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理解传统节日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理解传统节日赖以延续的客观环境与生存困境,从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体系出发,科学、理性地确定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现代性价值。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气候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逢此节,人们便纷纷返乡,祭扫先人丘墓,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美中不足的是,偶尔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杂色,几乎每年都有因焚烧纸钱引发山林火灾的案例,而大量纸钱随处散落田间林下,让美好的春光多少打了些折扣。 其实,清明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并不只是扫墓一项。即便是扫墓,也未必焚烧纸钱。古人于扫墓拜祭之后,还有欣赏春光的踏青活动。也就是说,清明节并不是一个悲戚肃穆的“鬼节”,而是一个伦理情感色彩浓烈且极富生活情趣的节日。它首先寄托了人们对于逝去亲人的哀痛和怀念。这种特殊的感情交流,饱含着孝悌仁义、友爱亲善的成分。其次,清明节也是人们享受“春日载阳”的绝佳时机。在熙暖的春光里,孩子们口袋里装满了各种节日美食,随家人踏青郊外,乞新火,荡秋千,戏蹴鞠,斗鸡蛋,吹柳笛,放纸鸢,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将焕发出他们的无限憧憬。在古代,即便尊贵如君主和台阁重臣,也能享受节日的快乐。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节日习俗,其实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华夏民族极其精彩的生产生活内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蕴含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许多最重要的成分。研究表明,清明节源于古代的火崇拜,钻柳木取火是其最初的主要仪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单纯的宗教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伦理的色彩,寒食禁火,门前插柳,祭扫陵墓,与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联系起来,清明节也因此有了标榜道德模范的意义。这正如端午节之于屈原或伍子胥、中秋节之于嫦娥,也同样是这类宗教仪式伦理化的结果。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通过节日保留下来,在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方面长期发挥作用。因此,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普及民族节日风俗知识,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传统节日形成于数千年来的中华农耕文明,其性质与形式都是为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承受着来自现代文明的巨大压力,节日礼俗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础和社会土壤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势冲击。很多人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兴趣,即便过节,也往往只关注元宵、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至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传统节日成为请客送礼、滋生腐败的温床,从天价月饼、黄金粽子里面,已经品不出丝毫传统文化的味道。 源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为祭祀宙斯而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典范。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既要理解传统节日在传承文化、建立公序良俗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理解传统节日赖以延续的客观环境与当前的生存困境,从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体系出发,科学、理性地确定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现代性价值,把传统节日作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课堂。(单承彬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6日第2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