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高考只写作文:一个实在高明的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9-7 15:42
标题:
高考只写作文:一个实在高明的建议
高考只写作文:一个实在高明的建议
朱春雷
近日,北京青年报评论版刊登重庆语文教师徐晓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众多语文老师反对高考只写作文?”阅后大有感慨,情不自禁地也要掺和议论一番。
该文提到,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最近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并介绍孙绍振是高考语文改革方面的专家,目前还身兼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职务,认为他对于高考语文的利幣是应该看得比一线教师更清楚的。因该文的主题是谈为什么众多语文老师反对高考只写作文(此观点待后再提及),故对孙绍振提此建议的理由没有论及。笔者猜想孙主编从专家的角度深思熟虑提出此建议,肯定有着十分充足的理由。笔者也想从个人体会的角度,谈谈这一建议的实在高明之处。
从恢复高考至今已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知识与信息的经济以及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和正在全面刷新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进而全面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正是这一伟大变革的社会浪潮,将一个区别于工业文明的新的人类文明时代—— 信息社会文明时代日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信息时代既为个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腴沃土,同时又对个人能力成长的质与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尤以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最。
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流程包括输入、贮存、加工、输出四大环节。如果缺少了输出一环,或是这最后一环出了问题,那么输入得再多,贮存得再丰富,加工得再完善,也毫无意义。个人的信息输出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是语言方式,而语言又是通过口头和文字两种载体来进行表达的。语言能力是个人的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思维力、表达力、说服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性格、气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研究型学习的实践者、“大成”才女王小平在其所著的《
本领恐慌
》一书中,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形象地比喻成巨人的两条腿,并定义了文才的“广大高远而不离日用”的本质属性(有兴趣的读者可觅此书博览)。
文才的“日用”自不必细述,特别是在现今的信息时代,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甚至休闲娱乐等,那一样离得开文才的“日用”?尤其是学生离校走向社会的谋业阶段,文才的作用实不能低估。笔者于去年初写的一篇题为《
利用网络媒体搭建自己就业之“桥”
》的文章,讲的是北大医学院毕业生武小锋因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回老家卖糖葫芦,后经媒体报道“弄拙成巧”被某单位优待聘用一事,说明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主动“报道”自己、“推销”自己的必要性,当然此举必须是以个人有一定文才为前提的。
记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少华副教授以前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帮助人表达的产业》的文章,认为文才以后还有可能发展成为有普遍社会需求的一种产业。他说现时网上热卖“述职报告”等现象,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其一,在我们的社会,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表达的机会和需求开始增长;其二,由于表达需求的增长,可能随之产生一个帮助他人表达的市场化的新型服务业。他还说:“从现在看,帮助人表达的产业,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不需要什么资金投入(因为国家和学生家长在学生们上学时已经投入了),只需要一付清醒的好脑子和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随着享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个产业的人力资源已经形成。”“它作为一种个体化的、不需要什么生产资料和组织成本的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有可能创造出无数就业岗位和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而现在需要的,则是更新观念,为这样一个产业准备宽松的观念性条件。”
文才除了“日用”和有成为一种产业的可能外,笔者体会它还有种“日促”的作用。为了不使自己“江郞才尽”,你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信息,不断开创新思维,总之是要“促”你终身学习。否则,你写的工作汇报或博客文章等都是陈词滥调,或是拾人牙慧,不仅人家会不屑一顾,自己也会觉得很对不起别人的“注意力”……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吧。
孙绍振主编所提建议的高明之处,不仅是切中了时代迫求的“需”,而且挈住了语文教学的“纲”。这个“纲”一方面是指在高考“指挥捧”的神通威力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专一;另方面是指中学语文教学若切实以写作为“纲”,那就会“纲举目张”,真正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文才的课堂。试想,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能写得出好文章?反之也就是说,只要抓住了“写作”,学生自然会去夯实语文基础。近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主要是縁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中文水平不高之故,这既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涉,而笔者认为孙主编的建议正是治疗这顽症的一剂良方。对实行大学开设语文课这一补救措施,同样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也应当坚持以“写作为纲”。
对孙绍振主编如此高明的建议,为什么会有众多语文老师反对呢?徐晓老师分析的原因有三:一是师范教育每况愈下,甚至与农林矿业地位相差无几,国内高质学生一般不会报考师范学校,且中文在师范里又是最没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当语文教师者自身的写作水平便可想而知了。若高考只写作文,等于是先给他们出了一道很难的题。二是中文教学内容陈旧空洞、脱离时代也是原因之一。时代已进入新世纪,内容、观点还是几十年前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能提高?若高考只考作文,有许多人将会拉下很多分。三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是现在中学学生励志的口号。在文科与理科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总会出现语文给理科让路的情况。笔者认为,“都不怕”的口号已经过时得很不切实际了,现实的情况是:“光抓数理化,就业难度大;文理兼修好,工作来找他(她)。”
徐晓老师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亲历者和写作爱好者,其分析的原因应当是较为客观与准确的。那么这众多的反对声,不是就更说明高考只写作文的必要性了吗?它很可能会像一根高高举起的、有着无形威力的“鞭子”,鞭策着整个教育体系对语文教育的重视,鞭策着语文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鞭策着语文教学着重点的转移及其方法的创新,鞭策着师生们各自文才的大幅长进!相信教育部会对这很有见地的建言予以认真重视和慎思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