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儿童为什么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22 05:50
标题: 儿童为什么写作?
原文地址:儿童为什么写作?作者:金水车
一位朋友在Q上问我这个问题,其实她只是想借我表达一下自己对儿童写作的观点,她一说听了课我就明白了。小学的课我听得不多,但一个比一个让人想揪头发。我苦苦思索,打通两种思维的通道,至今仍没有找到。两种思维,就是知识(技术、信息等等非人的符号化存在)本位和人本位。这位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应该是教育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吧?)《小学语文教师》上刊发的一位小语界名师的阅读教学革命。我一看到这样的宏大命题心里就开始起毛,点开来,一泻千里地过了语文教学专家的长文,直指后面的课堂实录。先去找了课文看,《理想的风筝》。看罢课文,一看作者“苏叔阳”,我知道是一位作家,就又搜原文。这两年已经形成一种成见,作家的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而不遭删改的,还没见过。搜来的原文和课文果然有出入,差了一个很关键的细节。但后来看老师的课堂实录,应该用的是原文。这一关过了,再看课堂。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看到这里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看到这里,我心里的某种东西已经蠢蠢欲动。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看到这里,K,我就不想做文明人了脑子里浮现出的场景是:
苏叔阳同学甩开膀子,嚯一下把“刘老师”扔进一口大锅,然后拿一把煮肉的大叉子把“刘老师”翻来翻去,不时地点头、摇头、做思考状……最终,挑出来四块上好的肉搁到一大盘子里,热气腾腾的,趁热,吆喝一声“来了”,端到前堂客人的饭桌上。桌子旁边,坐着一位老师和一帮小学生……“喏,你们吃到的肉就是这么来滴!”老师一边满足地揩着嘴巴上沾的“刘”油,一边不忘谆谆告诫学生娃。
可是,我想请问苏叔阳同学,刘老师给你留下那么美好的印象,你为啥把他当成一锅猪肉煮了捏?
这位朋友说:
我的感觉,儿童写作,是否儿童首先要对这个世界有话说?
现在基本所有老师都忙着解决怎么说。
而且给了他们很多怎么说的规则和条律,告诉他们这样写是最好的。
而我最想关注的是,他为什么对这个世界有话说?他想说些什么?
至于怎么说,只要表达基本上我们能明白。可以按其个人的喜好进行。
     我还很认真地跟她讨论了一下两种写作的不同,但后来又看了一遍课堂实录,觉得我们不该谈什么写作,应该买两瓶可乐,就着热腾腾的猪肉,甩开膀子吃吃喝喝才对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