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时代在变,文学咋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4-11 20:47
标题: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时代在变,文学咋变?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时代在变,文学咋变?
文章作者:
曹玲娟
来源:
人民日报
2015-4-10
时代在变,文学怎么变?
文学和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而,当网络席卷生活的每个角落,文学也不例外。网络为文学带来哪些便利与挑战?网络时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吗?记者对话纯文学刊物《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青春文学杂志《萌芽》执行主编傅星和运营盛大文学、腾讯文学的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请他们谈谈时代变化中的文学。
昨天
文学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不多的渠道,从中能找到生活的影子
作为中国文学期刊的“金字招牌”之一,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的《收获》,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文学双月刊。这本杂志,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文学领域的制高点。
作为《收获》的执行主编,程永新认为,这几十年里,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试过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再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也正是因为急速发展的变化,才迎来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纯文学的高峰时期。
与手指点点就能获取信息的如今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学是获取社会信息、娱乐的不多的渠道,老百姓通过文学,找寻的是生活的影子。”程永新感叹,随着社会转型,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可干的事情越来越多,文学慢慢被边缘化,大众对文学的热情也慢慢退潮了。令他感触最深的,是纯文学经历的这么一个“由高往低”的过程。“我们职业编辑可能会有一点沮丧,但是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文学的边缘化,而且觉得,文学是重要的,但又不是人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有了这个清晰的定位,即便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的盛况,文学编辑也能冷静面对文学边缘化的大趋势。
面对时代的挑战,程永新仍在积极探索扩大文学影响力的途径。“纯文学依旧有优势:对人性挖掘的深度,对生活、对世界看法的广度,这些都可以通过传播来扩大影响。”因此,在他看来,纯文学对于网络文学,一是要抱以融合包容的姿态,二是得多研究,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网络文学作品?它与纯文学的差异性在哪儿?
今天
传播介质上的革命改变了文学的面貌,网络文学变得类型化、产业化
如今,在纯文学边缘化的同时,大众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读者群却正在日益扩大。《甄嬛传》《何以笙箫默》……这些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热播剧,让人们似乎都难逃网络文学及其衍生品的包围圈。
“网络文学让文学的形态丰富了、多元化了。”程永新认为,在当下文学多元丰富的形态里,还是得有文学的特性。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相比,只是传播通道存在不同。比如《何以笙箫默》这部小说,写人物、写男女之间的情感,用的还是文学的方法。
事实上,网络掀起的传播介质上的革命,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形态,也改变了文学的面貌,如超长型长篇的出现、碎片化阅读的风行。原来单方面的书写变成互动式写作,互联网让文学面目更加复杂丰富。
“纯文学探讨比较本原的问题,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探索,语言上的探险与创新,着眼于文学本质,因而是小众的、先锋的。”傅星分析,当下的网络文学,越来越呈现出类型小说的面貌,比如盗墓、官场、玄幻、宫斗、校园等,而类型小说大都是大众的。“文学的百花齐放,是进步的表现。”傅星认为,网络让文坛百花齐放的状况更明显。
傅星也关注到《甄嬛传》《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等最初出现于网络的通俗小说,已经成为影视改编的畅销之作。产业化,无疑也是网络给文学描绘的一种崭新的面目。
“从一开始,作者们出于兴趣,在网上写作、网友们免费阅读,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网络创作,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更多的读者开始网络阅读并且接受为作品付费,网络文学一路发展壮大,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受到了全社会的瞩目。”今年初刚成立的阅文集团,就是整合了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多个网络文学品牌,在集团副总裁罗立看来,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给文学带来形态上的变革。网络给文学带来的是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使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变得更快捷、更高效。他们正在探索的,正是如何让网络文学成长为参天大树。
“网络文学对娱乐性、消遣性的重视,正是纯文学所忽略的。”罗立表示,不管到了什么时代,爱好阅读的人一直都在,网络文学也风风雨雨十几年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让读者更快地找到喜爱的作品。无论是电脑端阅读,还是移动端阅读,电子阅读这种方式给人们带来的便利高效已经使新的阅读方式常态化。这还只是个开始。”
明天
不管时代怎么变,文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期待网络文学与纯文学能良好互动、良性融合
面对网络的冲击,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是否会发生变化?网络写作、纯文学写作能否互相汲取营养?人们的种种疑问,也许需要留待时间来回答。
罗立反对“网络写作、纯文学写作”这种从现象上粗略概括的“两分法”。“两者绝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网络写作是写作方式的范畴,纯文学写作则是写作标准的范畴。随着纯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学术研讨的深入,彼此的交融借鉴其实已经开始了。”
说起融合借鉴,程永新提到了金宇澄的《繁花》。金宇澄是传统文学作家,当他把网络文学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过来,像《繁花》这种写作,其实又能刺激、影响网络文学提升品质。
傅星一直认为,随着媒介的变化,文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不是一个标准、一种形态、一种模式可以概括”。不管文学面貌怎么变化,文学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面对网络时代多重介质对文学的冲击,傅星笑言,“现在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作者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读者群,良好的互动让作者与读者距离无限拉近;坏的则是多元化令人难以选择,每一条路都可以走,但有时难免会迷失。
其实,网络唤起更多的人喜爱文学、开始阅读,恐怕这才是最根本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大环境的塑造。傅星相信,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并不缺素材,也不缺创作人才,更不缺读者。想要文学更好,就要让网络文学与纯文学更加良性地融合。其实,如今的文学经典,也曾是过去的“畅销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大仲马的小说等。而网络文学能否涌现出经典作品,这得让时间来说话。(本报记者 曹玲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