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袁微子与小学语文“训练”型教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3 20:19
标题: 袁微子与小学语文“训练”型教材
袁微子与小学语文“训练”型教材


白金声

袁微子(1913—1991),浙江桐庐人,是我国资深的语文教材编写专家,是继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之后的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在上海开明书店做过助理编辑。1955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历任小学语文编辑、编辑室主任、编审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1977年以后,在叶圣陶先生的领导下,主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尤其在晚年,他不顾年迈体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对教材使用和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的了解,写下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为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材,他曾经亲自登上讲台,试教鲁迅先生的《在仙台》,开创了编辑人员上讲台试教的先例,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日本教育界将此作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范例进行专题研究。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十年动乱刚刚过去,百废待兴,党中央十分重视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由袁微子负责,依据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从1978年2月开始陆续出版,1981年全部出齐,全国通用。之后,根据国务院的指示,1983年,在五年制语文课本的基础上,袁微子又组织编写了一套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这两套教材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编写的正反经验,并有较大的革新,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一大标志。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编写任何教材,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总有它的指导思想。一谈到指导思想,就要涉及到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看法。袁微子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他指出:“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改革,要以马列主义哲学为指导,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社会主义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是袁微子的一贯思想。他曾经说过:“辩证法普遍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座谈或访问,总时时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当我反复研读叶圣陶、吕叔湘两位老前辈有关语文教学的著作时,更欣然似有所悟。于是极愿进一步师承而思有所阐发。心里时时思到,这是在运用辩证法,走中国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路。”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在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呢?大体说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让儿童由具体到抽象地逐步领会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具体到小学语文来讲,就是让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了解具体的自然现象,能够了解具体的社会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必须要有比较宽广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要扩大孩子的视野,要开拓孩子的眼界,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第二方面,要让儿童逐步地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要从联系当中认识事物,从比较当中认识事物。比如第一册教材第12课《太阳 地球 月亮》:“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告诉孩子,太阳、地球、月亮这个初步的宇宙知识;还告诉学生,大小是联系而存在的,比较而存在的。太阳比地球大,但是地球又比月亮大,地球比起太阳来是小,但是比起月亮来是大,大小是比较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大的,也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小的,要让孩子初步地有这个观念。
“千教万教,教做真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来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在小学阶段,把马列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深入浅出地渗透给学生,让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这是袁微子领衔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贡献。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袁微子认为,小学语文科,既是对学生训练语文这个工具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伟大的认识工具”的启蒙训练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体现三条基本原则,这三条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第一条,要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反映出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关系。第二条,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注意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入选课文的语言要合乎规范,体裁力求丰富多样。第三条,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有计划、有顺序、有阶段地前行训练。这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指的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具体指的是四种能力的联系,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联系。第二条原则指的是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识字教学一定要把字跟词紧密地联系起来,要讲究词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教学的难点不在字音,不在字形,而在字义。第三条原则指的是小学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低年级以词和句的训练为重点,中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
袁微子在《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一书中,举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的例子:比如说某首散曲里面,有六个字,三个词,即“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词都懂,但是“小桥流水人家”则构成一幅画面:一条小溪静静地流下来,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小桥的那边有一间茅屋,一户小小的人家。看到这幅图画就产生了一种感情,这是一种幽静、孤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中得来的,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里面来的,是从词的意义当中来的。读的时候,就要从这些地方入手,让孩子们懂得读书的具体方法。
三、教材编写的设计体系
1.识字教材的编排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全套课本安排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低年级要求掌握1700~2100个左右。生字分为两类,提出不同的要求,一部分要求掌握,另一部分不要求掌握,只要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出字音,大体懂得在词句中的意思就可以了。这样做,有利于编选内容比较丰富的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通用教材既吸收了分散识字教学的经验,也吸收了集中识字教学的经验,吸取各家之所长,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教识字,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归类识字、查字典识字,以及随课文识字等。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同时注意“三条规律,两个结合”。所谓“三条规律”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汉字本身的规律。所谓“两个结合”,就是汉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学和用紧密结合。另外,还编了一套写字教材,低年级练习写铅笔字、毛笔字(描红),中年级练习写钢笔字、毛笔字(仿影、临帖),高年级练习写钢笔字、毛笔字。
2.阅读教材的编排
课文分三类,一是讲读课文,二是阅读课文,三是学生自学的独立阅读课文。各类课文所占课数的比重,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第一类课文逐年适当减少,后两类课文逐年适当增加。讲读课文强调一般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掌握读写训练的正确方法。教学中,教师教的比重较大,突出“扶”的传习精神。阅读课文是从讲读课文向独立阅读课文过渡的第二类课文,教学中应体现一般基本功的重点复习和巩固及重点训练项目的复习、巩固和运用,教师教的比重相应减少,突出“半扶半放”的过渡性质。独立阅读课文应注重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使学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教学上突出“放”的独立性质。袁微子说:“三类课文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这三类课文的时候,我们注意了三点:注意到自学能力是逐步形成的,要抓住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到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而知识是基础,因此,要抓住从知识到技能到能力的培养过程;注意到阅读要养成习惯,这个阅读习惯要在三类课文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
还有一种类型是看图学文。看图学文是看图学词学句的发展,是讲读课文的另一种形式。设计看图学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袁微子说:“设计看图学文时,我们也注意了三点:注意了看图学文是从看图学词学句发展起来的;注意到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训练与理解能力训练相结合,结合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学生通过看图学文的学习,在脑子里会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这种习惯的培养我们过去是不够重视的。”
3.写作教材的编排。
系统地安排了读写训练项目和习作例文、读写例话,帮助学生提高有关读写的理性认识,培养读写能力。
从第五册教材起,在第二类课文中,又分设了另一类型的课文,叫习作例文。习作例文上承讲读课文,下接读写例话,是学生从读到写、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具有从说到写的过渡性,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及序列训练的阶段性等特点。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类课文呢?我们知道,读和写是紧密地联系的,读是写的基础,写又反过来促进读的提高和深化。为此,教学中应该求得读和写的高度统一,求得阅读和写作的共同点。而习作例文这一类型课文的设置,正是为了找到这个共同点。
写作教材的编排,除了习作例文之外,还设计了另外一种文章,那就是高年级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是以读过的课文为实例,抓住读写方面的一个重点,向学生提出读和写的基本要求,提示怎样读和怎样写的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认真体会去获得有关读和写的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指导学生进行读写,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它的作用就是教给学生有关读写方面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凭借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懂和写好文章。
4.基础训练的编排。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组课文之末都编排了基础训练,这些基础训练包括了有关文字、词汇、句子、篇章、标点、语法、逻辑、修辞、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练习题目,题目富于启发性,训练的内容与课文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综合特点,且自成系统。袁微子指出:“进行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复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初步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袁微子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体系走的是一条新路,这是两套地地道道的“训练”型教材。这种类型教材变以课文为中心的单一纵向教材结构为多维和多层次的合成教材结构,课文和材料被纳入单元训练项目之中。这种新型教材把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把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览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几十年来一直是“文选”型的课本。从我国历史上看,“文选”型,源远流长,远的有南梁昭明太子萧统选的《文选》。对今天中小学“文选”型教材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清康熙年间吴楚才、吴调候编选的为习文者启蒙课本《古文观止》了。“五四”以后,各类“文选”型国文读本逐渐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各种教学改革方案的出台,教材也在不断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作为语文教材改革来说,至今还没有冲破“文选”型的编写体例,包括新课改的一些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把选入课本的一篇篇文章按体裁或主题分成若干个单元,编配上思考题和练习题,各种课本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无助于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改革,也无力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费时多,效果差。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一文中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因此,为了解决儿童发展语言的矛盾,为了满足他们的日益增长的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对原有的“文选”型教材体例做出必要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陈旧的东西,保留其积极的东西,并把它们融化到能让老师依据一定的程度,有效地指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训练型教材中来,这就是袁微子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当今各家小学语文教材组织者和编写者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笔谈 [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年6月.
[2]袁微子.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
[3]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漫谈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
[4]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论集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此文刊登于《小学语文》2015年5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