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考场作文重审题倾向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8-30 17:49
标题: 考场作文重审题倾向商榷
考场作文重审题倾向商榷
郑义广
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纯熟运用母语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规范的书面语言叙述故事、分析事理、抒发情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也都会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畅所欲言,“我手写我口”,然而奇怪的是,到了考试,所有这些都必须让位于另一个厉害的角色——“审题”——而靠边站。就近年笔者经历的各级各类阅卷情况来看,虽然在明文规定上,作文从“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有十项左右的评分细则,但在流水作业、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真正起作用的通常只有其中“符合题意”这么一条,它俨然已成为作文成败的红线,乃至生命线,符合题意,则得分可观,不符合题意,则惨不忍睹。记得某次全市统考,作文阅卷组长口头公布的评分标准中就有:写得切题,基本分42分左右,然后根据语言表达、结构技巧等酌情增减;倘若跑题,则只能划归末档,得分不得高于36分,视措辞、字数等情况决定赋分。
对此笔者常常感到困惑:审题之于作文,真的那么要紧么?
当然,就现实而言,它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近些年的高考命题基本都是先来一段三言两语、掐头去尾、含糊其辞的材料,然后貌似很开放、很民主地问考生读后有何感想,并据此写篇文章。考生如果不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巧妙避开其中的各种陷阱,而是“傻乎乎”信以为真,贸贸然随便发表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即使写得再真实,再有内容,再有文采,都很可能会因为审题“以偏概全”“浅显浮泛”或“似是而非”而被打入另册。
但笔者认为,作文主要考的是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而非理解能力,后者应是试卷中社科类、文学类阅读题重点检查的内容。在审题上大动脑筋,把理解题意的准确与否作为衡量一篇文章好坏至关重要的标准,据此来划分作文档次,无疑是舍本逐末。不仅如此,过分注重审题也不利于真实作文水平的发挥,由于存在“离题”“跑题”的巨大风险,考生下笔写作之前不得不从原本紧张的考试时间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钻研材料,揣摩命题意图,然后再急急忙忙地构思成篇,在这种情况下,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谈何容易!
纵观其他国家的考试作文题,基本都不会设置审题障碍,比如美法等国常出如下作文考题:“坚持是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英雄是不是那些言人所不敢言的人?”“科技带来的变化会使生活更美好吗?”“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①这些题目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比较切实,指向性也十分明晰,不存在任何陷阱,考生无需苦苦揣摩所谓的命题意图,无需想方设法顺着出卷老师的意思走,只要放心构思文章就可以了。再如与大陆一衣带水、文化上同根同源的台湾地区,其“高考”语文卷一直保留着命题作文的形式,指向与要求也都很明确,如2014年的作文题:“阿里巴巴能打开石门,是因为他知道‘芝麻开门’的密语;烹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为他练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诀窍;演员能成功诠释某个角色,必然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深刻的领会。对于人生的考验,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关密语’?请以‘通关密语’为题,写下你找出‘密语’而得以‘通关’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体会。”相较于大陆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假民主、真虚空、机关重重的命题方式,审题难度大大降低,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到写作本身上来。
不仅审题难度低,其他国家对待作文“偏题”现象的态度也比较宽容。仍以美国为例,他们处理这类作文的做法就是:“先像正常情况一样使用评分标准,即先在不考虑跑题因素的情况下正常批阅,而后减去因题目相关性应去掉的分数,而不是草率地直接判定学生的作品为失败文章。”②笔者以为,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叙述技巧和说理深度,让审题因素退居二线,(当然这绝不等于纵容那些无视命题要求、恶意跑题的行为。)这才是把作文当成作文来批改。像国内这样,以审题立意作为划分“一类”“二类”“三类”作文绝对主要的标准,甚至赋予它一票否决的权力,真是咄咄怪事!
有的老师或许会担心,如果对审题立意的要求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许多套作文章出现。这种担忧大可不必,问题越切实,要求越明确,文章越容易写得充实而有针对性,反倒是现在这种朦胧、虚空的作文题给套作、宿构者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因为它通常不涉及对具体事情或现象的评述,只要审题准确,“意”到就行,这便有了诸如万能模板、百搭素材以及一本名著包打天下等的诸多怪象。笔者曾经有个学生,平时写东西文笔很一般,可每次考试作文几乎都能得到44分以上。她跟我说,有位资深语文老师教她打造过一篇优秀作文,并秘授了一套“应考宝典”。.后来我留心观察,她的每篇考试作文都采取倒叙的手法,且都是用“独立庭院,夜凉如水”开头的一段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引入回忆,然后根据作文材料的立意要求详述与长辈(多是爷爷或奶奶)共同经历的某件事情或某几个场景,其中自然少不了细致的描写与生动的抒情,最后再跳回现实,谈这段回忆寓含的哲理,巧妙地回扣文题,点明主旨。如此看似完美,实则全篇胡编乱造,毫无真情实感,但就是这样的文章,由于每次考试间隔时间较长,批改作文的老师又经常变动,觉察不出雷同,更主要的是审题精确,结构完整、紧凑,因而每每获得可观的分数。试想,如果不是诸如“山顶的风景”“提篮春光看妈妈”“门与路”这类凌空高蹈的作文题,而换成像“计划是否会干扰创造性”“多数人意见是不是糟糕的引导”“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③这类切实明确的题目,那么,对“独立小院,夜凉如水”这类应考宝典运用纯熟的考生们岂不是一夜之间便“武功尽废”了!
其实,关于考场作文过度注重审题的问题,学界并非没有不同声音。早在三年前,《人民日报》上刊发过一个专访,当时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就曾直言:“跟香港比,内地的题目太文艺腔、太专,很多题目就算我身为中文系老师也无从下手,学生真是太苦了。”在被问及“什么样的作文题才算好”时,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首先提到的便是“不要让人在审题上费太多精力”④!然而时至今日,看看各省的高考作文题,再看看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的评分标准,从出题到阅卷,过度重视审题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但笔者还是想问,没有改变的就意味着都合理吗?
注释:
[1] 美法韩三国的高考作文 [J].教育文汇 2009.3
[2] 近年美国作文评价述评 [J].语文教学研究 2007.9
[3] “美国高考”作文,给课堂输送思辨力 [N].文汇报2013-06-14
[4] 高考作文题 专家怎么看 [N].人民日报 2012-06-08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