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吴非:为什么“谈不拢”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6-7 17:02
标题: 吴非:为什么“谈不拢”
为什么“谈不拢”

对语文教科书,常听到人们的评论,他会说,学生时他喜欢什么课本,他对哪篇课文印象很深,哪位老师讲的哪篇课文让他一生不能忘却……他希望专家听取这些意见,如果不幸他是一位权势者,那这就不再是“一点意见”或“一个建议”,而是“指示”了。
我不怀疑那些感受的真实,受教育过程的记忆往往是有价值的。人们对生活和学习,总会有个人感受,这些感受是他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品质决定的,体现他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人群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只是,公共媒体宣传的个人感受,不足以替代学科要求与评价。近年,每一轮对教科书的批评,都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仅仅依据主观感受。比如,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是“小猪过河”,如果编者不把“小猪过河”编入课本,简直愚不可及。可是,另有一位最喜欢的课文是“小熊摸鱼”,认为那篇课文影响了他的一生,是对智力发展最好的教材,如果不选小熊,整本教材就没了灵魂……
我们须记住:孩子们不是上了语文课后就可以不读书了,他想读什么尽管读,爱读什么尽管爱,教科书只不过是“共同基础”,体现普适性。简单的比方:不能要求所有的儿童都保持同一种口味,但需要保证他获得基本营养。
批评者几乎从不提及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从相关的评论中,也很少有对说明文的批评;非但如此,也很少提及说明文教学,有谁用说明文开公开课示范课,会有人认为他不机灵,因为上说明文不容易“出彩”,也不会有多少学生感兴趣。然而,说明文恰恰是中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说明”是人最重要的表达能力。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表达缺陷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从而形成一系列矛盾冲突和困难。
人们在成年后回忆教育教学,不免含有个人情感或功利成分,对有刺激性有震撼力的学习细节记忆清晰,而对“潜移默化”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是社会讨论教科书时“谈不拢”的重要原因。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