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属性上,实践教育哲学属于哲学的诸种形态之一,它具有哲学的基本品性,也即爱智慧。借用冯友兰的说法,它的功用是“无用之用”,并不在于增加积极的教育科学知识,而在于提升教育教学之人生境界。在其原初的意义上,境界即是视域,不断向前拓展、融入无限的视域。哲学的功用,就是从根本上给予这一视域以澄明。因此,实践教育哲学并不谋求具体、大而全的教育学普遍学科知识的积极构建,从而取代教育学科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的教育基本原理、教育技术、教育(学科)设计、教育评价与管理,等等。它不具有这种自负和狂妄,它只是本分地守着一般哲学的智慧和界限,进行着本真教育的澄明或无蔽活动。它不断从教育的内部澄明教育真理,以及达致教育真理的诸种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条件;它似一束光,烛亮教育的实践及其问题域,形成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性,给予本质教育的自由通道;它用全部的努力只不过表达这样一种诉求:本真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脱离了人的视野和人的目的,一切教育都是反动的、异化的,无论它借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大行其道。
(一)人之真理的教育
有一种真理叫教育真理,教育真理是永恒的,是亘古常新的,隐藏在教育实践的内部,随着教育实践的绵延而展开。只是由于历史的条件和情景,教育真理在不同的时代展开为不同的面向。经由实践教育哲学,可以澄明这一永恒的教育真理。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所以,教育的真理也就是人的真理。在实践教育哲学看来,实践是标志人之本体存在的概念。人在实践中生成,以实践的方式,指向新的实践,实践与人之生命活动合而为一。人在实践中生成,就在实践中教;以实践的方式生成,就以实践的方式教;指向新的实践,就着眼于新的实践为了创新实践而教。在不同的时代,人的真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着重点,教育也就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品格。就中国教育实践而言,古代教育实践中所展示的是相对于动物性之人性的发现,也就是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几希”,[25]它的实践主要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近代教育则是相对于人的消泯于制度之中的个性的张扬,强调的是具有自由和创造个性的新人,它的实践是一种理性(又进一步转化为技术)的实践;当代教育出于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改造而走向了欣赏和审美,展示的是人之审美人格,它的实践主要是一种审美实践。经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人的真理终于得以完整的呈现,并在一代代人身上反复生成。
(二)身体解放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心理-理智主义价值取向的,它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哲学基石上。高扬人的精神和意识,压抑人的肉身和身体,是它的基本品性。启蒙教育家康德就说过,孩子们最初被送到学校,目的并不是要他们从学校里学习知识,而是意在使他们习惯于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严格遵守他们被要求的东西,然后在身体规训后方才可以进行理性的启蒙和文明之教化。[26]这一取向的教育发现了人的精神存在和思想的力量,一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思想是他全部的尊严。[27]尤其是当思想蕴含于行动中展示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的力量,这一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更是获得了优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惟科学教育是这样,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场域中同样弥漫着心理-理智主义的传统。结果造成身体的合法性需要心理主义确证的后果,而不是相反。只要身体从教育的场域中隐退,人的消失便是其逻辑的必然后果。身体是最美的艺术品,它们曾经出现在断臂的维纳斯、微笑的蒙娜丽莎等艺术作品中。遗忘了身体存在,不再陶醉于身体的现代教育终至于从根本上毁掉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实践教育哲学着眼于人之生存实践,竭力澄明与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相对待的另一传统——身体-实践的传统。它向现代教育表明,身体和心理是和合在场的,一方的缺失将必然会取消另一方的存在。一种新的教育必须在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价值指引下彻底解放学习者的身体,拓展教育的活动场域和学习边界,由此开出知识教育的新视域,即知识本身的有机化以及知识作为“身体-机体”构成要素的机体化。而且知识的有机化和机体化是在身体实践活动中同时进行的,缺少了任何一方的活动,都是知识教育的异化。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教育
实践教育哲学是从亲近自然开始的,一方面这是由现代理智主义传统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疏离所决定的。原本与自然一体共在的人类由于与自然的疏离,导致了生态的危机,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广泛的人性(The material itself is widely human. ),[28]在人属于自然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意义上而言,生态和自然的危机本身就是人的危机;另一方面,这也是人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从对自然的体验出发的。自然对于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来说,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个体面对自然的时候,他(她)会生出一种对待的意识,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作为“我”的存在;大地、山川与河流,它们对于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等的包容和涵养,对于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无声承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明”,[29]下有江河湖海之深,上有日月星辰之高,这种种体验恰是人之德性修养并成型的自然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人之个性和社会性的修养必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和高度。在认知的意义上,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是个体认知的目标或存在物,也就说,认识活动的发生必须有其自身的目标或媒介,因此,没有自然,无所谓思想。但是思想中又不只是自然,还包括非自然的东西存在。思想多于自然,这仍然只是逻辑的区分和说明。顺此逻辑,真正的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真实的和完全的自然,既要引导受教育者敞开自己的身体,使得身体的感官完全像自然开放,与自然展开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与天地参”。[30]又要引导受教育者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得受教育者的心灵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与自然展开富有思想的交流,认识自然的规律,“赞天地之化育”。[31]进而在生命的实践和体验中参悟万物一体之仁,达至仁化自然的新生态观。
(四)澄明人性的类教育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本质在于澄明人性。借用康德的话,教育是一把破解人性之伟大秘密的钥匙。[32]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性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存在,它包括物性、情性、知性、神性等的诸多面向。从存在的角度,马克思说,人本质上是一种类存在物,类存在是人的本性。[33]这一判断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迄今为止的人之发展尚囿于群族、国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定时空的局限,还不具有整个人类一体存在的广大和谐之境像。表现在教育上,古代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的教育,着眼于人之伦理性和文化性的陶冶和塑造,由于历史实践的条件所限,它还只是停留在族群的经验和范围里;近现代以来的教育则主要是一种技术的教育,着眼于职业性、民族性和工具性的培养,囿于特殊国家和族群的视界;唯有当代,随着历史实践的展开,经由实践教育哲学,教育方可有望走出民族国家工具性的狭隘视界,着眼于作为类的人的养成和存在意义,通达“类教育”的层次,真正成为创造未来的工具。其二是,类本性是一种基于生命实践的创造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34]在教育的意义上,创造性不仅是实践教育哲学的源动力,决定了实践教育哲学的人性本质,而且它也使得实践教育哲学所倡导的教育形态走向了类的创造教育,引领学习者不断地超越现有界限,走向卓越。
(五)诗意栖居的审美教育
现代教育在符号的支配下编织了一个无所不在的虚拟化网络,指引着现代人进入了网络社会。科学和技术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科学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同样重要的现象是机械技术。”[35]因此,“我们当前的生存乃是一种由科学来规定的生存。”[36]“科学依然成了我们的激情。”[37]然而,当现代人自豪于技术和网络的世界,沉浸在生命意志力张扬的憧憬中时,现代人突然发现自己正在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悖论:失去了对自然和真实的感受力,正在被技术牵引着远离脚下厚实的土地。“返乡”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愈加强烈的内心渴望,可是面对抽象的符号教育所织就的冰冷技术王国,心灵的故乡又在何处?即使存在,又如何能够达到?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告诉我们,唯有诗才能召唤我们返归故乡,开启诗意王国的大门。“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孙周兴译)[38]现代人“诗意地安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充满劳绩于大地之上”,在“劳绩”——也即是实践中与大地融合为一,脚踏实地,仰望星辰,消泯功利的意识,超越技术的欲望,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疑地,这种可欲之状态是一种满含善良愿望的“乌托邦”,它启示了一片审美教育的希望地带。在这片审美教育的希望地带上,生活的审美化和社会的艺术化是它的至高至善之境界,“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孙周兴译)[39]由此,人类的诗意生存之可能性才有了真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英杰. 走向创业型大学:中国的应对与挑战[J]. 清华大学研究,2012,(1):38.
[2]黄英杰,利达军.大学协同创新的合理化叙事及其角色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4,(3):41.
[3]黄英杰,陈理宣.论实践教育哲学视域下的教育改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46.
[4]陈理宣,黄英杰.走向实践教育哲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3-104.
[5]黄英杰,陈理宣. 教学做合一释义:兼论实践教育哲学如何可能[J].教育学术月刊,2014,(7):30-36.
[6][7](德)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M].王俊译,张祥龙等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30,231.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19.
[9][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11]Jeremy Rifki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251.
[12](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3.
[13]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4.
[1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40.
[15]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M].魏育青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632.
[16](美)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9.
[17]Paulo Freir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52.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28.
[19]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胡晓风等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16.
[20](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3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1.
[21]A. N. Whitehead. The Aims of Education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48.
[23][24]黄英杰. 什么是好的教育[J].今日教育,2014,(5):40,40.
[25](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67.
[26][32] Immanuel Kant. Anthropology,History, and Educ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438,437-439.
[27](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44-145.
[28]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M].New York: Penguin Group(USA)Inc.1934:339.
[29](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77.
[30][3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32.
[33][3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35](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8.
[36][37](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3,120.
[38][39] Martin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M]. 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Row,1971:217,227.
What is Practic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uang Yingjie
Abstract: Extreme abstraction and symbolization are not only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ultimate develop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 intellectualism tradi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extreme symbolic education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knowledge, life, behavior and life etc,which is immoral,unwise and rootless.It is the body practice of practice education philosophy that is put forwards to respond to the problem of modern psychological - intellectualism traditional to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Started by life practice, learning knowledge by the practice, experiencing life by aesthetic activities,they are two sides of practice educational philosophy.Specific in education model,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new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ensibility.It adopted dialogue and Combining Teaching to undertake practice education, to reach to a maximum of individual aesthetic realm, to guide mankind towards poetic presence. Finally, in the unity of mental-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body - practice tradition, practic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larifies the educational truth, which is the people’s truth. Thus, the value of liber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body liberation , and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poetic habitation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Keywords: symbolized education, the mental- intellectual tradition, the body - practice tradition, educational truth;the poetic being