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记住马小平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8-31 15:53
标题: 记住马小平老师
让消亡的有意义
——记住马小平老师
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庄照岗
记住马小平老师,是从一次科组会议开始的,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那是一个春天,阴雨绵绵。
很多人知道马小平老师在湘潭一中任教过,在东莞中学任教过,在深圳中学任教过,却不知道他还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任教过,而且这里有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他影响了一群老师,也影响了一所学校,而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要在多年之后才能看到的。很可惜,我没能见到马小平老师,更没能亲炙马小平老师,但我依然庆幸沐浴了马小平老师的余荫:2011年,我来到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那时,马老师离开东莞已经五六年了,但时常听同事提起他,叙说他的故事、他的思想、他的高度和他的孤独。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是一所新学校,2005年由南粤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承办,马小平老师当年也是开创者之一,他是抱着“办一所幸福的学校”的理想与壮志来的,他几乎参与了学校开办初期所有规划和蓝图设计,以及所有理念与规章的起草。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网站主页上依然能看到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一块坚实的基石,那就是人的生命。学校的全部运作,都是以生命为原点刻画的轨迹。在这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是鲜活的、珍贵的生命,对人的尊重是至高的道德伦理,对生命的关注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可最后,马小平老师还是离开了东莞。个中原因、个中辛酸,我想只要是在中学任教过的老师都能理解。这里的教育生态太可怕、太糟糕了!当应试教育的“春风”刮遍全国的时候,东莞更是疾风劲吹,一切以高考为最高指向,一切唯分数为最高目标。所以在中学教育中,一切是“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景象,教师“忙碌”而琐碎,学生“投入”而认真,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教师老黄牛般地早起晚归,没有周末,学生早读晚修披星戴月,于是“成绩”是显赫的。近十年来,东莞市普通高考总录取率、每万户籍人口升重点人数、升本科人数、升大学人数等指标,排广东省各地市前列,2012年和2013年,更是连续两年分别排名全省第一,超过了广州、深圳等传统教育强市。可是,即便如此,为何东莞依然不被外界认可,依然被称为“文化沙漠”?我想,我们都知道,文化不是高考考多好,不是图书馆建多少,不是体育馆建多少,不是歌剧演几场,而是精神上的觉醒,是思想与行为上的文明。当工厂化的模式主导着教育管理,当野蛮和粗鄙的理念主导着城市发展,文化与文明永远在高处,不会落地生根,不会开花结果。
那次科组会开得很凝重,当科组长吴老师宣布马小平老师在深圳去世的消息时,全场一片静默,接着是一声声叹息和哀婉,很多人开始回忆马小平老师的点点滴滴,正是从他们的追思中,我了解到马小平老师。在很多老师记忆里,马小平老师是一个布道者形象,见到他时,总会看到他斜挎着一个大包,快步走在路上。如果碰到熟悉的同事或同学,他一定会停下来,抬起一条腿,将挎包放在上面,然后从包里翻出他最新推荐的书和电影碟片送给对方。当年科组里所有语文老师,还有学校里的其他老师,都曾收到过马老师的图书和光碟,记得有人说过:“一个自己好又希望能使别人也好的人,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人。”马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当提到一次家长会结束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以致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趴在桌子上泣不成声时,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哽咽了,其中一个老师激动地说:“马老师其实是一个学校的宝,是一个学校的魂,一个学校有这样的老师才不会显得单薄,才不会显得苍白,但是很少有领导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当所有老师在分数的路上孜孜以求时,当所有人都抬头望向分数时,马小平老师的课堂显得生动而另类,显得热闹而刺耳。温家宝说:“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马小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可这样的人在中学界太少,太引人瞠目。另一个老师也动情地说:“我这么会搞成绩,我真愿意帮他去搞成绩,让马老师安心教学。”很多时候,一个学校,一个好的学校,要有包容所有老师的广大胸襟,既包容成绩好的,也包容成绩差的,欣赏每一位老师,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有你看不到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不体现在成绩上,但有时它比成绩更重要、更崇高。
我当时也哭了,为马老师而哭,也为自己而哭,更为整个教育而哭,当教育的生态恶劣到如此程度,当功利化的思想浸染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难以在学校立足时,一种悲哀和无奈就如秋风般在心底升起、升起,然后直达喉咙,最后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的绝望和无力。虽然波德莱尔曾说“不被理解,这是具有某种荣誉的”,但对马小平老师来说,这种荣誉未必是他想要的,他需要的是宽松的环境和健康的土壤,他想要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看到自己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由最初的120人减少到60人、40人乃至更少时。马老师除了心酸,更多的应该是落寞和失望。马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能像钱理群先生那样,钱理群先生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修课时,学生由100人减少到20人,依然笑着安慰自己:“其实20多人听进去就已经算很大成功了,帮一个算一个。”
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不敢说马老师是什么伟大人物,但我知道很多伟大人物、很多先行者,最后都不是被敌人加害的,而是被自己热爱的民众害死的。革命者夏瑜被华老栓蘸着他的鲜血,做成人血馒头;布鲁诺被无知的民众烧死在鲜花广场。这是多么讽刺啊!林贤治曾说过:“只要有谁敢于显示思想的隐秘的所在,便将随即招致众人的打击和唾弃——‘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一个走在前面的人,注定要承受常人难以担当的重负,注定要承受背后的冷语与毒箭,注定要承受一份寂寞与酸楚,但也注定会被写入历史,注定被记住,注定被追思与怀念。我想,马小平老师也应该被记住。
徐迅雷说:“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行走在思想深处的人。”在中学教育领域,更需要走在教育高处的人,钱理群先生称马小平老师是所识教师中“最具全球视野,可称得上是教育家的人”,杨东平教授则将他视作“已属稀有的人文主义教师”。这种褒赏与其说是对马小平老师的赞美,不如说是对现今教育的莫大讽刺:应试教育的小路上人满为患,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人迹罕至。马小平老师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中,教育依然喧嚣,中学依然如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