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9-8 09:47
标题: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特点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特点耿培新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0日   14 版)
瑞典式体操教科书
幼学体操法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清末,一些教会学校开始编撰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不断涌现。在清廷风雨摇摆的岁月,体育教科书寄托着一大批仁人志士对强健国民体魄的期盼。时隔百余年,打开那个时代的体育教科书仍似曾相识,能感受到作者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艰难,思考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轫和特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传入性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具有鲜明的传入性。教科书一词(TextBook)最早源于教会学校,1877年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the School andTextBookSeriesCommittee,中文名称益智书会,秘书韦廉臣。1887年,韦廉臣在上海成立同文书会,1894年同文书会易名为广学会),编写中小学教科书。至1890年,益智书会出版和审定合乎教会学校用的书籍共98种198册,其中包括体育教科书。到清朝灭亡,由国人翻译或与外国人合著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也多是源自日本、瑞典等。
    目前学界公认的首本小学体育教科书《幼学操身》就是由教会学校传入的,据《广学会译著新书总目》记载,仅有《幼学操身》《体学图说》《女学体操》3册体育教科书,而《幼学操身》一书编写出版年代较早。该书封面清楚地印有“耶稣降世一千八百九十年”的文字,标明是教会学校编写并使用的小学体育教科书,而清末出版的其他体育教科书均未标示“耶稣降世”的字样。
    《幼学操身》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由英国的庆丕和中国燕京翟汝舟合著,清末实业家、当时的山东登莱青兵俻道东海关监督盛宣怀作序。《幼学操身》主要特点是消除锻炼者顾虑,唤起人们的锻炼意识,教习人们简单的锻炼方法,告知人们锻炼的好处。盛宣怀在序中还特意将西式体操与中国传统的锻炼身体方法做了对比。
    《幼学操身》第一次在体育教科书内容中采用西方体操的锻炼方法。该书的编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正文为32幅图,动作名称包括了“全身、肘、膀肩、脊背、腰眼、前胸、小腹、两腿”8个部位的体操,几乎囊括了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活动,以便于学童各关节和肌肉都能够得到均衡锻炼,使其正常发育。书中的动作名称由直译而来,说明当时翻译人员的人体生理、解剖知识还很欠缺。
    清末时期体育教科书的传入、翻译和编著,细分起来可以分为直译、合著和国人编著三类。如,《幼学操身》,由英国的庆丕和中国的翟汝舟合著。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国民体育学》由日本西川政宪著,无锡杨寿桐译。由中国人借鉴国外教科书,结合国情自己编写的,一是1905年由嵩灵编著、上海彪蒙书室总发行的《绘画蒙学体操实在易》,二是1907年和1909年由清学部编写、学部图书局出版的《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三册。除了清学部编写的《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较少有搬抄的印记,其他由国人署名编著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均可看出搬抄的印记。传入性和引进性,乃属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第一大特点。
    军事性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经历了数次御外战争和国内运动,元气大伤。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廷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怨声载道。清廷大厦倾崩之势,期间救亡图存思潮纷纷涌现,有识之士纷纷探寻举荐救国之路,努力寻找各种各样的救国方略,其中,包括了“教育救国”和“体育救国”。而“体育救国”则首推军国民教育。
    1902年,蒋百里在日本发行的《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之教育》,提出了实施军人精神教育的纲领和进行军国民教育的方法。在蒋百里之前,蔡锷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对军国民教育作出了充分论述。他认为:“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他从教育、学派、文学、风俗、体魄、武器、郑声(音乐)、国势八方面对“汉族之堕落腐败”而成为“东亚病夫”,予以深刻批判。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在其学生蔡锷和蒋百里影响下,反思中国战败原因,认为重文轻武是其根本,他在《新民说·论尚武》中指出,日本一战胜我,主要在于日本推崇尚武主义。他说,彼日本区区三岛,兴立仅三十年耳,顾乃能一站胜我,取威定霸,屹然雄立于东洋之上也,曰唯尚武故。他主张培育尚武精神,培养国人具备三力:一曰心力,一曰胆力,一曰体力。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1906年学部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确立为教育宗旨,《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指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
    清末体育教科书中兵式体操内容主要源自日本学习德国和瑞典的内容,尤以德国为主。以早期兵式体操教科书《德国武备体操法》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包含的军事训练内容,如运枪体操内容包括“总说”“归队”“站法”“双手运枪”“单手运枪”;越险阻体操内容包括“总说”“桥梁架走法”“带枪跑法”等具有军队训练色彩。对身处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来说,通过学堂教育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是合情合理的,但培养专门人才应由武备学堂等专门学校来完成,各级普通学校则更应注重使学生“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将训练军队士兵的兵式体操充斥体育教科书,乃属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第二大特点。
    开创性
    清末第一本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幼学操身》,开创了近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先河。该书图文并茂,以图带文,通俗易学,学以致用,这为其后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编撰做出了示范。又如,1902年由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的《国民体育学》,全书包括6章、24节,。名曰体育学,其内容集遗传、生理、卫生、体育、营养、养生等知识教育于一体,从人的成长、体育与文明生活习惯和良好素养形成的视角编写,非常实用,这在一百多年前实属难能可贵,至今,它对于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促进人的文明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再如,1905年嵩灵编著的《绘图蒙学体操实在易》和直隶保定府排印的《幼学体操》,前者侧重于“实在易”,使学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学就会,易于体育锻炼方法的普及;后者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而第一卷介绍体育活动的基本方法,类似于今天体育课教学注意事项,许多内容周到细致,贴近儿童锻炼实际;后卷则注重于身体各部分的练习和运动,内容中西合璧,方法多样。这些开创性的设计和构思,为后来体育教科书的编撰出版,开了风气之光。此乃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第三大特点。
    简易性
    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是清末体育教科书的又一大特点。在1890年出版的第一本《幼学操身》中,就提出力戒深奥难学,盛宣怀专门作序予以阐明,教科书以三十二幅图为导引,使教与学更加直观明了,以便于在当时的学校中教学、活动、练习和指导。1905年由嵩灵编著的《绘图蒙学体操实在易》,在其白话序中作者指出:“我现在因为做出了一部明明白白仔仔细细,有图有说明,看了就会学了就会学了就懂的体操书。不需要先生教,通通可以学,非常的方便。不是说谎的,要是不相信就买一本去看看,就知道我的话是在错不了”。采用“实在易”为教科书称谓的还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在当时出版了修身、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音乐等一批绘图蒙学实在易的课本。据《绘图蒙学体操实在易》教科书封二上的教材广告,可见其推广普及之程度。
    除了《实在易》各类教科书之外,至今发现的清末14本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中,以绘图形式引导体育教学和学生练习的体育教科书就有10本,以图导学,以学彰图,集中体现其简易性。此乃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第四大特点。
    指向性
    清末体育教科书的编排具有指向儿童少年身体发展和“强国强种”的重要特点。例如当时蒙学体操,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歌谣,设计与军事、天文、算术、自然等知识结合的活动情境,使学童在玩中学,在身体锻炼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教科书不但图文并茂,而且用连续的图形表现连续的动作,犹如电影动作过程连续的胶片,完整地反映动作的过程,并加之文字说明。还有《表情体操教学法》,有舞蹈有歌唱,把体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均是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突破,为后继教科书的编写树起了标杆,起到了开创性示范作用。此外,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少年身心特点,内容难度适宜,而且要求的运动量都比较大,这与当时“强国强种”的思想是吻合的。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指向学生的身体发育、体格强壮,指向学生的果敢、勇猛、灵巧,指向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是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第五大特点。
    (本文作者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