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的价值 ——与钱梦龙相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4-30 17:53
标题: 教师的价值 ——与钱梦龙相遇
教师的价值 ——与钱梦龙相遇
严久官
与钱老相遇,使这个春天多了一层色彩。
我应师兄肖培东之邀,来到母校湖州师范学院参加“太湖·远方中学语文名师汇”活动。早就知道特级教师肖培东是钱老的得意弟子,这次钱老因爱徒相邀特来湖州参加活动,还会为大家带来教育讲座。
心向往之,想一睹钱老尊容,聆听一回他的声音。
活动拉开了帷幕,母校领导致辞后,紧接着三场讲座,钱老最后出场。
本以为讲座充满着高言大义的主题,然而我听到的却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内容,如汩汩山泉从家乡的山涧缓缓流下,似在田野间采摘马兰头般的质朴又清新。这对偏爱哲学概念,似乎崇尚术语的我是不小的“冲击”,然瞬间反差感后我立即捕捉到了厚实的暖流。
钱老似聊家常,谈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及感悟,紧扣“怎么做一个好老师?”与“怎么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两个方面,漫谈式地将我们带入他的教育世界中。
“留学生”的读书经历
钱老戏称自己小时侯的求学是“留学生”——小学五年级前留了三次级,顽皮贪玩,不爱学习,经常旷课,老师同学都说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一度对学习失去信心。就在这个重要关口,遇到了生命的贵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武钟英。之后,武老师用教育的爱与艺术将淘气、灰心的钱梦龙引导、改变到爱好学习、充满自信的正道上来。钱老深情地回忆了三件事:一是引导他学会查字典。武老师使用了诱导法:“老师、同学们都说你笨,你是不是想知道自己到底笨不笨?”钱梦龙正想知道,于是武老师趁机教他查《王云五小字典》:“现在我教你,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笨。”钱梦龙立即学会并当场查出几个老师给定的字,得到老师的赞赏。二是布置“光荣任务”。让钱梦龙自备一本字典,每教一篇新课文,都要把生字词查出,抄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三是推荐看书发文。武老师推荐的第一本名著是《爱的教育》,又把他的一篇小作文推荐到地方报纸发表出来。
这三件事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充满教育艺术与智慧:先是教查字典激发学习兴趣,而后布置任务巩固学习兴趣,继而推荐名著阅读培养读书写作热情。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钱老是有福的,在他孩提时代能遇上一位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深深改变与影响着他的一生!
我不由想起南京特级教师王栋生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的一篇《永不凋谢的玫瑰》,他说自己为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真实的经历而感动——
乌克兰巴甫雷什村中学的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的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王老师说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他,曾经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结果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学生,其文章中心都为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坏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他对此感到痛心。
教育不应该缺乏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岁小女孩的表现没有给予温柔或严厉的批评,而是“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给予孩子的是情感上的认同,因为孩子的举动出于爱,这份爱应该受到第一时间肯定。引领钱梦龙成长的武老师就拥有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深切之爱,在爱生中运用他的教育才情与智慧,享受教育的快乐。
我是“混”进教师队伍的
钱老说,教育界有两个不称职的老师,即被大家尊称的“南钱北魏”:一个钱梦龙,一个魏书生。猛地一惊,何出此言?钱老慢慢给出答案:魏书生是初中毕业,而自己高中只读了三个月,按现在的职称要求,显然是不合格的。
关于这段“传奇”,随后在钱老的新著《教师的价值》中看到这样的叙述——
我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小学毕业前就爱读各种课外书,进入中学后更是手不离书,所以尽管学历不高,却一直以“读书人”自许。在比较了各种职业后,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去当一名小学教师,教孩子们读书。正好有一所私立初级小学的校长曾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于是我便请求到他的学校做教师……
我之所以用“混”字,是因为我从踏上讲台开始,从小学教到中学,从美术教到语文,直至后来评上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竟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我的“文化程度”,就这样让我一直“混”到了退休。
在钱老坦诚幽默的话语的背后凝结着一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钱老对成为教师的渴望。其中固然有受武老师影响的要素,同时也与钱梦龙自己喜欢读书、做文分不开,他愿意与学生一道读书、写作。《教师的价值》中的一段文字充分说明了他想做老师的愿望何等强烈——
……
私立学校招聘新教师须经校董事会讨论决定,再说学校现在也不缺教师,没有编制。我当即表示,只要让我教书就行,我不要工资,也不要编制,完全是尽义务的。校长一听,居然有此等好事,于是既不问我学历,也不管我会不会教书,就让我走上了讲台。正如人们免费得到一件“处理商品”,也便不问其质量如何了。
在渴望做教师这一点上,另一个“混”进教师队伍里的魏书生可谓钱梦龙的“知音”。
于月萍著《魏书生评传》中有魏书生的一张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两个同为语文教育大家,同样的怀有高度投身语文教学之心。因为这样的热爱之心能“混入”教师队伍也不足为怪了,不仅如此,他们都开辟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亮丽风景。
语文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
要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光有爱心与热情还不够。此外,还有两项实在必要:一是自己的扎实学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艺术。这方面,钱老自己也给出了答案——
……
现在回想,无非靠这样两条:第一,我在学生时代经过自学形成的读书能力,使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读写时游刃有余,至少不致手足无措;第二,我从自学经历中感悟出的以鼓励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使我的语文教学在当时显得颇具特色。
一是自身扎实的学识储备。钱梦龙虽然高中只读过三个月,但他酷爱读书而不间断,积累了厚实的语文功底。据他在《教师的价值》一书中所说——
我从小学六年级起就爱读课外书,最初爱看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和“聊斋”、“儒林”等,我都读得爱不释手,尤其是《红楼梦》,在初一、初二两年间至少看了三遍……到初二时我已把《唐诗三百首》差不多全背了出来……”
可见,读之弥坚,感之弥深,为他后来走上讲台执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启发式导读艺术。通俗地说,钱梦龙一开始就按自己的读书经验、方法与套路来教育学生。自己怎么读的就引导学生怎么读,自己怎么写的就引导学生怎么写,在这个意义上,以教师“教”为中介,形成“教师学——学生学”的内在统一,其教学效果是可佳的。按钱老形象的说法,就是“把学生引入课文跌打滚爬”,即让学生进入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真正读起来,学起来,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在钱梦龙《打破常规的语文教学》一文中,他说的非常实在——
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读”文章……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从课文里读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象我一样“钻”进课文,靠自己努力找到他们自己的结论。
不难看出,钱梦龙的“打破常规”之“常规”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单一讲授制,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教师讲完就完事,无视学生的学习效果。钱老将自己的读书经验运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读、写写、议议、练练,激活了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兴趣,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实现了学生主体性,这样的教学实践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来钱老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又提炼出了语文导读教育理念: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从钱梦龙成功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只有真正让学生学才是行之有效、确保实效的教学方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钱梦龙的“导读法”究其实质正是王尚文倡导的“让学”。
就我看来,语文学习也不仅限于课本。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学习的方式,而听说读写的范围不仅在于课堂。听收音,快速记牢信息;看报纸,浏览抓取要点;观访谈类节目,揣摩他们对话的思路,评价其态度观点;赏电视剧,感受其情节形象;读课外杂志作品,与各类作者心有相通;即兴随笔写作,表达自己的瞬间情思……无一不是在学语文。甚至听音乐、练舞蹈,挥书法……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可与语文学习结下情缘。
信息时代的今天,无人阻挡网络世界。家长一味的反对、杜绝孩子上网肯定不大现实,且无必要。反之,在信息世界成长的90后,怎能与信息隔绝。在信息中学会筛选、提炼,运用合理的信息态度来科学使用信息,不仅是信息课程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的必需。网络为阅读、写作提高了广阔舞台,为个性化语文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家长要重在引导。
时下流行的微博,更是信息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大到国家时政,小到自身的一点喜好,都能自由地进入他人视线。在叙事、抒情、评论中交织成民众自由言论的大网,这是无可置疑的进步之声。当然,持守道德底线,合理合情的评述,与他人平等的对话是自由言论的前提。这一背景对语文学习的意义重大,一是学生可加入博客、微博的行列,大大增加了练笔机会,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自由评价空间提供了学生评价机会,提升了评价能力,这正是我们学生及语文教学最缺乏的。
生活处处有语文,需进一步“打破常规”才好。
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
钱梦龙的语文教育精髓,归根结底成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于这方面的意义,钱梦龙在《教师的价值——为语文教学招魂》中有两段阐述——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我想一个语文老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
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接触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与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可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之必需,也是为语文教学之“招魂”的实践体现。
放眼当下语文教育,两类倾向让语文教学偏离了应有之实,变得虚幻与迷乱。
一是应试教育与科学主义的魔力。我们生存的技术时代,精心的观察、精当的分析、精确的把握、精准的表达似乎成了人们普遍的思维特性,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也布满了科学主义的倾向。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以严格的量化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操作上,不难看到有的语文教师拿着解牛的刀,比疱丁还游刃有余地解剖作品内容,从字词到语句到篇章,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则在教师严格的指令下虚心诚恳接受,由一个个知识点建成知识链,再构成知识网,最后“生成”语文能力,这样严格、细致、冷静的语文教学无疑批上了科学主义的外衣。有甚者,出于对学生关心,保全其分数的“命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匆匆浏览而过,代之数理化式的“题海战术”;课内少了阅读、对话,多了讲解分析,晚自习也把课外语文读本“束之高阁”,不理不踩,可谓“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茫茫。”一个劲的练练练,练成高度的神经敏感,一拿到语文阅读文章,就能闻出作者的思想、谴词用句谋篇的用意,更能测透出题着的动机。语文课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师生情真意切的对话;少了深入作品时的情感愉悦、心灵共鸣,也稀缺了由灵魂深处引发的对语文学习的体验。
二是时下各种教育新潮理念的干扰。部分语文教师无视或忽视语文课自身特性而任意发挥,将语文上成政治、历史,甚至成了生物、物理等自然学科。如有的语文教师把《绿色蝈蝈》上成了生物课;有的大谈《白杨礼赞》的思想,俨然是思想政治课。有的语文教师上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时,由于过于注重时代背景讲述,竟有历史课之风。脱离了文本语言这根“缰绳”,自由驰骋于,天马行空,上到哪就算哪,想怎样上就怎样上。还有的一味沉浸于各类语文综合活动,忙的不亦乐乎,使学生跟得“晕头转向”。名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则将语文课上成三不象;名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实则因为仅流于外在热闹形式而使学生在活动之后收获寥寥。语文课程的设置必定有它自身的定位与目的,语文教育家王尚文认为,基础教育开设语文课,是为了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亦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认为这是语文教育的“独当之任”。
如此看来,钱梦龙的“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的主张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语文教学不良倾向的纠偏“良药”。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在第九届中语会上说过一句话:“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刘先生说,教好课文,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就能自然地达到我们常说的“文道统一”的目的。针对现在语文教学上引进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刘先生强调首要的是将课文教好,让学生学好,得到精神的培养,不能喧兵夺主。教师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课文上,钻研课文,吃透课文,在此基础上引进一定的教学方法。为了形象的说明,他还以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为例,从该诗的语言表现力、文化背景、写作背景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指出应用这样的方法来备课,来深入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是象有的老师上本诗时,一放录象就完事。
在钱老的讲座与新著《教师的价值》中,对于“怎么做一个好老师”与“怎么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一个好老师,需有教育的爱、才情、艺术与智慧;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自身爱着语文学习且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学好语文。
我特别记住钱老最后给予我们的厚望与鼓励——
只要向往蓝天,谁都可能比我飞得高。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