取凡俗幸福的最基础的感情。而许多更加复杂与曲折的情感、未来的思维行动模式,都在这样朴素然而基本的情感之上得以提升。这并不应当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与案例之中铺陈。《开明》课本中,对于这两种情感的着墨,的确令人感动。
五、知识。小学期间,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世界存在的各种知识科目的了解,若能得以普及,自然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毕竟,父母并无太多的时间给小朋友们讲述这个世界保罗万有的知识体系。《开明》课本,涉及自然、天文、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文学、政治……虽称不上是百科全书,但建立一个基本的学科谱系,已然足够。而下册以《达尔文》一课结束,也算是对科学的一个致敬吧。
六、社会。人乃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动物。如何良好地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对于培养小朋友的心理健康,也有莫大的关系。课本中常以书信、日记、电报、故事的方式,既教小朋友文体,又教小朋友社会关系,确然是一些好的方法。
七、关于中国。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土,自然是不能偏废的一个话题。
对于《开明国语课本》,可以发掘的教育与精神财富,至为丰富。但我只想强调其作为课本的价值。任何一套课本,都无法穷尽人类的知识、情感与文化,况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阅历与阅读必然也在不断重塑与改变人的形貌。然而,语文教科书乃是最直接培养人的心性、美感与文化素养的材料,小朋友将带着语文教科书的烙印进入社会与世界,也将塑造这个社会与国家的形貌。一个个体的心灵历程,便从这里开始。因而,当我阅读《开明》课本的时候,就开始慨叹原来有许多这个社会的弊病与罪恶,其实便从语文教科书中种下。
我自己的经历,是从大学开始,才有能力凭借自己的阅读,开始肃清那些教科书所留下的不良胎记,而迄今为止,仍然有太多的成见、仇恨、恐惧、偏狭、执拗、自私难以解脱。也许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语文教科书未免不太公平,然而我宁愿取一个放大镜去贬损其中所蕴含的暴力与暴戾。
因为我想成为更健康的人。我想我的孩子成为更健康的人。
源自: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492?full=y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